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新闻详情

《地球最后的夜晚》:梦境亦是现实的一种

日期: 2018-11-21
浏览次数: 1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1月19日

文/柳莺

        2015年,当时年仅27岁的贵州导演毕赣,带着自己的处女作长片《路边野餐》横空出世,从洛迦诺最佳导演到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再到台湾金马奖一众殊荣,影片造成的文化轰动效应,在大规模公映前便持续发酵,引发了中国电影市场对于艺术片创作的最强期待。一时间“诗意”、“深邃”、“魔幻”等形容词纷至沓来,被影评人们用来形容其不同于主流院线大片与传统独立电影的迥异气质。而自这部现象级的处女作之后,经过3年的筹备,备受瞩目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终于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年末又作为开幕片奏响金马影展的序曲,引发了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热烈讨论。2D加3D影像的结合不仅挑战人们惯常的观影习惯,更加精致化的长镜头,亦让人惊呼一种毕赣式美学正在诞生。

        毕赣自往昔岁月中掘取吉光片羽,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侯孝贤、努里·比格·锡兰等中外大师的影像中汲得创作经验,并依照黔东南独特的气候、语言、文化,对电影的结构与形式进行精妙的在地化、本土化尝试。从创作脉络上来看,《路边野餐》是2012年短片《金刚经》的延展与扩充。《地球最后的夜晚》的故事仍旧发生在凯里,在叙事上也和前作有着细微的关联。但比起《路边野餐》,这部影片在制作量级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资金的投入、欧洲制片方和知名卡司的加盟,让影片的完片水准得到大大的提高。当然,将《地球最后的夜晚》仅仅看成是《路边野餐》2.0升级版是不准确的。如果说后者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导演天马行空的尝试,那么工业的加持,更加迫使毕赣去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往这样的形式里填充怎样的内容。

        《地球最后的夜晚》始于凯里青年罗纮武的重归自由,出狱后,他开始寻找消失的神秘女人万绮雯。二十年前,她像影子一样淡入淡出,最后不知所踪,而罗纮武却在孑孓独行中,掉入了自己的梦境,在虚实相间的空间中,更多记忆的碎片扑面而来……多年来,导演不仅坚持在同一空间中重复使用同一拨演员,前作中曾出现的诸多意象,如手表、渡船、诗歌、流行金曲等,均被一一编织进更为繁复的长片叙事脉络中,摇镜、闪回、黑屏等视听语言,亦跨越影像文本间的沟壑,建构着自成一派的美学体系。《地球最后的夜晚》也因此呈现出既无限贴近日常生活,又充满超现实间离感的驳杂性。

        当然,影片最具话题性的,还是那个长达一个小时的3D长镜头。镜头跟随罗纮武来到一座影院,当他坐在银幕前戴上3D眼睛的时候,观众们做出了和他一样的动作。与其说观看3D电影是一种娱乐方式,不如说这种呈现形式本身提醒着我们电影跳脱于现实生活的梦境本质,“戴上眼镜”的做法,也无疑是一个颇具仪式感的日常细节。有趣的是,正如在《路边野餐》中所呈现的那样,时空失序的荡麦蕴藏着人物前世今生的秘密。《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现实生活并没有给罗纮武提供任何蛛丝马迹,反而在遁入潜意识的过程中,那个神秘的女人才终于现身。

        当《地球最后的夜晚》中诗意、散漫而又抽象的情绪在银幕上升腾开来,观众便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到一种与以往中国独立电影创作脉络截然不同的艺术路径。影片通过独特视听情境的营造,对长镜头美学的创新使用,展现了一种可贵的美学自觉。而毕赣,继续着他对于梦境般电影语言的创造性探索。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25 - 04 - 11
来源:观察者网 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2016年发表于《南风窗》。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记者: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它们可以制造趣味,但不适合用来论证。把“修辞法”(亚里士多德说的)用于论证,就容易形成诡辩或胡说。希腊人很擅长修辞法,就像他们擅长逻辑一样,古希腊的许多“群众领袖...
2025 - 04 - 11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17日赵汀阳:1961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硕士学位,留社科院哲学所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有《美学和未来的美学》、《哲学的危机》、《论可能生活:一种关于幸福和公正的理论》、《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一个或所有问题》、《人之常情》、《22个方案》、《直观》、《长话短说》、《没有世界观的世界:政治哲学论文集》、《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每个人的政治》等专著或论文集,《观念图志》、《非常姿态》等漫画集。作为男人,赵汀阳纯粹到了“单向度”的程度。他在某处曾直言,哲学至今是一个高度男人化的行当,但他又极力推崇阿伦特,说她是比绝大多数男哲学家优秀得多的哲学家。他喜欢侦探片和战斗片,但仅仅是为了“换换脑子”,从不关心风花雪月,对文学“确实没有什么特别敏感”...
2025 - 04 - 11
来源:网易 2025年4月7日赵汀阳(1961年—),广东汕头人,中国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选自赵汀阳《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国的旋涡式存在不断卷入众多族群,必定形成多族群多文化的共存局面,而共存是一个共同的理性选择,否则各方永无宁日,显然不符合任何一个族群的利益。多族群多文化如何共存,或者说,如何在“合”中有“分”,就成为任何一个主政王朝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在先秦的天下时代中并不存在,因为天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分合一体模式,而在大一统的制度条件下如何实现分合一体,就变成了一个新问题。如何在大一统制度下建构万民共在方式的问题导致中国发明并一直实行混合制度,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是谁发明了一国多制?毫无疑问,一国多制的发明与周朝的天下经验有着渊源关系,但不是周朝的发明。周朝的天下体系兼容并蓄,合中有分,万国一体而各有...
2025 - 04 - 10
来源:视频号乡愁是杯酒,现在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看到这一幕,年轻时候的背影瞬间涌上心头,回头想一想,真的特别怀念年轻时候的快乐时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