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一世读阿城

日期: 2019-05-29
浏览次数: 176

文 /贾行家

1.读《棋王》

       一世就是三十年。我们这一拨,和阿城先生正好相距三十年。

       也不敢感慨什么。太多的时间被浪费在感慨时间上。近几年只见到一句好的:“越古老的沙粒,越接近球型”。

       电影《星际穿越》形容时间是粘稠柔韧的,也可以列在架子上,一览无余,方向可逆。要不是娱乐电影,我这样的人,不可能知道世界有这一面。还有位热爱跳伞的人说:从天上看,地面就是球型。

       半个世纪前,时间还剩下什么意思,得放到城市这边说,乡下是无始无终的。

       我父亲赶上六十年代最后那次高考。他没有像同学那样,酒喝到饱满就合唱革命歌曲——人人需要祷告,词语和对象倒不要紧——但也泄露过一回,他九零年代去湖南出差,说见到韶山有个水洞,洞里有九条天生的龙,大概还有个石头人像吧。我那时肚子里暗笑,现在回想:这个工科生在抒情而已。他赶上了,是第一批没有历史问题的知识分子,前后比一比,很想通过感激对这种幸运加以合理化。

       那时候的时间,真像是列在架子上,任人搬来搬去的。彼时是非,此时是非,“历史问题”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问题。我四叔书念得比父亲好,但因为小几岁,就要在村里多待了许多年。

       倒是不用再下乡了。

       我妻子的大姨是早产儿,十六七时依然没有长舒展,那年耷拉着两根黄绒毛似的辫子去插队。力气总撵不上心气,眼见高她一头的漂亮女孩子们,被一个接一个地选走,最风光的那个,在人民大会堂当服务员。坐在天上看几条江水绕出来的北大荒,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子。第六年,她姑父到陕西凤翔搞三线建设,多一个名额,总算她也走了。再见她时,她娘说“你咋学会从底下往上看人啦?”今天,大年头化作小辈人看不懂的琐事,总诘难她“他们凭的是啥,你又图的是啥?”

       比我再晚三十年,用得着知道“上山下乡”吗?连我也是辗转听来的。而且,他们讲时只是抒情,和事实关系不大,历史哲学说的好像也是这类事情。我的长辈正在默许之下,逐个沉默下去。或许,我是少数没想通“凭什么”的。

       阿城写:“风来了,雨来了,又都过去了。遇到拉肚子的时候,索性脱掉裤子,随时排泄。看看差不多可以收工了,就撕掉腿后已经风干的排泄物,让它们成为蝼蚁的可疑食品。在溪流里洗净全身和农具,下山去。”

       我第一次读这段时双眼一热,觉得后面有很大沉痛。我这种人放在乡下无所谓,虽然还是自己蹉跎自己的好,但结果无非蹉跎。有些人不该如此,他们愿意,也应该走到更大的世上去,帮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去知道和感受。

       其实,这句话里未必多么痛惜,你看《棋王》开头就视野不同:城市里来的赤贫少年觉得生活提高了,有固定的工资和食堂。何况,知青有个地方可想,可回,乡下人还什么都没有呢。譬如我的叔叔和堂兄弟们。

       去年和村里房东老太太聊天,她说到下乡的最后两年,省城又来了一伙知青,是工作已经安排好了的,很快就回去了。她是全大队唯一的女团员,被派做女孩子的队长。春天是四点多钟天亮,所以就四点到地头,干到六点再吃早饭。苞米地里一片清脆哭声,她笑着说别哭啦别哭啦,今天刨完刨不完,都算你们刨完了。

       四十年后,她还是笑,说家里养队上的牲口,连整觉都不能睡。这村子如今只有下雪时可以将就看看,夏秋时,河沟的垃圾被烤出刺鼻的农药味儿,等雨来冲到下游去。

       还说当年吧。弟弟妹妹们下乡那年,我母亲已经上班了。她们那时下乡劳动,没人好意思觉得苦——按说,有伤感主义而没有痛苦主义,说明痛苦是客观的、不能选择的。我们说的苦,大约还是伤感,但伤感不是民间词汇——遇上闹鸡瘟,全村有数的几十只鸡,都被她和另一个不怕死的村民吃掉了,从此建立了群众威信。村里孩子喜欢追着什么跑,汽车,拖拉机,自行车。母亲走路慢,他们就跑到前面去预报:“夹鼻子的人,夹鼻子的人来了”。他们第一次见眼镜。

