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月》2016年3月 总27期
文/陈鑫
啊,韩江,我们潮州的母亲河。她发源于山青水碧武夷南麓的汀江,并在潮州城府三百里的三河壩汇集了南源梅江及另一支流澄江而诸多别称终于宋代。为纪念唐朝大文豪。潮州刺史韩愈而定名韩江。滔滔江水渗透了山花翠竹的幽香以及武夷茶香的韵味,奔流穿越竹竿山前方白莲乡,进入潮州府镜,镜竹竿山后,江面遂见开阔,潺潺流水究竟连接竹竿山与金山的北堤,其后穿越潮州八景的“湘桥春涨”——湘子桥、“凤凰时雨”——凤凰台,及隔江相对的“龙湫宝塔”,奔流到海!从竹蒿山延伸过来的北堤远眺,对岸是迷蒙宛如仙境的别峰山远去,进瞧北堤远可见点点的红,那是挺拔的株株木棉,英雄花在盛开。江面上碧水载着帆船,杨帆穿梭;片片竹排更是破浪飘去,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鳄渡秋风”。就在这美丽如画的北堤旁,静静的躺着一个小村落——埠头尾。
从小立志读书
陈远略,字继尧,1905年出生在这视野开阔、颇具灵气的江边一户贫苦农家,小小年纪就要跟着母亲外出耕种。也许正是由于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关系,有一天,母亲叫他去放牛,他却坐在大门栏上伤心地哭泣。母亲问孩子,才知道孩子不想去种地,想去读书可怜的母亲说:家中无法供你读书。要么,过继给远方的陈婶婶。孩子说,好,只要有书读我就过去。就这样一个15岁的大孩子,就给了没有生养过的婶婶陈杨真珠抚养。养母极其疼爱他,视其为己出,日夜操针线活供孩子上学。孩子也慢慢壮胆开始去创造他的小天地。终于在一天,孩子的一双大脚,踏出了埠头尾。经过皇宫前,穿过村前两个微波荡漾的护肩小道,进入城内,有百花台步入潮州城内主干道:牌坊街,迎着头上如神明般的古亭——这正是我潮州先人创造历史功绩的印记。
牌坊街从北到南庄严而神圣地排列着:四进士坊、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状元坊共二十座牌坊。如十九座人瑞翰林院侍读刘起振,乃八十八岁中乾隆年代之进士。不怕年长,发奋读书,考取功名。这些人文历史的光辉印记,对每个人,尤其是对一个如饥似渴,想读圣贤书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启发与刺激!路就是这么给走出来的。他终于到南门外,找到了潮州有名的教育家,我国近代知名谜学家谢会心老先生。由于求学起步太迟,孩子三步并做两步走,不断跳级冲刺,遂于1925年前后,准备奔向有优秀大学的北平。
可是,路费没着落!养母不惜一切一切给孩子筹措了一个借钱会,并在一个同学的资助下得以成行。他千里迢迢到了北平,靠近朝阳大学法律系,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阶段,这个有志青年服应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投入地下过敏革命工作。此际,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高举“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开始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北伐,为推翻北洋军阀通知而进行空前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战争。北伐军于1927年3月占领南京。而此时的北方仍出军阀割据状态,地下国民革命军 配合北伐的工作,可说是既艰难又危险。他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即被中国国民党中央调进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年科,由科员升至科长。后来,由内国民政府召进中央宣传部,任中央书刊供应处处长。
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1931年“918”,日本拉开其侵略中国的序幕,进占我东三省!1932年元月28日又进攻我上海,我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7年7月7日,日寇有进一步发动了“卢沟桥事变”。9月23日,蒋先生发表了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实行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我中华民族开始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国性艰难而困苦的八年抗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逼,南京面临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期,国家指令家父统领中央宣传部留守敌后的机关干部及所属工厂工人,与敌后坚持抗战!在家父领导下的这批优秀中华儿女,包括干部、工人及其家属,八年期间,一直在江西,福建西北部之穷山恶水之间,在日军的追击、日机的狂轰滥炸下,出生入死,饥寒交迫 ,从不间断地出版报刊、进行战斗,动员号召、抗击日寇,一笔杆子唤醒民众,配合全国各个正面基地后战场的军事斗争,为我国家民族不被日本吞灭,而最终取得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5年,法西斯日本投降前期,父亲在战时福建省会接到调令,到直属中央宣传部的《中央日报》工作,担任 福建分社社长,抗战胜利后, 中央政府又命令他带领一个代表团赴台,接收台湾伪宣传系统所有资产。父亲出色完成任务返京。
