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文化的性格就是人的性格

日期: 2018-11-21
浏览次数: 13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1月19日

文/陈华文

        人是历史的人,也是现实的人,每一个人都处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无论你认同不认同、喜欢不喜欢,所有人的精神中都打上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胎记,想抹也抹不掉。近年来,阐释中国文化精神、特征、本质等诸多方面的著作层出不穷,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专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就如同巨大的万花筒精彩纷呈、绚丽多姿。著名小说家梁晓声这些年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一头扎进中国文化研究的厚土里,探讨中国文化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中国文化的性格》作为他最新出版的文化求索随笔集,读来令人深思。

        梁晓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在“知青文学”领域努力创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等,整整影响了一代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他逐步从小说家向学者的身份转变,《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中国文化的性格》这本书,就是他近年来针对中国文化的再思考。

        《中国文化的性格》涵括了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方面的内容,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一条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的主线。梁晓声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不同文化的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探索,其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有哲学思辨的意味。阅读本书,可以看出年近七旬的梁晓声,并没有以“人师”自居,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心存敬畏。

        本书书名中提到的中国文化的性格,显然有着多义的解读。书中,梁晓声并没有对中国文化性格进行全景式的“画像”,这恰恰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笔者认为,有怎样的族群,就有怎样的文化。同理,族群的性格,也决定文化的性格。毕竟文化依附于人,人创造着文化。文化的性格,就如同人一样,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历史的视野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中国人崇尚仁义礼智信,这种价值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

        进入现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国文化的性格也在发生改变。笔者认为,在历史上能流传下来的文化,多数是符合人性的,反之,则被人们抛弃。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守与弘扬,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包容和吸纳。固步自封或者全部否定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开放、互动和交融,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不可阻挡的潮流。

        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思想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优秀文化,优秀的文化也未必就能永远流传,这在世界历史上并不罕见。在梁晓声看来,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打上了阶层的烙印,而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阶层文化越来越弱。笔者的理解是: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经济基础不同的人,在文化方面越来越难以分出趣味之高低。所谓“上等人士”未必就是文化优上者,“下里巴人”未必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者。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不分好坏,对此梁晓声表示质疑:如果文化不分好坏,人也就没有好坏之别了。

        关于如何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厅堂,有多种方法,其中教育就是捷径。当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迫切,为了孩子早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三四岁的孩子送到各种培训班进行学习。然而,很多培训机构把背诵和表演当成重点,学习传统文化成为走秀,成为商人盈利的幌子。梁晓声在《中国之蒙学现象》一文中写道,蒙学,就是家学,父母就是孩子的启蒙之师。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自小就接受蒙学教育。当然,古代的文盲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能接受蒙学教育的人其实并不多。另外,接受蒙学教育的人家,多数家境也算殷实。现在的教育环境与古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书香氛围,需要家庭里的熏陶。笔者认为:家庭有良好的教风、学校有扎实的学风,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

        梁晓声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不仅勤奋写作,还是博览群书的楷模。在《我与文学》一文中,他对于阅读经历、阅读偏好、阅读感悟等进行“陈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作家而言,阅读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作家不仅要读得多,还要读得杂。他在书中坦言:既然没有系统读过书,那就一直“杂”下去吧。其实很多作家和梁晓声类似,文史哲艺、自然科学之类的书也不排斥,巴金、孙犁、汪曾祺、贾平凹、张炜等人莫不如此。关于读书这个问题,有人抛出“不必读书目”之类的话题,这一方面表明有些书的水分很多,或者可以说是文化的垃圾,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蛊惑人,容易让人剑走偏锋。多读书、读杂书,前提当然是读好书。读好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文化的性格》彰显着梁晓声深沉的人文情怀,对于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与文学,他从未割裂开来。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本书也是他读闲书、读杂书留下的思想痕迹。无论是文化的面相也好、文化的性格也罢,其实归结到最后,都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宏大主题,这也并非梁晓声一人能提供清晰的“路线图”,需要所有人沿着大方向“朝前走”。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会生生不息。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