       我看过一张照片,是《棋王》作者当时在云南某地一个长途汽车站上拍的,没有戴眼镜。不知道是不是弄坏了,没地方配。估计又是我多想。我大舅体弱,性子又懒又硬,插队时整天望天儿,一块块的土褐、绿色和蓝色,把他的近视眼治好了。《三王》有一种不合作之气,我的理解,“不合作”就是眼里没有,你的刀架在我的脖子上,我眼里依旧可以没有你。对魏晋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思考的结果。“不合作”要先想清楚自己。

       朱伟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棋王》之后有个结局:王一生懒得调到省里,就留在地区下棋,因为伙食好。他分析说:吃代表着出世。我点完了头,又有点糊涂了:世有很多层,吃也可以是入世。体工队的那层入世,从当时来说,不入也罢了。现在来看,依旧“也罢”。那一天的十盘棋足够抒情用了,写到这个结果上,问题算是解决了。写小说要心硬。这个结尾不拿回来大概也可以。

       而且时间不同了,比我年轻的读者阅读经验更丰富,可以轻易读出小说里的同性情感。是的,他们还读这篇小说。记忆并不服管,总有不能被抹除之处。

       我总想到那个长途站,想到另一部好莱坞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既然已经走到云南,那时候,会不会有人索性走过边境,找一个那头的女孩子,边学着暖洋洋的话,边生出一大堆黑黑的光腚的孩子?

       如果有的话,这个故事我也会喜欢。

2.读《威尼斯日记》

       爱看《威尼斯日记》,就像爱看在海边修蓝色船的安迪:不在出世入世间掂量,而是走到一个新世界里去,创造个新的选项。现在,我手边正好是这本紫色的书,在封底摘录的那些好句子之外,容我再抄五六句:

       ① 古人最是这闲笔好,令文章一下荡开。

       ② 黎明前的黑暗中,鸟的嗓子还有点哑,它们会像人那样起床后先咳嗽几下,清理清理。

       ③ 中国为什么要发明印刷术呢?可能是预测到可以印钞票吧。

       ④ 意大利人非常懂得器物之美。美国的美,在于未开发的元气。

       ⑤ 深夜回到威尼斯,看着船尾模糊的浪花,忽然对自己说,一个是罗密欧的家,一个是茱丽叶的家。

       ① 这本书叫《日记》,也是上好的笔记。小说仍是“核心文类”。喜欢读或记笔记的人,也还不是太多。中文散文和中国人的生活,很难契合出比笔记更畅通的形态。也是闲笔好,让几种生活和察看方式,自自然然地回响在一起。

       ② 察看有角度,有“分辨率”。角度高,要离地远;分辨率高,则耗费大量的感知和运算。怕就怕这种一乎离地高,一乎又要听或看的很仔细。

       ③ 手机在【飞行模式】里,干脆不搜索了:我记得印钞票好像和五代人冯道有点儿关系。在中国古代,活字向来不是主流,包天笑印杂志时,还用的是雕版。一种说法是有许多技术难题,但我猜还是需求问题——雕版和纸张很早就齐备了,只是宋代前犯不着大量复制什么。如果是关于吃的,一早就解决了。做豆腐也不比活字印刷简单多少。

       摘的这句话算是发牢骚。毕竟直到那一年,找《教坊记》或《扬州画舫录》仍然不容易。这类“精神”的集大成者,我印象里是乾隆,打着发展文化的旗号毁掉文化,不知道是权术,还是真的对文化各有理解。前几天也和人发过一次牢骚,说:梦回唐朝是有的,梦回康乾就算了。真要“再借五百年”,可就什么都剩不下了。

       ④ 这本书在威尼斯出版时,很多段落,会引起威尼斯人微笑。威尼斯如美人。所谓美人,无论男女,从梳妆到衣着,到养成气概,到这种气概由骄傲变为苍凉,是复杂感人的过程。对观众而言,就算年纪大了,见到美人不再心旌摇晃,还是要肃然起敬。威尼斯值得被全人类感谢。中国这边的事情,也不用太指责,罪孽无知等同于痛苦,我们已经买票了。除了天生变态者,谁不喜欢活得更合理一些呢。

       ⑤ 这句话也想不起来具体谁说的了:旅行是文化最初的发明和渴望。各种各样的游或行,在社会阶层之间,在空间、文化或人类智慧里……它是一种观看,它不必验证什么。

3.读《闲话闲说》

       张爱玲生于1920年,和阿城先生那一拨,也隔着三十年。

       1995年9月,张爱玲去世时,他写了《适得其志,逝得其所》,这在他不太平常。我猜,缘故就在这句话:“表达方式与一九四九年后大陆形成的共和国文体格格不入,这是我读她的小说时觉得‘新’的地方”。

