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她原本是朝鲜人,却在中国战斗了一生

日期: 2020-11-23
浏览次数: 10

来源:凤凰新闻20201120

大家都知道,在抗战时期,东北大地上活跃着一支东北抗日联军,鼎盛时共11个军,3万多人,在东北牵制了70多万日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东北抗日联军为什么要叫“联军”呢?

因为这些部队不光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还有朝鲜人组成的武装,其中以朝鲜共产党(后来改为劳动党)组织的游击队为主。


她原本是朝鲜人,却在中国战斗了一生


日本侵占朝鲜后,许多不愿做亡国奴的朝鲜人,携家带口逃离朝鲜,来到中国东北。这些朝鲜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坚决主张抗日,盼望祖国光复,所以后来抗联中有不少朝鲜女战士,李在德就是其中一个。

李在德1917年出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父母都是反日志士,李在德3岁时,父母为了躲避日寇抓捕,带着李在德逃到了中国东北。

几年后,父亲被日寇逮捕杀害,母亲独自支撑着这个家,还把李在德送到了松东模范学校读书,该校的创始人,就是后来的东北抗联第7军军长崔石泉。

1933年,由于叛徒出卖,李在德的母亲被捕遇害,李在德成了一个孤儿。


她原本是朝鲜人,却在中国战斗了一生


好在李在德在学校时期就加入了少先队,成为抗日小战士,没有了父母,但她还有抗联这个“大家庭”。

在残酷的战斗中,年幼的李在德一点也不畏惧,她比其他人更勤奋,别人休息时,她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处寻找野菜、干柴。

不知不觉中,李在德已经成为一个大姑娘了,抗联是个大家庭,年轻的男女战士,也会在组织的安排下组成革命家庭,1937年7月,李在德就和一些未婚女战士,和一起战斗的未婚男同志们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

婚礼很简单,由周保中担任主婚人,做了简短的讲话,鼓励他们“共同抗日,革命到底”,然后就结束了。


她原本是朝鲜人,却在中国战斗了一生

(图:李在徳与丈夫于保和)


没有新房,大家就用缴获的日军行军帐篷做“婚房”;没有礼物,就采来野花做装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没有人叫苦。

李在德的丈夫,是抗联电台专家于保和,“蜜月”只有一天,然后两人就分开了,各自战斗。

在恶劣的环境下,李在德的前两个孩子都没有留下来,一个生下没几天就夭折了,另一个由于部队紧急行动,不得不送给老乡家,后来就失去了联系。

1939年,由于过于残酷的斗争形势,抗联不得不撤入苏联境内,接受苏军的领导,编制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88旅,这就是著名的“远东国际旅”。


她原本是朝鲜人,却在中国战斗了一生


在苏联期间,李在德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当时,还有一个朝鲜女战士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女战士由于身体虚弱,没有奶水,李在德就毅然为这个男婴哺乳。后来,这个男婴成为朝鲜共和国的第二代领导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李在德过上家庭妇女的生活了?当然不是,李在德依然是一个战士,她还需要接受更加繁重的军事训练,包括无线电、射击、格斗、滑雪、跳伞等等特种训练,成为不折不扣的“特战女兵”。

在抗战时期,苏联和日本表面上长期“和平”,但是双方的谍战却一刻不停,由于抗联战士的中国人和朝鲜人身份,苏联派出的谍报人员大多都是这些抗联的战士。

李在德就接到了这样的任务,潜伏到伪满,侦查日军的军事设施、部队部署等情报,然后潜回秘密营地,用电台将情报发送给苏军。


她原本是朝鲜人,却在中国战斗了一生


东北冬季酷寒,夏季则有另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蚊灾,蚊子多得几乎能把牛马的血吸干!

更困难的是,还经常断粮,李在德就只好采集野菜、蘑菇,甚至树皮、野草充饥,曾经连续20多天没有吃过一粒米,全凭着对革命的忠贞和对日寇的仇恨,李在德坚持到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李在德被安排到周总理的身边,担任机要秘书,还曾经掌管周总理的印章。

不过,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李在德的身份很微妙,虽然她本人和周围的人早就把她当成了中国人,但是她的国籍还没有确定,最后在她的再三申请下,经过谢觉哉亲自批准,李在德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人。


她原本是朝鲜人,却在中国战斗了一生


因李在德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在中国、朝鲜、苏联都受到了极大的尊敬,还经常随代表团出访朝鲜,受到了金家人的热情接待。

2005年,俄罗斯举行盛大的卫国战争胜利日纪念活动,李在德作为中国代表受邀出席,受到了俄罗斯总统的亲切接见,并颁发纪念奖章。

2019年8月22日,李在德老人走完了光荣的一生,享年102岁,中国、朝鲜、俄罗斯政府,都派人送来花圈,缅怀这位不平凡的世纪老人。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