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4-11如果你来到距离上海市中心50多公里的青浦区练塘镇,那你会发现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农业基地。这个基地总面积有800多亩,走近一看,你能见到一幅奇特的场景:这里的菜不是普通种在土里,而是种在鹅卵石当中,但棵棵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这里的鱼也不养在池子里,而是养在大棚内一个个巨型圆桶中,但条条鱼儿皮肤油亮、膘肥体壮。最神奇的是,这里的鱼和菜成为了亲密的搭档,互帮互助,因此鱼儿从来不需要换水,蔬菜也从来不需要施肥。这样绿色健康的“鱼菜共生”模式,让创始人赚得盆满钵满,一年卖了3600万,那这位开创“鱼菜共生”的奇人是谁呢?他就是时代新农人——刘永军。01、跳出舒适圈,创新思想萌芽刘永军,山西吕梁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踏实肯干,一直努力学习,后面考上了山西省吕梁地区农业学校。毕业后,怀着对未来和大城市的向往,2004年,他带着借来的800元钱和同学一起来到上海闯荡,最开始,他不敢奢望在上海能够出人头地。“能找到一份工作,最起码让自己不冻着、不饿着。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可以住。”淳朴的刘永军最开始只抱有简单的想法。但上天不会辜负努力生活的人,拼搏三年后,他和朋友合伙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随着事业步步高升,渐渐地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买了房子,结了婚有了娃,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但在2012年,他却跟朋友和妻子说,他要在上海郊区种菜。“你疯了吗?...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浏览次数:3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08-01在传统绘画中,习惯将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同时亦将松、竹、梅全称岁寒三友。因此,它们在文人画以及中国民间绘画中出现率很高,是中国历代画家反复描绘的对象。梅、兰、竹、菊、松在白石老人笔下也一再出现,并被赋予了新意。白石老人画梅,60岁以前的作品画面取景较阔,花枝繁茂,树干虬曲,前后空间关系有所交代,比较写实。60岁以后的作品则发生了变化,画面简练了许多,取折枝式,或将梅枝插入瓶中,或在大面积空白处题写跋文。大多数作品中的梅花不再以线勾画,而以色点花瓣,画面更加率意散淡,此时已减弱了写实的成分。白石老人画梅前后风格的转变与他绘画总体风格的转变是一致的。从白石老人前期所画的梅来看,好像受过金农的影响,但比金农严谨,不若金农放松;后阶段点瓣梅花则与吴昌硕有相近处,不过,白石画梅的个人风格是十分显著的。更多齐白石画梅作品欣赏白石画竹,不倚傍前人,自出机杼。他画的竹叶呈“个”字和“介”字形,大小近似,画风竹时,则使其总体方向趋一,从而造成画面的统一和单纯感。墨色基本是浓淡两个层次,既保持了一定的单纯性,又增加了一种厚度,画幅多取竖立长条,画中为两三竿立竹。从一个角度来看,竹叶和枝干也是一种表现符号,画家对这些符号进行充分的摆布,以求得最佳构成样式。更多齐白石画竹作品欣赏相较之下,白石在画菊时,当是投入了更多的情感。他在菊花旁经常有篱笆或支架,这些菊...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浏览次数:6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08-09吴启瑞是无锡师范附小的一名教员,丈夫早逝,膝下8个儿女已经长大,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没有成家的也到外地求学了,她在1956年退休之后,就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清心寡欲,深居简出,罕与人交往。话说,1960年6月21日晚饭过后,就在夕阳西下,将隐未隐之际,天穹仿佛被扯上了两块巨大的黑色幕布,快速地把天地遮隔开。两块幕布尚未遮严,好歹还漏一丝光,那光突然似人眨眼,眨了两眨,原来是一道闪电,跟着雷声大作,噼呖啪啦下起雨来。吴老师坐在窗台前,透过玻璃窗去看那雨,耳朵听屋外人们的嘈杂声和雨声,呆半了近一个钟头。等得雨声渐歇,已是晚上八点多钟。退休后,吴老师通常就是在这个时间点睡觉了。吴老师木然起身,找口盅、牙刷漱口。突然,响起了敲门声,咚咚咚,还伴随着一个陌生的声音:“吴老师在家吗?”会是谁敲门呢?对一向与外界几乎没有交往的吴老师来说,有人会在这个时间点来敲她的门,太奇怪了。她放下手里的口盅、牙刷,疑惑地去打开门,目光紧盯来客,嘴里说:“找我吗?有什么事呢?”来客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自称是无锡市委统战部部长,专程来转达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的电话:“请吴老师明天去上海,毛主席找。”“毛主席找?”吴老师震惊住了。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虽然,这些年来她天天感念着毛主席的好,天天都祝福毛主席健康长寿,她还珍藏有一封毛主席写给她的信,她会时不时拿出来瞧上一两眼,却...