       《闲话闲说》第六十五又说“如此惊人,近代白话文到他们(张爱玲和钱锺书)手里才是弓马娴熟了。”据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钱锺书的好友宋淇回忆:张爱玲、钱锺书对柯灵的评价天地悬殊,但张爱玲之“惊人”如此明显。如今,遗著和版权正由宋家慢慢整理,算是“得其所”了。

       可是,一种新的不能再学的文体,来自三十年以前——仔细想想这种事,后面也有很大的沉痛,而且是属于群体的。人的思考收拢进语言,结构和形式在剧烈变化。如果说人是想法,那人也是语言。

       一位南方朋友第一次到我们东北,连连感慨“什么时候能用这种口头语思考,什么时候才能进入这个文化结界”。他又说,希伯来语的每个字母都有意义,用这语言说话,人的表情会有种凝重感。在意生活和思想的质量,再明白这层性命攸关,才会理解诗人和文体家的荣耀。

       爱写点儿什么的人知道:这三十年里,阿城是大陆这边的文体家。他站在废墟上,看起来堕甑不顾,在重写中国话。或许是因为清楚前后左右的处境。

       我现在回忆,关于诗人崛起于八O年代的印象,似乎是错的,是诗人和诗歌最后消逝在那个年代。此后就再也没有诗,没有歌,漂浮在时代表面的文字,也逐渐模糊可憎起来。也许诗与歌真的只是个误会。

       《闲话闲说》便尝试了另一个路数,为世俗语言清理了面目,以那时的材料,和文化精神一起,理出一条路来。

       这本书还开辟了一种路数,就是面对面的姿态。阿城和一群人说话时,也犹如和一个人说话。用他的形容词,这也是种“健朗”。以他的通达,语言何必只有文字?从此以后,短文之外,我读到的阿城文字,大多如此。

       书中第六十六写到:“中国大陆到了八O年代开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先生的《受戒》。”

       写字儿的人也知道,汪曾祺是来自文字废墟另一头的文体家。汪曾祺也承认,因在那时它和“白专路线”差不多,不算什么褒义。没有权力成分的头衔,没人羡慕和争抢。恐怕至今仍是这样。

       《受戒》唤起的是普遍的世俗生活渴望,而汪个人的世俗,直到90年代才舒展开。他那时的寿眉呈两只白白的角,面貌衰老得很快,只有眼神偶尔有一线精光,于是,就算把拉皮条和乱伦写得襟怀坦荡、自由自在,别人也没法再说什么了。

       在一篇不大重要的文章里,他重写当年在沙岭子看青,终于写出“‘闹渠一槌’,就是操她一回。”解放了世俗的语言原貌,我也跟着出了口恶气,同时为一位文体家需要如此曲折而有些触动。

       话语是公器,且一直是法器。今天看到的,仍旧不算最坏的情况——我总听到它的锣鼓,宣布它正在路上。我们一次次地回去,回的又不是同一个地方。有时,语言的对面是喑哑,有时是花花绿绿的吵闹。仿佛是说:空洞的头脑和混沌的头脑,你总要选一个。

       真到了那一天,我的答案现在就准备好了:回到阿城。

4.读《常识与通识》

       听朋友说,《常识与通识》那种把句子边角互相压住,慢慢摩挲平的语气,是为了偿还房龙为常识所做的事情。“救救孩子,就是教给他们什么是常识”,这在他也不太平常。

       《闲话闲说》里增补了2016年的《再谈》,说原书是“反映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听众的水平”。

       《常识与通识》也是如此,把九十年代的常识水平推进了一部。我听人说对这本书的印象是不像《棋王》,《常识与通识》如今“过时”了。焉知“过时”才是常识的最佳归宿。就像美人迟暮是人间一大快事。

       这个年代听众的水平是什么?但愿是《洛书河图》里讲的文明造型起源,是收集残存的巫文化遗迹,平心静气地做些事情。

       按我的猜测,阿城先生一直在思考的事情,是从《文化制约着人类》时开始的。他对文化有自己的定义,像是为了明确而收缩,但很接近今天的知识方式:社会科学逐渐疏远物理亲近生理,谈人要从神经科学的发现说起;谈人类要从动物说起。