国民政府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严格审核、筛选后发了最高一级“抗日战争胜利勋章”,给此次在十分难苦的奋斗中,对我中华有借出贡献的人士。潮州人士陈远略榜上有名,得此嘉奖。
一个农家穷孩子能都严格律己,努力去做一个读书明事理的君子,并由此以坚毅的意志通向“博济斯民,神祗钦仰”之路。这里面是在蕴藏着成就工业一系列的必然因果关系,值得后人追忆及思索。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者,无不从立志开始。少年的父亲正是处在一个寂静灵秀而家园又十分贫困的环境。这令其倔强、沉实、思考而获得启蒙。他又有幸得到养母陈杨真珠专注的爱,并觅得恩师谢会心的教导,读书明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在哪个年代,不外乎正是从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出发,并有修身开始做起。他别强调“慎独”,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也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处的时候,虽无人监督,仍然不离经叛道,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之事。踏踏实实忙不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夸夸奇谈。“则内审不疚,可以对天地与鬼神。”父亲正是受这种良好教育,并切实履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的道理。故在后来国难当头、内忧外患之际,能够关荣得到国民党中央及国民党政府之选拔,临危受命接受一个十分艰巨而又特别的任务——留在敌后,领导敌后宣传部门之工作,进行抗日。听母亲说:当时在南京父亲偶两个顶头上司,一为周佛海,一为许孝炎。周后来随汪精卫投日留在南京,而许则随蒋先生入渝领导抗日。在此紧迫形势下,父亲瞬间就离开了中央,鼓足一人带领另一力量、气节及学诚,带领这批中国儿女在长达八年期间,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在复杂形势下,正确判断、解决问题,完成党及国家交给的任务,从中也完善自身人格的修为与升华。
大公无私,一心为国
父亲的一生,除了为公之外,在私德方面也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他一辈子坚持勤俭、行孝、谦廉作风,遵循“严中树家风”的古训,强调孝悌为本,“奉先恩孝”,无论心中装有多少事,多大的事,总有一快应该是留给给父母的。试想想看,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还谈得上忠君报国吗?1939年,当他接到中央留守敌后的指令后,也知道潮汕最早沦陷,就连夜安排从南京奔回潮州,接养母及我们。一家八口北上归湖,进入江西,在预订地点与他带领的队伍会合。父亲为官数十年,不敢沾染官僚风气,家庭起居饮食保持平民寒素作风,八口人,四菜一汤,吃饭首先夹给他的养母,以示孝养。报社每年要给身为社长的他及夫人、老夫人做寿,父亲只答应给老太太一个人做。不准铺张,只请厨师来家里做三张酒席,并又同乡人演奏潮州曲助兴而已。古人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父亲正是在切实的执行其“与其身后留余财,不如生前教正途”的方针教子女。父亲为官不算小,却能廉洁自爱,不贪不腐,总以财少产薄为妙。他十分重视儒家强调的清廉官史德行,深知儒家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的廉字,正是唯一针对官史的道德要求!“廉者,政之奉也”。父亲一生没置房产,没买田地,足以证明。另外,有段小插曲也可聊以旁证:1954年中央派他赴台接收日伪资产。说实话,抗战胜利后,许多地方的接收大员或多或少、有意无意会趁机中饱私囊,甚至贪污犯错违法。而我家这位接收大员到了台湾,人家送他一辆日本自行车,但被他谢绝了。回来后在跟妈妈谈天时说了这件事,给我这个当时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听到了,我就叫了起来:“爸爸,怎么不带回来给我呀!”父亲没骂我,只用眼睛瞪了我一下,我知道我这话是说错了,不该贪别人家的东西才对。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终其一生大公无私。在父亲的心目中,一切东西都可以付出,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绝无二心,坚守“尊君守礼”的忠贞,至死终于誓诺,至死忠于中国,至死谋求我民族解放与复兴。这一切的一切,潮州之子陈远略先生已完全符合了一个慎独修身、净化自己、成就智慧、成就事业、不登彼岸决不放弃的英雄本质。从另一个客观角度来看,这种作为、这种人格、这种高洁、一摆脱了世俗的价值,更超脱了当代的是非圈,成为另一种纯真的灵性。这种灵性已不属于小众或某党某派,而属于全民族的精神财富。(作者是香港作家,陈远略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