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2月24日
文/江迅、骆丹
这里能读到一段张爱玲的传奇。上海,距离静安寺五分钟路程,沿南京西路往东,常德路口转北,常德路一九五号常德公寓。一个世纪前上海居然如此时髦,圆弧状大阳台,简洁的线条,这是一幢清末仿西式洋房的老式建筑,原名爱丁顿公寓,始建于一九三三年,三年后落成,由一位意大利人出资建造。这栋公寓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不凡意义,常德公寓被人们熟知正是因为一个人——张爱玲。
常德公寓底楼一侧的庭院,有一家开了十来年的书店“千彩书坊”;这是一家以张爱玲概念为主题的书咖,因了楼上邻居张爱玲小姐的缘故,招来不少游客驻足和留影。店面门头上悬挂着老式马车灯,傍晚时昏黄的灯光从里面溢出,温暖而不刺眼。走进书店,墙上一幅张爱玲的油画像夺人眼目,让人可待成追忆。店内装饰风格很统一,红棕色的老式桌椅、泛黄的复古气息的碎花壁纸,吧枱上有一架播放着老歌《天涯歌女》的旧式留声机,欧式电话、钟摆、旧皮箱等一些摆设无不洋溢老上海迷离与优雅,与角落里潺潺的小瀑布融合一起,既古典又洋气,让人仿佛回到张爱玲所生活的年代。庭院中几张藤桌、几把藤椅,暗黑色调,亦如那个遗世独立倔强行走的灵魂。一整排书架引人注目,书架上陈列着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多本经典之作,已被翻阅得发旧泛黄,书有英文、日文、中文简体版和繁体版,来这里的客人可谓五湖四海。墙上还特别展示了张爱玲较为少见的照片以及《小团圆》的手稿等。书坊设有张爱玲作品和传记的专栏、“中国最美的书”专栏,众多华人女作家的相关图书也是推荐重点。
上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与姑姑曾租住在常德公寓。张爱玲性情孤僻,不喜应酬,她曾说:“公寓是逃世的好地方。”在常德公寓作家的华彩段落,常德公寓是她的避风小筑。当年的张爱玲在阳台观楼下众生态,听电车回家的叮叮声,下楼看戏买甜品……在这里,她住了六年,留下人生起落和爱情甘苦。她在这里成名、恋爱、秘密结婚,又在这里黯然离婚。她把这一切化为美丽的文字,创作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几部小说《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二炉香》、《金锁记》、《封锁》等等。
有媒体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常德公寓楼下曾开设过一家咖啡馆,张爱玲经常光顾这里小坐。不过这种说法至今无法考证。二零零八年静安区对这座优秀历史建筑常德公寓作过一次大的修缮复原,“修旧留旧”,除了外墙的颜色,楼内的陈设也尽量恢复老样子,其钢窗、阳台、灯罩全部恢复到七十年前的模样,消防龙头、门把手和底层信箱等当年的“原产货”也得到完全保留,为注重“原汁原味”,对底楼原有商户安排搬迁,引进实体书店“活化”。张爱玲曾经在常德公寓居住过的两间房现在都有人居住,曾经的旧居目前只是一处普通民宅,为了避免给楼里的居民生活带来困扰,整个常德公寓尚未对外开放。于是走进书店成了不少游客探访旧居留下遗憾的一种弥补,怀念张爱玲的地方。有书迷形容:“在千彩书坊驻足,宛若在小说和现实之间游离,或阅读或沉思。”
上海的文化名片
“千彩书店”也因其在名人故居保护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上海一张文化名片。文艺基因已经融入书坊的肌理,开业十年来,书店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一百多场,每年的“中国最美的书”国际设计家圆桌论坛就在书店举行。据说“千彩书坊”尚未盈利,政府部门能不能成为实体书店的后盾,在房租、文化活动、文化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沿街的那一长排落地玻璃窗很是显眼,临街窗户外是车水马龙的喧嚣和繁华,窗里窗外,是相同的浮华。书店在创始之初就引入当年鲜有的“书+咖啡”的运营模式,书店定位“有咖啡香的书店”,目标是“让进店的客人,慢下来生活,静下来阅读”。店招上所写“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而“文字给予的岂止于千彩生活”。“千彩书坊”的店长李倩是一位温婉的上海女子。她说,过去坐下来的客人大多是聊天或者看手机,今年,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书,就着咖啡,来一杯“倾城之恋”、“非常爱玲”、“六月新娘”的特制饮品,感受窗外常德路的风景。较她六、七年前初到店里,书籍的销售量有二、三成增长。读者和游客来到这里,对书的回忆多了,一点一滴都是关于张爱玲和她笔下那些鲜活灵魂的回忆。
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沦陷期的上海文坛出现了这位奇才。正如上海文化人肖关鸿所言:张爱玲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璀璨于上海。她从上海离开大陆,虽然只有三十出头,虽然她终究没有再回上海看一眼她留下青春,留下爱怨,留下梦幻的上海滩。但是,她毕竟在上海留下太多太多的痕迹,喜爱她作品的上海人在追忆这座大都市往日的绚烂和寻找今天的脉络时,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她的存在,即使她早已在大洋彼岸静静地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