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中港台教育出问题——白先勇导读《红楼梦》寻文化根

日期: 2018-08-25
浏览次数: 370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7年5月

文/罗卓敏

        刚度过80岁大寿的白先勇,人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烙印,五六岁就与《红楼梦》结缘,十几岁迷上崑曲。他慨叹目前两岸三地的教育,都摒弃老祖宗珍贵遗产。他身体力行推广《红楼梦》与《牡丹亭》,作为文艺复兴两根台柱。目睹文化掺杂政治,他强调「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要让文化之美来净化政治之丑。

        自我矮化 盲目追赶西方

        读过《红楼梦》、看过《牡丹亭》会被中国文化之美瞬间吸引,但现实是西方文化的标准与美学,仍然是主调,中国人已习惯自我矮化,父母要子女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水彩油画,中乐、山水画则乏人问津。

        白先勇慨叹:「花好多功夫叫小学生学钢琴、小提琴,但我们这么美的崑曲,却不去研究。」

        他认为,问题源于教育制度。「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重理、工科而轻人文;我们的大学教育史,是『一部追赶西方的科技史』,人文学科资源不够、地位不高,多年来中、港、台三地的教育制度更将传统文化课程排除。」

        西方哲人罗素(Richard Russell)说过「只要中国有毛笔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消失掉。」白先勇警告:「现在毛笔不在了,不是很危险吗?」

        「小学开始,已不学习书法,直至近年大陆才恢复教书法;我们的美术科,都是素描香蕉、苹果、维纳斯的头像,我们山水画全世界第一、那么大的传统,不教、废掉!」白先勇澄清,自己不是轻视西方艺术,而是中国山水画等文化遗产,亦有很高的成就,为何要捨近求远呢?况且中国人怎样努力也难以企及别人的高度。

        白先勇笑言:「只要到巴黎罗浮宫,进去出来一趟,你还敢去学人家,他们的成就已经吓死人,他们的画作背后有几千年传统,包含着他们的宗教文化,你怎么学?」

        西方文化主导失自信

        白先勇对中国文化着紧之情表露无遗。他认为自19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处于弱势,在世界文化中失去了发言权,处处以西方的标准为主调,「西方人设立音乐、歌剧、文化的标准,我们也跟着走,处于弱势。」

        他认为,要恢复文化教育,让年轻人了解中国文化,才能重建自信,「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恢复,法国人被德国打败了那么多次,他们的文化优越感、自信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拥有数千年的文化成就,有《红楼梦》这么了不起的小说,应该把文化自信找回来。」

        2000年白先勇曾心脏病发,但是她以为自己要走了,却又慢慢康复。他想,上天要自己留下来,大概是要为影响自己人生至深的两本书——《牡丹亭》与《红楼梦》做点事情。

        面对中、港、台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失落感,白先勇认为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建议应从《牡丹亭》、《红楼梦》入手,推动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不教历史、文化 酿认同危机

        除了文学,更根本的是从教育着手,让年轻人以客观方式了解自身文化。他表示,大部分欧美的大学,不论学生是主修经济,还是电脑,任何科目都必修读western civilization(西方文明)历史。

        白先勇指出:「电视上播纽约艺术拍卖,一个元朝的瓶子,值几千万美金,一幅南宋的画,价值上亿,全世界都那么重视我们的文化、古物,我们却没几个人可以讲出它们的历史背景、怎样了不起!我们的教育落差太大了!」

        在香港,初中中史科须「独立必修」议题近日再度被炒热,白先勇曾在香港接受过中、小学教育。一听到记者说,中史科在港并非必修科,不禁大吃一惊,强调历史、地理、文化、文学一定要教,否则学生的认知就会出现问题,产生文化认同的大危机。

        政治归政治 文化归文化

        白先勇年届80仍尽心尽力推广中国文化,近年中港矛盾加剧,教授中国文化甚至被指是洗脑。白先勇承认,目前的中港矛盾无疑会影响港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但强调「中国」这个词含义很多,除政治的意义外,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义。

        「好像红楼梦这部二、三百年前的作品,是我们最伟大的小说,即使放到全世界,也是天下第一书,是我们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化,有什么理由要抗拒?」

        白先勇表示,近年推广崑曲,曾经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牡丹亭》,不但全场满座,而且近七成是年轻人,「他们被那种美吸引了,根本忘掉什么政治。中华民族文化的美跟情感凝住了我们,文化的力量就在这里,如果有什么政治,只是后来的人加上去。就让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

        文学给我讲真话的勇气!

        香港年青人往往会以「前途」而非兴趣来选科。白先勇大学时原来修读水利,后来发现并非兴趣所在,顶住家庭的压力转至外文系,对于时下年轻人,他勉励说:「肯定自己就好了。」

        白先勇生于广州桂林,6岁开始逃避战火,曾居重庆、上海等地,1949年来到香港。先后入读九龙塘小学与喇沙书院,他用广东话说:「我都系喇沙仔架!」笑言跟香港的缘分很深,因这个地方盛载了3年的青葱岁月,直至现在,差不多每年都来香港一趟。 

        保存繁体字 保存中国文化

        中西文化融合是香港最独特之处,白先勇忆述当年在香港求学;「既要学英文,又要背《琵琶行》。」 

        他解释,由于香港是殖民地,港人对自身的传统特别抓得紧,为了避免被完全殖民地化、西化,着力保存繁体字,因文字是文化最基本要素,保存繁体字象征保存中国文化。

        白先勇的人生与文学脱不开关系,他自言从小就对文学有偏爱,喜欢晚上吃完饭、到厨房听家中厨子讲故事,从《七侠五义》到《樊梨花》。

        回顾自己走过的文学路。他忆述,在台湾升读大学时,选择入读水利工程系,当时顶尖的学生都选工科、理科、医科,「读文科是黑马。」不过,他在修读水利时发现,自己在微积分、化学、物理都考得不错,但工程却不行,「后来我想,如果我做工程师将会是个二流工程师;再念水利下去,今天可能去修下水道了。」

        当发觉不适合自己的志趣,相隔一年白先勇就毅然转考外文系,采取「先斩后奏」策略,事前没有与父亲(抗日名将白崇禧)商量。他开玩笑说:「当年父亲不阻止我是对的,因为如果念水利,后来就没人替他写传记了。」

        文学没有用?

        很多人经常问白先勇:「读文学有什么用?」他答得爽快:「文学没有用!」他表示,杜甫的诗不能挽回唐朝的命运,文学亦无助炒股、打仗,但文学虽然没有实际的用途,却能带来感情的教育。

        他鼓励大学生,选读几本中外经典作品,即使读五本、十本,仍可终身受用,「因为人很复杂,文学之所以能存在,正因为人生永远没有答案,而文学是最好的媒介,盛载了人性、人情,当你看完之后,对人的认识会有一种启发。」对于自己的感情及性取向,白先勇从不避嫌公开,他表示,作为作家,要对自己百分之百诚实,写出来的东西也不能有一点虚伪,「文学讲求真,不能讲假话,文学给了我勇气,我不会考虑读者对我的看法,我只考虑心中最要紧的话有没有写出来。」

        他明白到,香港的学生面对的生活压力很大,须面对父母、学校、社会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他勉励年轻人:「对自己肯定最重要,人生最后的审判,只有上帝、上天,别人的审判不要放在心里,肯定自己就好了。」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