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写作与世界的关系——在伦敦光华书店的演讲

日期: 2019-03-16
浏览次数: 11

来源:凤凰网图书2019年3月16日

文/梁鸿

       写作与世界的关系,就像魔术师与真相的关系。

       真相从来只有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大家却仍然为魔术师的表演所着迷,因为那里面包含着人类的想象力,人类对自身及世界的渴望,它探求的是可能性。

       文学也是一样,它的目的不是在告诉你,真相就是这样,而是告诉你,它还有另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既来源于人类已经创造的事实——社会形态、文明结构和人性状态,也来源于人类内部所包含的可能的方向。在此意义上,文学与世界是在一种悖反、错位和隐喻中彼此彰显的。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给大家分享的三个层面。

       第一,悖反关系。

       写作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而是背向这个世界。作家要走到阴影处,走到时尚、华丽的巨型建筑背后,去看那里世界的形态和道路的走向。并且,这一巨型建筑——也可以说巨型话语——越具有确定性,越需要作家转过去看看。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像阳光和阴影,肯定与否定,巨大与微小。

       在巨型话语中看到日常人生的众生相,在喧嚣中寻找沉默的、安静的那一部分,并且,试图发掘它们之间如何互为生长,这是作家非常重要的任务。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的扩张是历史的正面,是正在发生着的社会现实。在政治层面,它甚至可能是必然的,拉美的城市化、现代性,和中国的城市化、现代性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一种必然,但是,作家的任务不是要写马孔多发展的必然性,而是写出这一必然性中所同时生长出来的百年孤独。乌苏娜、奥雷连诺上校,他们被飓风一样的发展挟裹着,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又顽固地保持自己的存在。这一顽固性为他们赢得了尊严,也无形中成为一种力量和“历史的正面”博弈。

       阎连科的小说《炸裂志》《The Explosion Chronicles》也是同样。他所描写的是中国狂飙式的发展,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村庄“炸裂”为一个镇,一座小城,到一个大都市。但是,你从中读出却是这一发展背后的荒诞性及在这一过程中人性的扭曲。

       第二,写作与世界的关系是小等于大,或者,小大于大的关系。

       就像我刚才讲的《百年孤独》,一个村庄可以是全世界,马孔多从一个几户人家的村庄到繁荣的小镇,再到哀败,在此过程中,作者所描述的众生相包含了人类很多的形象,马孔多小镇的命运也几乎是整个现代拉丁美洲的命运。

一个人的爱情可以是全人类的爱情。譬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书中有一个细节是这样的。安娜和渥伦斯基吵架后,渥伦斯基独自一人坐着马车去彼得堡参加宴会。这时,安娜站在楼上的窗口边,看着英俊、衣着整齐的渥伦斯基走向马车,内心非常嫉妒、失落和不甘。他们一起私奔,但是,彼得堡的上流社会可以接受渥伦斯基,却不接受她。她只能躲在家里,任凭绝望吞噬自己。我想,在那一刻,安娜的痛苦不只是一个上层社会女性的痕苦,而是,所有爱情在现实面前遭遇壁垒的悲伤,是所有爱情都可能经历的悲伤。

       一个人的梦魇可以是全人类的梦魇。卡夫卡《变形记》的第一句话是“格里高尔清晨起来,变成一只甲虫。”我们都清楚,人不可能变成甲虫,但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恐惧、焦虑、担忧,非常非常压抑,卡夫卡把这种无形的情绪变成有形的语言给表达了出来。

       回到我们的主题,今天我来到伦敦,坐在这个书店,给大家讲梁庄及梁庄的人生。

       梁庄是中国当代村庄,我的家乡,它与英国,与此时正在倾听的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以《出梁庄记》的结尾小黑女儿的故事为例。

       当时我正在老家做《出梁庄记》的调查。一个早晨,小黑女奶奶带着小黑女到诊所看病,一检查,发现病情非常严重,我就赶紧开着车拉她们去县城医院。在医生给小黑女儿看病时,我试图联系我认识的一些人,派出所的、法院的,等等,看怎么办。所有的人,不管是医生、警察还是法官,都说,报案肯定是对的,但不建议报案,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报警肯定比报警的要伤害小黑女儿少一些。

