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线上通讯
来源:《凤凰新闻》20201210奥巴马的回答:如果超过10亿的中国人也过上美国人同样的生活,那么,全世界将无法承受,因为地球的资源不足以支撑两个超级大国。这是典型的霸道思维,只考虑自己过得如何,却不管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美国的精英们为何无法接受中国人拥有和美国人同等的生活条件?抛开其他一切因素,只从资源消耗的角度讲。首先一点,美国人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美国约3.3亿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却用掉了全世界33%的纸张,25%的石油,23%的煤炭,27%的铝。世界银行2018年的数据,美国的人均资源能耗为6.79吨,是中国人的3倍。如果14亿中国人,人均消耗资源等同美国,那当下地球的资源都不够中美两个国家消耗的,更别提全世界还有其他50亿人口的资源需求了。这就是美国能容忍日本、韩国、新加坡发展起来,却不能接纳我国发展的根本原因。无他,我国体量太大,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在挤占发达国家的地盘。这话美国人当然不能直接说,那怎么办呢?打着环保的名义,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处于高发展水平,对能源的消耗已经达到峰值,再加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对资源进一步需求不大。但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伴随能源的大量消耗,这个时候过度重视环保,经济发展就无法突破瓶颈。所以,如果真的是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首先应该更平等地分配地球的资源,即美国...
发布时间: 2020 - 12 - 12
浏览次数:8
来源:《凤凰新闻》2020年10月25日我想这是昨日的惯性,父辈的遗传,乱世的残梦,很需要体贴和同情,而不应该嘲谑和呵斥。——余秋雨第一封信,翻天覆地1973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上五年级,老师齐鸿儒要求学生们上交日记。他没有想到,这个举动就像热带雨林里那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可以在数百公里外的平静海面上卷起风暴。一名叫黄帅的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 ××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 这句话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这本来是学生对老师的善意提醒,言语间也未失去分寸。可是这位齐鸿儒老师却感觉到自己身为人师的尊严受到了挑衅,他不仅严厉批评黄帅,更是号召其他孩子孤立黄帅。这样的处理方式,着实过火。 黄帅还只是个五年级的孩子,被如此对待,她很是委屈。几次考虑后,她写了一封给《北京日报》,希望报社可以从中调停,还她公道。当时,正值有人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黄帅的信件正好成为突破口。于是,黄帅得到了《北京日报》这样的回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报社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12月28日,中央媒体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命运的齿轮转动了起来,黄帅的世界顿时...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7
浏览次数:5
来源:《文化纵横》杂志官方账号2020年11月8日【导读】中产焦虑、中年危机、假名媛以包装求上位、“996”与年轻员工跳楼、“打工人”自嘲与自我激励……近年来,轮番上演的舆论焦点中,抹不开的是个人对自己的社会位置和生存压力的忧思。本文作者指出,在资本不知疲倦的自我增殖过程中,我们的社会已经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超产社会”的历史时刻。在资本的诱导和规训之下,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且在惯性中继续丰富。然而个人只能被这股洪流裹挟,拿起生产的“斧头”,生产更多,也获得或者说消费更多,进而被物化,将自己生产为超出自己能力的生产个体。成为这样的个体,意味着超负荷运行,久而久之,不免产生两种倾向:或“忧郁延宕”,或“狂躁赶超”。作者坦言,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被这两种负面情绪所包围,而资本社会又用过量的社交,来占据个人本应用以感受“无聊”和反思自身的时间和空间,使人们丧失了跳出来自我清醒的机会,最终无法摆脱现存状态。作者提出,这个社会,不仅生产太多,超出自身的承受范围,也获得太多,将自己束缚窒息。如果我们都能够意识到自己身处“超产社会”的怪圈之中,努力不被其裹挟,我们依然有从“自在”转向“自由”可能。而当下人们对资本新贵的垄断及其造富机制的恐惧,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意识被唤醒的征兆。本文转自“澎湃思想市场”,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位参考。你为何精疲力竭:超产社会的犯人和忧郁狂躁的新房客这个时代与以往...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7
浏览次数:7
