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公网》2015年1月9日
习近 平在外交领域同样从顶层设计入手,放眼全球来规划中国的外交战略
大公网评论员 马浩亮
“有钱任性”是2014年中国十大网络热词之一,最近被有些外媒拿来形容中国外交。的确,从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国外交大手笔持续不断,动辄数百亿美元计。但实际上,习近平在外交方面的大构想、大手笔、大战略,绝非“任性”,而恰是基于国内外环境的理性思考,也是十分划算的战略投资。
与内政领域注重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顶层设计一样,习近平在外交领域同样从顶层设计入手,放眼全球来规划中国的外交战略。除了亚信峰会、APEC峰会、中拉论坛部长会等主场外交之外,习近平几乎每次出访都安排有集体会晤的内容,包括去年7月中拉领导人首次集体会晤,11月同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等等。
在高层直接接触之外,中国更重视常态化合作机制的建设。中拉论坛标志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完成了对各地缘板块的战略拼图,中国与东盟、非洲、阿拉伯国家、太平洋岛国、拉美都拥有了对话合作机制。这也是中国外交的“新常态”。
中国现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撬动了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曾经靠马歇尔计划、世界银行、IMF支撑,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体系不断出现松动和分化。中国作为新兴力量代表,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增强。在国际政经格局和治理体系的重构进程中,中国正面临难得机遇。习近平着眼全球谋划的一系列战略构想,下先手棋,占得战略主动,令中国外交在短期内为之焕然一新。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外储去年一度逼近4万亿美元关口。而过去多年,这笔优质战略资产没有转化为实际的战略收益,天量的外汇储备被套牢在购买美债、日债、欧债上。如今,通过建设国际合作机制、合作平台,打通“任督二脉”,盘活外储存量,也激活了中国外交的行为方式和回旋空间。
中国在2015年迈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外开放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传统上依靠透支环境资源、消耗人口红利进行的粗放式、被动式开放早已难以为继。中国开放不能再坐等上门,须积极对外开拓。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打开了新局面,各种论坛提供了新机制,几大银行与基金提供了新平台,令中国整体开放豁然开朗,大有海阔凭鱼跃之感。更重要的,这些机制、平台立足长远,将在未来长时期为中国发展提供力量支撑,令中国外交充满“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