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日啃英文8分钟 农民工扭命运

日期: 2014-05-29
浏览次数: 1126

文章转自《明报》

  今年38岁的江西农民张立勇,家境贫寒,高中便辍学到广东打工,他艰苦、寂寞,但一直渴望读书和上大学。为了梦想,他当年辞去“高薪”工作,毅然跑到千里外的北京清华大学当厨师,挣取原本工作五分之一的酬劳,苦学英文4年半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以“一个普通农民”自居的他,为了帮助更多像他一样出身的农民子弟重拾自信,自费到各地贫困村落发表演讲,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鼓励和感染更多的,哪怕是陌生的人。

  为弟妹可读书  辍学打工

  张立勇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回忆说,童年他最害怕两件事:一是每逢开学时父母满村去筹借学费;另一件是春天因为一下雨屋顶就不停漏水,父母忙着接雨水的艰难身影。父亲唯一的财产就是一间老屋,为免父母负债累累,同时为了让弟妹继续学业,身为家中长子,年仅17岁的张立勇辍学南下广东打工。“父母死活不同意,说再穷也供我(读书)”。说到激动处,他哽咽再三,“我答应他们环境好了一定再去读书!”

  当时是1992年,由于没有高学历,张只能由擦鞋做起,他曾用擦鞋的余闲看书,却被老板指骂读书没用而被辞退。但不久让张立勇更痛心的是,其弟弟妹妹也因为家贫而辍学出外打工,“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此后的4年,他拼命工作挣钱,几乎年中无休。做过保安、建筑工人、玩具厂工人,从未放弃读书梦。

清华见同龄人感自卑

  1996年,张立勇经别人介绍,辞去月薪1000元左右的包装部经理工作,只身到清华大学一家饭堂做厨师,当时他的人工仅200元。“初到清华我特自卑”,他感慨:“同样的21岁,我每天骑车的方向是食堂,要去捡煤块、生火、切菜、做饭、洗碗,而清华学生的方向却是知识殿堂”。食堂的师傅更要求他骑车要慢,“这儿的教授都是国家财富、学生都是国家精英,你不一样!撞上赔不起!”

  当时他住在清华一个约40平方呎的小屋,冬冷夏热,“很想去教室,但既害怕也自卑”,于是就在路灯下看书,也在教室外看但不敢进去。偶尔在学生放假时去教室也要特意梳洗,“去教室有种神圣感觉”。

躲碗柜念书 托福630分

  此外,他严格律己:6点起床,背英文30分钟,7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文至深夜一两点,睡上几小时又要继续工作,周而复始。当时清华每餐给厨师15分钟吃饭时间,他只吃7分钟,剩下来的8分钟躲在碗柜后背英文。4年半下来,共1600个8分钟,他背完了清华本科英文教材中所有重要课文和单词,在托福试(TOEFL)考取了630分的高分(满分677),完成了北大国贸专业文凭及南昌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

  今年是张立勇正式到城市生活的第21年,他不想再浪费、不想再错过,他希望利用接下来的时间去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农民孩子,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

自费穷乡演讲 9年义务助人

  本报记者前日联络到张立勇时,他正在广西桂林荔浦中学演讲,直至深夜10点才抵达北京,接着还要继续准备昨日的演讲和公益组织的日常工作。

  如今的他已经小有名气,出书、参加电视节目,更获得多个奖项,电话采访中他保持着谦逊,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个农民。“这么多年在城市的生活,让我理解困难时对帮助的渴望,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灾区17天的救援经历,也让我充分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提到他9年来一直坚持义务解答来自各地青少年及农民工的生活疑问、人生困扰,更自掏荷包,几乎走遍全国贫困村县演讲,他也不以为意。

为公益弃当美研究生

  他说,大城市的孩子,青年人自小就见识过优秀人物,受到他们的激动,而在偏远山区的孩子却难有此机会。早在2004年他已经自建工作室,协助青少年做心理、生活咨询,2008年以后,他放弃了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邀请、政府部委的工作邀请,利用稿费、奖金及资助,自费做公益。

  “抱歉”是采访中他说得最多的词语。张立勇现在工作很忙,一周裹甚至要跑多个地方演讲,坚持了9年的义务咨询工作有时也因时间有限而无法回复,“我有5个QQ号码,人都加满了,每次上线都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信息一起来,来不及回复真抱歉”。

“不应将中英文对立”

  针对内地一些地方以保护民族语言中文为由,计划降低英文科成绩将来在高考计分中的比重,未来想去美国读书、想去感受先进教育环境的张立勇说,“英文没什么不好,不应该放在民族文化保护的对立面,它是一门科学”。但出国最令他难割舍的还是那些和他一样的农民子弟、外来打工者等年轻人,在他看来做公益和学习一样,艰难但是要坚持。

张立勇小檔

年龄:38岁

简历:

1975年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

1992年辍学到广东打工

1996至2004年到北京清华大学食堂当厨师

2001年参加托福试取得630分(满分677)

2004年取得北京大学成人自考国际贸易专业文凭入学资格

2006至08年参与京奥筹备工作

2009年至今专职公益活动,自费全国演讲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