来源:凤凰新闻20201110法国凡尔赛宫闻名世界,其外表宏伟壮观,内饰富丽堂皇,近日却被赋予新的含义,暗指“漫不经心地炫耀,故作苦恼地卖弄,欲拒还迎地责怪”,比如在朋友圈晒包,或佯装苦恼地在朋友圈炫耀自己被错认为明星的尴尬,等等。这固然是新媒体下的新现象,即普通人用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伪造一种想象中的贵族形象,但也折射出社会群体的流动性焦虑,一种对上流社会求而不得的调侃与仰望。本文作者从中国中产群体的形成入手,在国企改革之后,非农与农业户口,干部与群众、知识分子等细分身份,构成了公众主要的认同依据。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新技术革命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非物质生产”中(文娱、图像、符号等),通过脑力活动同时影响人们的身体和大脑,改变人们的感觉(兴奋、情感等),形成了哈特和奈格里所谓的分众(Multitude)的概念,也弥合了普通劳动者和传统中产群体的“代沟”。相较工人群体,中产群体内部高度细分,在消费主义之下也出现了“以消费体现差异性”的行为。中产的集体认同,颇似俗话所说的“越花越有”,超过40%的受调查者承认,购物是他们最热衷的休闲活动。本文作者也提出一个颇有新意的观点,即中国中产群体的产生可能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意外结果,不仅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更使父母和祖父母争相把各种资源用于独生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一代人在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财富积累与下一代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进行,...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4
浏览次数:5
来源:凤凰新闻20201014【导读】拼团豪车、经营人设、制造名媛,近日一个以“名媛群”载体为的“装富产业链”,引发轩然大波。这一奇闻呈现出一些人渴望跻身上流的迫切心理,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分层精细化之后,阶层流动越来越难的中产焦虑。      本文犀利地剖析了当下中国“中产焦虑”日益严重的深刻根源。作者认为,1994年至今,中国从一个扁平社会转型为精细分层社会,一大特征就是消费社会与消费区隔。在这样的图景里,不同于上层或底层,中产会把社会建构为“吐司”形状,即社会被经济收入、文化品位、消费行为切割成薄片,例如奔驰车主会认为自己与奥迪车主有着重要区别。因此中产阶级内部出现越来越多的“地位群体”,以相似的职业声望、生活方式和品位格调来建立身份认同和阶层意义。      然而,“中产阶级”本身是一个建构出来的概念,它是当下中国社会地位竞争激烈的映射。当中产遭遇升级瓶颈,往下掉的风险却始终存在,因而“阶级固化“的话题最容易触动其焦虑的神经。结果,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不稳固,越倾向于通过消费行为来进行强化身份安全感,这也是社会“鄙视链”或攀比炫富热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指出,中国中产依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流动机会,为什么他们在价值观上认为社会应该流动起来,现实中又担心自己成为这种流动的受损者?...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3
浏览次数:8
来源:凤凰新闻20200928当前世界大环境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困扰,而中国凭借国家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势迅速控制住疫情。这样的中国速度既证明了我们国家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又证明了政府的行政与其他国家相比的高效。即使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问题,也可以说明国家是在总体向好发展的,我们国家与别的国家相比也体现出了优越。而三农问题专家、著名科研工作者温铁军却针对我们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现在体制内的思想理论动员不了中产阶级。”我们的制度无疑是具有强大优势的,即使是这样优越体制下的思想理论也仍然无法动员中产阶级吗?那么中产阶级的未来又将走向何处?难以说服的中产阶级网友们的观念中认为,中产阶级是年收入二十万以上的人群。而专业领域的定义则是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但没有到能够追求高层次的“自我价值”的阶级。专业领域上的定义是宽泛而又被限制了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中产阶级,心理定位仍然却是剥削阶层。温铁军同样认为,“世界范围的中产阶级都不是完整意义的有自觉意义的阶级,它只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因此对中产阶级如何引导,形成政府与中产阶级之间的互动,良性互动,乃至于构建良治,这是一个挑战。”也就是说,中产阶级仅仅是因为相似的收入而被归为一类,但是却是各种各样的人群组成,这样的人群因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不同,想法也差异巨大,但是精致利己主义者多。因此现...
发布时间: 2020 - 12 - 02
浏览次数:7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