       那两天是我极为痛苦、煎熬的两天。事情不断回到原点。奶奶一会儿说要去报警,一会儿又揪着头发说对不起自己的儿子儿媳,把头往墙上撞,不如死了算了,再或者,就是把头低到腿上,默默地哭。奶奶心里是怯懦的,她其实不敢报警,她怕和邻居撕破脸,她怕人家倒打一耙,怕事情被人知道孙女将来找不到婆家,怕在村里、亲戚那里丢人。

       有一次,我无意打开电脑里的录像存档,翻到采访小黑女的那一段,我又一次听到录像里我抑制不住的哭声。当时,我正问小黑女,为什么那个邻居老人第一次对她那样做时她没告诉奶奶,都那么疼了。小黑女慢慢说,因为她怕她奶奶伤心,因为哥哥太调皮,她奶奶已经很累了,她不想让她为自己多操心。

       隔了那么多年,我仍然忍不住流了泪。她不知道她遭受了什么,而导致她进一步受伤害的原因竟然是心疼奶奶。

       听着小黑女的诉说,再次看到她奶奶的花白头发,我想,也许事情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的方式可能是中国式的,但那一刻,奶奶的痛苦一定包含在全人类的痛苦之内,它是人类永恒的痛苦和永远面临的困境。与此同时,小黑女儿因天真所遭受的伤害也是人类所有天真所遭受的伤害,它是真实的个人遭遇,但同时,却也好像人类世界的内在形象之一,与你我都息息相关。

       在这个意义上,梁庄就是世界的中心,它承载了全世界人类在当代文明中的命运。

       也可以说,写作与世界的关系是小等于大的关系,甚至,更大于这个世界,是小大于大的关系。

       三、隐喻关系

       写作与世界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隐喻和象征的关系。当作家起笔写一个人物或一个村庄、某个庄园、某个故事时,他并不是按照现实的模型来写的,相反,它要把模型——这里的模型指的是日常观念中的现实认知——打碎,打成一个个元素,然后,再重新捏合。即使我们说《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风俗画,也不能说它和现实一模一样,如同日本的浮世绘一样,把一些重要的人物突显起来,让他们成为某种隐喻和象征的存在。这也是故事之所以有价值的原因。

       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起点。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或创作手法,而是创造文学世界的基本起点,尤其是对于虚构文学而言。

       如何既具有人类的众生相,但同时又能通向隐喻性和普遍性,这是所有作家所追求的艺术方向。

       如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透过以化身为教授的魔鬼撒旦考察人的灵魂为起点,考察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状态,这样一种超现实的起点本身就有强烈的隐喻色彩。马尔克斯、卡夫卡的小说都是这样的起点。

       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对现实世界非常清晰的精雕细刻,最后达到一种强烈的隐喻风格。前天去伦敦国家美术馆,看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Younger)的肖像画,我被他画作强烈清晰的风格所吸引。他的画非常现实主义,每一个细节,哪怕是手上的褶皱,都会画出来,但是,当你观察整个肖像时,它们又具有强烈的超现实风格。人物像浮雕一样在空间中凸显出来,凌厉、强大,又孤独万分。

       回到文学作品上,譬如像《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作品,小说本身非常现实主义化,但是,最终却有强烈的隐喻风格。我想,这与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理解都有很大关系。

       我自己也刚完成一个小说《四象》(fourimages)。小说写一个患精神分裂的大学生,返回家乡河边的墓地放羊。在这里,他和三个人聊天、说话、学习,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重返城市,被尊为大师。最后,他的精神基本上恢复了正常,但是,他再也听不到那三个人说话了。这三个人其实是墓地里的亡灵。

       表面看来,这个故事有一点点魔幻性质,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写作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在看荷尔拜因的画时,我突然想到,我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风格:强烈的、清晰的真实性,这一真实性甚至是粗暴的,以至于最终能达到某种隐喻。所以,在我心里面,我一直把这墓地的三个人作为真实存在的人物来写的,他们在那个患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那里,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小说并不长,十三、四万字,但我写了两年多,已经改到第四遍,目前还在改,我个人非常喜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与现实世界是这样一种变形的、但又密切的关联。

       再回到开头,文学世界是一个既不同于现实世界,但又一定诞生于现实世界的世界,它与现实世界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看似一个面像,但其实却是由无数面像组成的关系。

       我想,这也是写作与世界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谢谢。

       2019/3/14于光华书店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