       人类进化出意识和理性,外化为生存方式时,文化产生了。如今,我们对文化好奇,不止是一种群体意识或情感,我们想寻回这个过程,从“是什么”知道“为什么”。上帝之后,圣人之外,宇宙自有其心,生民各立其命,谁都没什么了不起。运气好的话,或许能为将来的“怎么办”,留下些凭据。也让自己的理性加入文明行列。除了从土地下、田野里一件件地拾获,反复摩挲,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我看YOUTUBE上的一个视频:阿城讲古代造型艺术,说张光直先生嘱咐他要看巴黎的一只青铜器底下有什么。到了那博物馆,问能不能翻过来看。博物馆说可以啊,陈列文物就是为了研究。原来底下有一条大蛇,这个形象在上古与医药有关,于是明白了这件器物的意思,而“明白的越多,越容易明白”。

       我们捧在手上的,是与知识相处的风度。

       生物学对行为的发现,经常比想象离奇。《爱情与化学》说:爬虫类脑相当于精神分析里所说的“原我”,新哺乳类脑里的前额叶区,相当于“超我”,(当时的研究)并不知道“自我”在哪里。

       萨特说:自我像冰箱里的灯,需要你打开冰箱门。也就是属于第二等级的反思意识。这个比方被神经科学家听说,可能会不以为然,他们得到的结果是:人的精神特质由基因和大脑发育所决定,反思与否也属于“命定”。又说,人的一部分脑,总在解释和欺骗另一部分脑,方法就是编故事。我照着《常识与通识》的方式,把他们拉到一起看,当然看不出所以然来,但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和阿城的关系是读和听,因为YOUTUBE代表的技术——作为传递消息的方式,它也可以说是青铜器的后代——自然理想国的出品更像,未来有没有纸张印的书,是个情感问题,用不着忧虑。目下看来,纸书如信物,让我感到牢靠。越来越多的传递形式,则让我不担心知识被禁绝,常识被阻断。新的读者遇到阿城,不再像他三十年前遇到张爱玲,是纯粹的运气,而是一定会到来的一天。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7日“现在这年轻人爱穿越,我说你们好好穿越穿越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们也不至于最后变成历史虚无主义!月亮是人家的圆!”01 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现在我们有些人啊,把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对立起来。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我们的民族工业化,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建国开始的。我们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工业基础。咱就不说别的,大家稍微了解点历史,1到8机械工业部,八个机械工业部怎么分出来的?我们这有驻部的纪检组长你们知道吗?工信部的同志应该能说清楚吧?我们能把卫星送上天,把原子弹爆炸了。更可贵地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的历史思考里有这条,我们后来改革开放的这些人是谁培养的?恰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我就听很多人说,甭管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也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他们都跟我说,没有共产党我根本上...
2024 - 12 - 16
来源:凤凰新闻 2024年11月24日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将“人生七十古来稀”挂在嘴边,将这句话当作长寿的代表。其实这句话是杜甫所写,也并非夸赞老人长寿,因为这句话还有前半句。杜甫是在何种境遇之下写就的此等名句,他又在表达什么?少年壮志相比更加深沉的杜甫来说,大家貌似更喜欢李白,并且也对李白的生平更加感兴趣。其实早年,杜甫也和李白一样,是个游历四方的游子。杜甫比李白小很多,他也一直以李白为偶像,并且两人还成为了忘年交。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为官作仕,传到唐朝的时候,依旧没有没落。虽然祖父只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他父亲却做到兖州司马。即便这只是一个五品闲职,但杜甫依旧以此为荣。而且他的母亲是博陵崔氏,这个家族曾经在唐朝出过十六个宰相,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杜甫,自然对仕途十分看重。但偏偏他出生的时代,参加科举入仕是非常难的。如果李白是因为父母从商而不能参加科...
2024 - 12 - 16
原创 叶成十三 深思读书来源: 深思读书 2024年11月21日你是不是也经常盯着问题看?大家好,我是思思~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很忙,但总觉得离成功很远?因为他们忙着解决问题,却忘了追问:这些问题解决后,是否真的接近目标?教员强调:“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无论是制定战略,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明确是第一步。如果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劳。为什么盯紧目标,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用目标导向思维,让你的人生更高效、更强大?01:目标模糊,是一切低效的根源《毛选》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一切行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目标明确,策略才能精确;目标模糊,再多努力也可能是徒劳。为什么很多人陷入“解决问题”的误区?因为问题容易显现,而目标却隐藏在背后。比如,有些公司开会时不断纠结于如何节省预算,却忽略...
2024 - 12 - 13
来源:视频号这是1963年,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照片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