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书讯238·陈平原《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

日期: 2023-05-04
浏览次数: 13

2023年4月30日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平原

书讯238·陈平原《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

陈平原:《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序言

陈平原

去年(2021)初春,北大开启“校友终身学习计划”,第一讲选择我的《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据说是斟酌再三,既考虑讲者,更顾及论题,希望能吸引尽可能多的校友,实现“开门红”。预定播出时间是2021年5月4日上午十点至十二点,可那个时间段我刚好有课,只好采取录播的方式。

两个小时的讲座,主要面向全球的北大校友,没有边界,超越专业,不设答问。主办者是北大校友总会,除了要求政治上稳妥,别的没什么禁忌。我做过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深知校友之间因年龄、学科、职业、地位等差异,立场及趣味真的是千差万别。涉及大的历史阐释与现实判断,更是矛盾重重,用年轻人的话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既然没办法全面讨好,那就照直说——不考虑听众趣味,就用我平日讲课的姿态。

讲座的主体部分,借用了我的两篇文章——《危机时刻的阅读、思考与表述》(2019)、《“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2010),后面则引申开去,谈论作为方法的“触摸历史”,以及作为功能的“思想操练”,顺带介绍我在北大出版社刊行的《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2018)。最后一张PPT,谈“为何不断地跟‘五四’对话”,用的是我书中的一段话:“其实,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也都是在这种不断的对话中产生意义的。就像法国人不断跟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话、跟1968年的‘五月风暴’对话,中国人也需要不断地跟‘五四’等‘关键时刻’对话。这个过程,可以训练思想,积聚力量,培养历史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面对日益纷纭复杂的世界。”

讲座内容属于老话重提,只不过略加剪辑与发挥,说实话,我没太用力,也未有大的期待。因我在北大为研究生开设过两轮专题课“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2015年秋、2018年秋),修课学生以中文系为主,兼及人文及社科各院系,反响还可以,但说不上热烈。学生的期末作业中规中矩,属于专业化操作,我推荐了好几篇在刊物发表。但有一点,无论听课还是讨论,学生们都过于平静,似乎读不出老师那些“压在纸背的心情”。

真没想到,这回面向全球北大校友演讲,效果竟出奇的好。先是讲座播出的当天下午,北大校友会副秘书长发来短信:“汇总的总流量为242189。陈老师,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很多地方校友组织纷纷询问如何回看,因很多校友在旅游,无法静心看。对您和北大评价之高,让我们都很感动。”这还只是当天的统计数字,事后应该还有回看的。果然,一周后,校友会秘书长告知,此讲座的点击量超过36万,让他们大喜过望。

而让我“大喜过望”的则是,讲座播出一个半小时后,我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的电话,说她看了视频很激动,建议以此讲座为基础,制作一本小书。我半信半疑,漫而应之。作为声名远扬的出版家,甘琦早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对母校以及对五四特别有感情,这很正常。可出版不仅仅是文化事业,还必须有商业方面的考虑。我在港中大教过书,也与香港三联书店、中和出版社等多有合作,深知香港出版学术书籍之艰难。因此,发去她索要的讲座PPT以及若干篇我谈五四的文章,就此搁下,不再挂念。

未曾想,十个月后,甘琦居然来信,说疫情期间多有耽搁,但这书还是要做的,已安排好责编林骁与我联系。看了林骁发来的以讲座为线索,穿插进好些我以前文章片段的制作方案,我不以为然,当即回了一封不太礼貌的信:

看了发来的书稿,知道你花了不少心思,希望尽可能适应香港读者的趣味。可恕我直言,这个摘编而成的书稿,很可能上下都不着边际,说雅不雅,说俗不俗。另外,还有个现实问题,你想收录的那篇《五月四日那一天》,原是《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的导言。三年前,香港中和出版社曾推出增订版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现仍在版权期。

你跟甘琦商量,或者放弃此选题,因改造难度太大,且效果不见得好;或者以北大版的《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为主干,删去对话与短文,增收这几年新写的文章。属于小型的专题文集(15万字左右),但不是普及读物。

按常规,碰到我这样不识抬举的作者,十有八九,编辑会马上放弃的。没想到林骁不屈不挠,说这事可以商量,就照你的思路,改为刊行《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增订版。

难得碰到这么认真执着的编辑,落实社长的指示,非要把这书做出来且做好不可。于是,我们进入具体的协商编辑流程。来回切磋了好几次,终于敲定,所有文章重新编排,依内在逻辑而不是写作时间,分成环环相扣的五辑:“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多元并存的五四时代”、“两代人的合力”、“五四的阐释和传播史”、“我的五四之路”。每辑文章前面,加一段从我文章中摘出来的“隽语”,既是警醒,也是路标,方便读者进入。经由这一番调整,全书宗旨及整体思路显得豁然开朗。

顺便说一句,我原本建议删去四篇访谈,但林骁认为应该保留。因为答问涉及许多话题,脱口而出,有很多精彩的判断,“有些话说得比文章里还痛快,删了可惜”。可见我还是放不下“学问”与“文章”,而责编则更多从香港读者角度考虑,关注的是“话题”与“感怀”。

