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46岁“天才历史学者”李硕透露自己即将离世!他写活人祭祀的《翦商》

日期: 2023-03-18
浏览次数: 12

来源:《都市快报》2023/3/16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李硕”这个名字可能有些陌生。但3月15日,微信朋友圈被他和他的史学书《翦商》刷爆了。

李硕,历史学者,1977年生,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科实验班)学士,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从事过新闻记者、编辑工作,此前供职于新疆大学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现居成都,年仅46岁。

46岁“天才历史学者”李硕透露自己即将离世!他写活人祭祀的《翦商》

李硕在朋友圈透露自己突发绝症,即将离世的消息,“从2月18日,在巴基斯坦的巴瓦小城首次发病倒下,我在当地医院躺了四天被抢救回来。之后,在全球通学弟等帮助下,于2月25日回国,之后近半个月里我被隐瞒了病情,不然处理后事的时间可能更从容一些。相比人各种死法,目前应该算是最好的结局,不需要开大刀受大罪,一切医学手段都已经失去作用。我最满意。大块劳生,息我以死,我活着也很少能享受生活,总忙忙乱乱操心下面写个什么,现在总算能休息了。”

随后,李硕交待后事,用一贯洒脱的语气:

“我会授权一个实体接手我死后的著作权事务,及幼儿老人的扶养。如果能多活一两周,我会把部分文章收拢一下,弄个自选集。这东西唯一的特点就是跨度太大,有些单篇文章后面是写成一本书的想法。所以我活几辈子也忙不完,赶紧死了算了。生平还有些小秘密,从未想写成文字。也许再活三四十年、时过境迁之后才会想写。现在就带到火化炉子里去了。也许后世会有史家来扒吧。我考证的历史,总有人骂脑洞太大,其实现实这东西真比文书脑洞更大,虚构作家的想象力都是很有限的。老友们聊起我时,应该都是开心的吧。李硕这破人,不长的一辈子,趣事还不算太少。开心就好,不必伤悼。当下的期望,请朋友们别问候我,甚至不必评论,因为我已经没有心力回复。”

最后,李硕表示:“目前有大学旧友们帮我料理生前身后事,一切完满具足,无劳挂念。

很多人得知这个消息,纷纷感慨“天妒英才”。

身为一位实力派历史学者,李硕出过很多史学书,比如《贵族的黄昏:孔子和他生活的时代》《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等等。

但是让他真正走向大众并为人熟知的,还是去年10月出版的那部读之让所有人震惊不已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也正是这部《翦商》,让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位“天才型青年历史学家”。

46岁“天才历史学者”李硕透露自己即将离世!他写活人祭祀的《翦商》

“翦”就是消灭的意思,“翦商”从字面理解,就是考据周人如何灭商。不过看完全书你会发现,周灭商只占全书的一半内容。

李硕通过对各种出土墓葬、甲骨文的研究,分析《易经》《诗经》《尚书》的记载,复原了商朝用活人祭祀的历史,提出了很多大胆的假设,重新构建了夏、商、周的历史。其中关于商人政治生活,特别是人祭宗教的梳理,触目惊心。

书中用手术刀一般的笔触,描写了安阳后冈祭祀圆坑中的人类骨殖状态,数量、性别、年龄、姿势、肢体是否残缺、缺的哪一块、乳牙是否脱落、精细到个位数的海贝……细节到匪夷所思。

根据《翦商》提出的说法,人祭的消亡并非自然而然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跟周灭商有着直接关系。在周武王死后,辅政的周公旦取缔了商人的人祭风俗,并消除了关于人祭的文字记录和历史记忆。

李硕的《翦商》可以说是一次逻辑自洽又较为大胆的历史还原,将那段折磨周人多年,后被其想方设法深埋的残酷岁月悉数呈现。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殷周之变。这背后,远不止是一个附属小国颠覆朝纲建立新政的故事,更涉及到华夏新文明的诞生。

正如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开篇即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商)、周之际。”在李硕的笔下,龙山时代至商代属于华夏文明的初阶段,可以理解为“华夏旧文明”。待周灭商之后,周公旦一代人花费数年,废止根除了人祭宗教,从而开创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视作“华夏新文明”。前后完成的这场浩大而决绝的文明更替,对后世影响颇深。

可见,历史这条长径远比我们听说的和想象的要深幽得多。商王朝遗址为何有层出不穷的祭祀坑?纣王“无道”的表现具体有哪些?商朝王室贵族乃至老百姓究竟是怎样的族群?周人与商朝又有着何等的渊源与血仇?

李硕运用大量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对应甲骨文卜辞,更是大胆引用《易经》卦象,进行了全新解读。他在书中提到,周文王周昌所著的《易经》里,其实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记录,包含周人早期历史,商人的血祭仪式,乃至周族曾长期俘获羌人进贡给商王朝的内容,就连翦商之道也隐匿其中。

李硕沿着时间脉络,以颇具感染力的文笔竭力还原那段模糊的历史,所描所写极具画面感。仿佛自己也跟着文王目睹了令人发指的人祭场景,历经了被纣王囚禁的黑暗时日,以及长子伯邑考被献祭时的丧子之痛......

在李硕的笔下,周灭商不再只是简单粗暴的王权更迭,那背后还关乎笼罩着整个家族的黑暗梦魇,关乎一代又一代人沾满血腥的癫狂,关乎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

近代知名学者王国维提出了商周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那么在《翦商》里,李硕则把这一重要性,形象生动地描画了出来。“在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文明中,只有华夏独自走出了神权的掌控,成为一个‘异类’。这是一种过于早熟的世俗文明,一直持续到今日。”

有意思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在周文化和商文化的投射下,族群性格的差别很大:“商人直率冲动,思维灵活跳跃,有强者的自信和麻木;周人则隐忍含蓄,对外界更加关注和警觉,总担心尚未出现的危机和忧患。这是他们作为西陲小邦的生存之道。而在阴谋翦商的十余年里,这种个性更是表现得无以复加。”

细品之下,数千年过去了,周人的性格与后世乃至今时今日国人的性格竟是一脉相承。可见自周公开创的华夏新文明诞生起,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正如罗翔推荐《翦商》时说的那样,“也许理解历史才能理解现在,理解现在才能预测未来。”

编辑:赵珊珊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