来源:凤凰新闻20201221
一、
柔弱不是被动而为的懦弱,而是顺应自然的智慧手段。
“柔能胜刚,弱则胜强”,柔弱的姿态看似消极,实则是人生的另一种刚强,很多人总将柔弱的态度与懦弱化为等号,其实是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真正的智者,并不是因为惧怕而选择柔弱,而是将柔弱当成顺应事物规则的智慧。
柔弱的姿态顺应的不仅仅是自己改变不了的事态,也是谋划事情最好的手段。
越王勾践当初兵败会稽之后,万般无奈,在范蠡与文种的建议下,选择向吴王请和,并携带大量财物贿赂夫差手下臣子,表示愿意携带妻儿给夫差当奴役。
吴王夫差同意请求之后,赦免了越王勾践,并且从越国撤军。
在后来的数年时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整日粗食粗布,与百姓一起耕田播种,此时的勾践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壮大自己,然后复仇。
后来国力充实之后,勾践趁着吴王夫差率军北上黄池之时,趁虚而入,击败吴军,从此灭吴称霸。
所以,一个人处在弱势条件之中,成为暂时的弱者,此时就不能以强者的姿态自居,因为越是刚强越是糟糕。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安莫安于忍辱”,人生最安全的姿态莫过于忍受耻辱。
世上有许多事情都是我们不可抗拒的,而任何事件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潜在因素和规律,面对这些局面,我们只有以适应柔弱适应的姿态自处,才能及时止损。
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并不是强力的与事件对抗,而是找到事件背后的形成因素,以此壮大自己之后,解决问题的根本。
以蛰伏的精神使事物往好的方向转变,最后才能塑造好的机遇,而这就是柔弱的处事态度,如果不能做到以柔弱处理人生的负面情况,一味的与事件抵抗,并且以刚强自居,最后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因为刚强是情绪的代表词,所有以情绪主导的事物都会出现更糟的结果,一个人越是面临突发事件,越是如此。
永远保持理性情绪,善于调动内部的积极因素,以此发展来壮大自己,便完成由弱变强的转变。
二、
所以说“以柔弱处之”,是让自己从弱变强,并且保持进取的最佳方式,这样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柔弱本身并不是一种懦弱的姿态,因为柔弱的姿态本身并不是情绪化的行为,而是客观理智的智慧,所以柔弱不仅是能够顺应事物规律,避开祸患的根本,也是谋划事物的最佳手段。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善于做将士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轻易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对方的人不会和对方正面斗争,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不武、不怒、不争、谦下”,都是看似柔弱的姿态,这不是被动处事的消极态度,而是配合自然之道的智慧。
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刚强的姿态就是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对抗事件,比如说一个人在做事时总是急躁易怒,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主导事物的规则,甚至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马上怒火冲天。
这样刚强的姿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往更坏的方向去发展。
而反之,不怒、不争、谦下,则是摒弃主观情绪,符合客观之理的理智态度,以冷静清醒的态度制定合理的计划,不但能以此避开情绪带来的诸多矛盾,最后还能取得好的成果。
善于克制敌人的人永远不是暴躁易怒的寸土必争,而是从不拿主观意识主导事物的顺其自然。
不争,就是以柔弱处事的姿态,而柔弱处事,便是能够把控全局,进退自如的智慧法则。
《道德经》接下来也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意思就是说:这就是不争的德行,也是善于使用人的力量,以此配合自然之道,也是德的正确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