事后想想,她的考虑是对的。即便增加了七篇新作,此书依旧如初版序言所言,并非立论谨严的史著,而是带有论战性质的评说:“有论文,有随笔,也有答问,只是在将‘五四’作为思想的磨刀石这一点上,取共同立场。”可我并不因此而自卑。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论五四这样兼及历史与现实的话题,我不仅需要撰写多次获奖且有英译本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也不惮超越专业视野,追求具有某种内在精神力量的论述。这也是我之所以偏爱眼前这册不怎么专业、近乎“有我之学”的小书的缘故。

书中各文写于不同时期,事先没有统一规划,落笔难免有些重复,此乃明显的缺憾。但我想作为一个读书人,谈论五四这样充满思辨与激情的巨大话题,能有若干专业发现、三两篇好文章,或十句八句精彩的话被记忆下来,乃至传播开去,那就已经了不起了。


这本书的初版《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2018年4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这回的增订版,增加《危机时刻的阅读、思考与表述》《互相包孕的“五四”与“新文化”》《新文化运动中“偏师”的作用及价值》《直面核心文本》《为何不断与五四对话》《从“触摸历史”到“思想操练”》《我的“五四”百年》等七文。关键不在于字数增加了一半,而是全书结构及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很大程度得益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的立意、催促与支招,特此致谢。


最后,还必须说说我与港中大的奇妙因缘。1991年春,我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此研究三个月,那时来去匆匆,没有多少感觉。2008年1月起,我有幸成为第五任港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后因工作需要,改为北大与港中大双聘,一直到2015年1月全职回归北大。这期间,我为研究生讲授的专题课,除了港中大特有的重头戏“讲论会”,再就是每学期内容迥异的“现代文学专题研究”,包括《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都市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中国大学与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鲁迅与胡适等。可以这么说,帮港中大中文系的研究生教育补上以五四为标志的现代中国文学、教育、思想、学术,是我小小的贡献。除了教学相长,与港中大教师及研究生也结下了深厚情谊,我还得以从容观察这所名校的制度与文化。撰写《中文系的使命与情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台大、港中大的“文学教育”》(《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这样的专业论文,自然得益于港中大图书馆保存的档案;至于为中国学界呈献《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香港:三联书店,2014年4月;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6月),以及《内地/香港互参: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9期)、《从“大侠”到“大学”——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2014年9月26日《南方周末》)等文,更是与我在港中大的教学经历密不可分。

在港教书期间,我使用最多的生活设施,莫过于中大富尔敦楼的银行、超市与书店——此书店集中销售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物,我曾多次流连。如今,能厕身其中,我深感荣幸。

2022年5月20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附记:考虑到香港读者的历史视野与阅读兴趣,经与甘琦、林骁协商,港中大推出的《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增订版,改书名为《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这里的“未完”,指的是未完成、未完美、未完结、未完待续等。

书讯238·陈平原《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

图片陈平原教授在《未完的五四》新书发布会上

   作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 至2012 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种。

书讯238·陈平原《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

     目录     


序言

初版序言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重要角色。

o 为何不断与五四对话

o 走不出的“五四”?

o 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多元并存的五四时代

我喜欢用三个词来描述“五四”的风采。第一是“泥沙俱下”,第二是“众声喧哗”,第三是“生气淋漓”。每一种力量都很活跃,都有生存空间,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样的机遇,真是千载难逢。

O 危机时刻的阅读、思考与表述——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o 新文化运动中“偏师”的作用及价值——以林琴南、刘师培、张竞生为例

o 直面核心文本——《五四读本》前言

两代人的合力

晚清与五四,这两代人在政治理念、人格理想、知识类型以及审美趣味方面虽有很大差异,但基本上是走在同一条大路上,且不知不觉中“合力”做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古典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

o “新文化”如何“运动”——关于“两代人的合力”

o 何为 / 何谓“成功”的文化断裂——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

o 互相包孕的“五四”与“新文化”

五四的阐释和传播史

一百年间,“五四”从未被真正冷落过,更不要说遗忘了。我们不断地赋予它各种意义,那些汗牛充栋的言说,有些是深刻挖掘,有些是老调重弹,也有些是过度阐释。

O 波诡云谲的追忆、阐释与重构——解读“五四”言说史

o “少年意气”与“家国情怀”——北大学生之“五四记忆”

o 兼及“思想”、“文采”与“行动”

我的五四之路

三个关键词(KEY WORD)——“关键时刻”、“触摸历史”、“思维操练”——是我从事五四研究的基点,既是立场,也是方法。

o 从“触摸历史”到“思想操练”——我看五四及五四研究

o 我的“五四”百年

附录

与五四对话

──答《光华杂志》张静茹问

年长一辈应为后来者搭建舞台

——答新华社记者任沁沁问

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播种的时代

——答《凤凰周刊》记者徐伟问

整个20世纪都是五四的时代

——答《东方历史评论》许知远、庄秋水问

(感谢陈平原教授授权)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