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尘埃中建造的天梯——王安忆谈小说写作

日期: 2018-06-09
浏览次数: 325

 来源:《明报月刊》20185

/邓乐儿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于本年度开设“中文创意写作”分流课程,礼聘华文世界著名作家王安忆教授出任访问教授,执教“创意写作坊”,为有志写作的同学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今年三月二十日,王安忆教授举行公开讲座,以“服从与抵抗—小说写作”为题分享她对小说写作及创作教学的看法,并引领听众探讨小说的本质。

王安忆公开讲座当天的下午,演讲厅早已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听众挤满楼梯、走道的每个空隙。王安忆一开始便回忆起她母亲—中国著名小说家茹志鹃:“我的母亲是一个小说家,可是她期望孩子当医生。多年来中国大陆动荡的环境中,作家是不安全的,对好坏的标准总是犹豫。医生却总被需要,亦能实践人道关怀。可惜孩子都不争气,碰上文化大革命。没有正规的高等教育,也就不能从事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由此而言,小说其实是非常非常的“低”,是“低”到尘埃里的一种存在,门槛低得仿佛只要识字的人就能做的事情。“创意写作”在中文系的经典课程中亦几乎不存在。

让孩子知道写作的乐趣

王安忆直言,获中大中文系邀请出任访问教授并任教“创意写作坊”时,心中实在惶恐,亦不禁犹豫:写作能不能教?她以为可以教授的事情都具备两个条件:学习和训练。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写作既不能学习,也不能训练,因为从事写作需要天赋,实践时碰到的问题亦复杂多变。尽管如此,她仍然决意一试,尽可能带领同学走到最远。

谈及在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执教写作班的经验,王安忆坚持修读的同学都必先通过考试。学府中开办这类课程,就必须尊重其学术性,才不会令人误会,以为只有考不上中文系的同学,才上写作课。她坦言,如果有人以她为例,证明没有文凭和学历也可以成为作家,她会为此感到悲哀——因为如果当年她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必定能写得比现在更好。

同时,王安忆也反对急于培养能发表、出版、得奖、拥有声誉的“真正”作家,令写作的过程蒙受不必要的压力:“我的目标很低,就只是文学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写作的乐趣。”然而,这并非易事,要获得写作的乐趣,必须先艰苦劳动,克服很多困难。尤其创作虚构的故事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就如在白茫茫大地上前进,找不到依傍,找不到路径。她便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的夜晚摸黑行走,手电筒只会令视野狭隘,反而淡淡月色下,你以为走不通的路,却能一直走下去:“坚持写作四十年,不是只靠韧力的,如果没有写作的乐趣,实在写不下去。”

王安忆又跟听众分享她崇拜的大师,其中一位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他是我的理想,理想是永远达不到的。”她形容雨果的小说材料都来自历史,是纪念碑式的,天生就在天梯上俯瞰众生。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折翼天使,落在人间经受许多磨难,就如《悲惨世界》的故事主人公Jean Valjean,必须几经波折,才能炼就人间的“神”。

坚持“讲故事”的小说

王安忆进一步以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助夫兄弟》和近年的电影《广告牌杀人事件》为例,指出西方故事中的“和解”必须经过漫长的过程,历尽艰辛。中国却讲“顿悟”,如汪曾祺早年的小说《复仇》,讲述父亲死前在孩子的手上刻上仇家的名字,孩子为了复仇走遍千山万水,最后看见仇家手上也刻着他父亲的名字,便就此放下仇恨。

由此反映,东西方的文化很不一样,西方讲“逻辑”,中国却说“灵感”。西方需要一步一步的走,中国人讲的却是“觉悟”。所以,故事的形态也不一样。王安忆又指出,西方的写作课程比较多,可能就因为他们的故事比较容易操作,而中国的写作坊中用作例子的,恐怕也是逻辑非常鲜明的西方作品。

谈到小说的本质,王安忆认为现今小说的定义已变得模糊。面对后现代的理论、知识分子的介入、传媒资讯的覆盖,当你说“什么是小说”,别人就会反问“什么不是小说”。于是她尝试探寻:“小说的‘基因’是什么?我们靠什么判断‘这是小说’?”

王安忆对小说的认识和学习源自阅读。她忆述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代人失去教育机会,却亦因此脱离规范教育,自由发展。由于欠缺指导,她读得泛滥、芜杂,受到的影响杂乱无章,却又异常丰富。其中她最喜欢读小说,因为有故事:“所以我觉得‘讲故事’可能就是小说的基因。当然,也出现了很多不讲故事的小说,但我坚持的还是‘讲故事的小说’。”她笑言,年轻时无知无畏,总想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写得难读,就觉得出众,既为难别人,也为难自己。直到长时间的写作后,她才发现:“要讲一个好的故事,才是最难的。”

王安忆直言:“写小说的人一定对世俗生活有兴趣。”哲学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小说却在“现象”中找到“美学”,捡拾日常生活和伦理中的美好。王安忆表明自己喜欢世俗的凡人,更以“中国大妈”为例:中国大妈的吵闹无礼受尽批评,但却表现出另类的勇敢,不把一切放在眼内,全因背负着一个历史时代。“她们都在争夺之中长大,排队时就很焦虑,恐怕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她们从这样的历史中跻身出来,才获得今天的生活,所以她们很开心。”

在“服从”中“反抗”

然而,写小说的人充满矛盾,十分尖锐,一方面服从于生活的表明规则,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就此满足,总希望触碰到更高的“精神”。世界可以分成两部分:可以证明其存在的真实世界,和相信的世界。她认为“精神”应该存在于“相信的世界”中:“我不能证实,但只要我相信,我就可以建设一个新的、虚无的世界。”

困难在于,即使要证实最高的精神,小说仍不可能脱离世俗:“写小说的人太吃力了,总是想要在尘埃里搭建一道天梯,去触碰最高的地方。”现实是安身立命之所,写小说的人不可能从中脱离,但又必须尝试抵抗现实逻辑:“每个人挣脱的方式都不一样,而我希望我抵抗的力量是由服从来的,就如跳高一样,我必须助跑,才可以把停在空中的时间延长一点。”

王安忆提到一次文学活动中,一众作家讨论“什么是伟大的小说”。她坦言,这个题目很难写,因为“小说”这个文类本身就不能说是“伟大”,它来自最日常的生活经验,因此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拥有评论的权力。她难以把小说置于文学文体中讨论,亦很怕在讲座中谈论小说:“一讲又回到生活里去,即便不想,仿佛也只能扮演一个说教的人。”

演讲后观众提问,如何判断文学作品伟大与否。王安忆亦断言:“我肯定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时代一直变化。如果小说是故事,今时今日打开社交平台、报章媒体,故事太多、太泛滥,轻易就会受到挑战。我们不能就此轻言高下好坏,必须慢慢处理这个问题。偏偏这时代却又如此急迫,如此平面化,我们缺乏时间,无法累积经验、思考和情感,所以难言伟大。

但是,正如王安忆在“服从”中寻找“抵抗”世俗的力量,我们又何尝不可从“渺小”中窥见“伟大”的痕迹?她说:“一个人如果真正有才华的话,什么事情都难不了他。”写小说的人总在现实的诸多限制中挣扎,在夹缝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四十年来,王安忆始终在滚滚尘埃中一砖一石地搭建天梯。她在世俗之中的微小身姿,亦未尝不是我们所仰望的伟大。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