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庄子》:水无波则平,心无念则清

日期: 2020-12-29
浏览次数: 7

来源:凤凰新闻20201221

《庄子》:水无波则平,心无念则清

一、

人生的问题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你看待问题的心态出现了问题。

在人生漫漫长路之中,有很多事情虽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自己的主观意识干扰,而对事物产生了偏见,当我们带着偏见去看待问题时,自然模糊了事物的本质状态。

某些时候我们会过度夸大一个状态的好,但是在生活中的大部分状态下,我们也会恶化这个事物的坏,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我们总会将本来平淡如水的生活,摆布的惨不忍睹。

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的情绪本身就存在着“寻愁觅恨”的本性,所以我们总会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然后在事情的本来状态中掺杂太多的愁情杂绪,不管是面对平淡的生活,还是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都是如此。

而情绪的掺杂也会影响事物的本质,让其变得更加糟糕。

《庄子》:水无波则平,心无念则清

在《列子》中有一句话,叫:在己无居,形物自箸。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的内心无所偏执,外界的事情自然显明。它动如流水,静如明镜,回应着一切,如同回音。

人如果放下自己的偏执执念,清心寡欲,心中是非少了,人生的问题自然也就消失了,驱除了杂念之后,才能减少关于生活琐碎的痛苦,就是因为很多情况下让你产生苦恼的问题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臆想的,只有放下主观,才能符合客观。

这个状态就好像平静的湖水照映着月光与树影一样,月光是什么样,水中就还原了本来的模样,而镜子照见东西的时候,东西本身是什么样,镜子也能原本的呈现。

而不像人的主观意识一样,接收了外界的信息之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又总结出和客观事物并不一致的状态,这个就是偏见带来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不能区别偏见和客观之间的距离,就会沉浸在自己的思想深渊之中,这是错误的开始,更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所以有一句话叫:你看见的不是你看见的,你看不见的恰恰是应该看见的。

如庄子所说: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这段话出自庄子的《鸿蒙问道》之中,意思是说: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本性,各自回归本性,却是出自无心。浑然无知,保持本真,终身不得违背;假如有所感知,就是背离本真。

《庄子》:水无波则平,心无念则清

二、

当时云将到东方游玩,遇到了鸿蒙之后,就向鸿蒙请教道的智慧。

鸿蒙就对他说:“扰乱自然的常规,违背事物的真情,整个自然的变化都不能相应形成,离散群居的野兽,飞翔的鸟儿都夜明,灾害波及了草木,祸患波及昆虫,这是治理天下才带来的祸患。”

云将听了之后,不知所以然,又向他说道:“那么我该怎么办呢,还想向你请教。”

鸿蒙便说:“重在养心,只要自然无为,万物自生自化,忘掉自身形体,放弃主观聪明,将自身和万物融为一体,浑然一体之后解心释神,茫茫然无所用心,这便达到了大道的状态。”

“混沌、无知”,看似消极,实则是另一种智慧,这并不是因为愚昧而带来的无知,恰恰是有着高于世俗的智慧之后的清醒,不以自己的主观偏见认知事物,能够脱离世俗的愚昧认知,用更清醒的态度对人对事对己。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能还原事情的本真状态,不以主观意识扰乱客观状态。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水如果没有扬起波浪自然就会平静,镜子如果没有被灰尘遮蔽自然就会明亮。就像人的内心一样,当我们面对内心时,根本没有必要刻意清洁,只要去除自己的偏见和杂念以及私心,那么清澈明净的状态自然就会呈现,快乐不需要刻意寻找,只要排除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快乐自然也就来了。

《庄子》:水无波则平,心无念则清

世人说红尘皆苦海,其实红尘何来苦海,一切都是庸人自扰罢了。

因为我们对这世间来说,如同尘埃一般渺小,天地之大,也不会顾及个人影响,世间的客观状态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事物也有着本身的演变规律,既然无暇顾及个人,那个人产生的情绪不都是主观意识的呈现吗。

正如佛家说因缘和合的状态一样,任何事情都是多种现象、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只是我们在面对着这种种因素的时候,总会因为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种种想法与烦扰情绪,我们的意识并不是客观认知事物,而是后期“加工”所带来的痛苦结果。

所以说“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心无尘则自清,内心保持淡泊清澈,人生自无烦扰。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中国远征军童子军最小的9岁最大的15岁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关税战背后,国际秩序的崩溃与重建
2025 - 04 - 19
来源:视频号梅县松口中学 — 清末崇文重教与革命火种的摇篮
2025 - 04 - 19
来源:凤凰新闻 2025年4月14日1967年,因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案,他被捧为英雄。他的“事迹”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出版连环画,成为大家学习的模范。哪曾想,18年后却被人发现这一切竟是一场阴谋。在那场爆炸案中,他并不是受人敬仰的大英雄,而是一个无期徒刑的杀人犯。他整整欺骗了我们18年?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冒牌英雄1967年7月,刘学保被调派到甘肃省永登县连城林场工作。林场工作艰苦,每天早出晚归地砍伐树木,而刘学保对自己工作总是不满意。他心比天高,总是想干大事,让自己名扬天下,幸运的是,还真让刘学保等来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1967年12月晚上,一个简单的巡查,让刘学保成为了英雄。这天晚上,刘学保巡查时发现有个影子鬼鬼祟祟的,他便跟在后面一探究竟。可是才跟到大通和桥上,就“砰”的传出一声巨响。周围的解放军战士和林场工人全都被惊醒了,于是他们立马赶来查看情况。只见桥面上趴着...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