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浏览次数:3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09-17民国时期,文人、学者在开放化的文学环境中茁壮成长,构成一股“百花齐放”的文学力量,驱散陈旧制度给文学带来的阴霾,使得文学领域迈向复兴,在启蒙下显露新面目。嬉笑怒骂的鲁迅、文采斐然的林语堂、浪漫细腻的徐志摩.....他们在各自作品中展现个性,为民国文学增添风采众多才高八斗的青年才俊,借助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独立的新时代精神,在艰苦环境中笔耕不辍,留下诸多佳作,直到现在细细品味,仍能体会到他们的才气和民国时代的独有特质。但并非所有被后人仰望的才子都名副其实,一些人凭借进步主张在民国这个特殊环境中觅得良机,收获本不属于他的辉煌,胡适就是其一。提倡白话文民国时期受自由思想的冲击,传统文体文言文成为很多文人反对的对象,在开创新文体、提倡白话文的道路上,胡适可谓先锋。他在诗歌、小说等方面展开“文学革命”,利用自己的进步主张传播新文化思想,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进程。留美期间西方短篇小说的阅读与翻译,给了胡适启迪,在他看来,西方小说的确有可取之处,应该“以西方之结构”“补吾之不足”。另外胡适也创作现代化风格的作品,展现白话文的魅力,《尝试集》就是胡适在白话诗上的尝试。和古体诗歌相比,胡适的这本诗集在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现代诗歌点明方向,留下了现代诗歌的模板。与此同时,胡适还注重意象与思想、结构等方面的关系,拥有了进步思想的他,将意象中加入不同于旧制的...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浏览次数:3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03-15前言:正德十六年三月,王阳明以当初平江西“宁王之乱”获封新建伯,子孙世袭,岁禄千石。其父,致仕南京礼部尚书王华,在高兴之余,却发出了“然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幸,又以为俱也”这等忧惧之语。数年以后,王家之事果然被他所言中。王阳明像,图侵删一代大师,阳明先生病逝嘉靖七年十一月,南征两广的王阳明此前数次上奏请求告老还乡,都被当朝权臣桂萼驳回。被病痛折磨不堪的王阳明,不等朝廷回复自行离任返回浙江老家。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暂停江西南安府修养。当日,病情危重,王门弟子南安府推官周积随侍在旁。王阳明自知大限将至,淡淡地对周积说:“吾去矣!”周积涕泪纵横地忙问恩师临终遗言,王阳明只留下了名垂史册的那八字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却未丝毫提及家事。此前周积曾询问王阳明,家中后世如何安排,王阳明也只能叹息地回到:“何须及此!”想来圣人王阳明也有自己的无奈,子孙后世之事,已经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或许真如其父王华所说,“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果然,在王阳明死后不久。朝中权臣视“心学”邪门歪道,说他诋毁先圣朱熹,抨击儒家学说,对王阳明进行弹劾。王阳明被明世宗剥夺一切荣誉、官职。在王阳明尸骨未寒之际,家族内部又发生了萧墙之祸,族人、妻妾争产。此时的王家已是支离破碎,对于其两岁的幼子王正亿来说,可谓是灭顶之灾。守仁放言自肆,抵毁先儒...所封伯爵本当...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浏览次数:2
来源:《凤凰新闻网》2021-04-24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有一个江西人在浙江当官,任满回乡的途中路过杭州,写下了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七言诗。在这首诗中,这位29岁的官员踌躇满志、万丈豪情。用诗歌讲述了一个人生哲学,并体现出青年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三十四年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有一个四川人,也跑到江西去,也写了一首以“登高”为主题的诗歌。这首诗用一个中年人的智慧,同样讲述了一段人生哲学。既像是在对前者的致敬,又像是在发表自己的感悟,意味深长。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曾经是政敌,老来相逢一笑泯恩仇。前者叫王安石,后者叫苏轼。一、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也就是苏轼出生的那一年,16岁的王安石,跟着他的父亲进了京城,并结识了他后来的好友曾巩。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的文章大加赞赏。大概又过了五年,王安石考中了进士,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被调到淮南当节度判官。王安石任满以后进京述职,欧阳修和当时很多文人都很看好他,准备推荐他留京任职。可是没有想到,王安石却以家中有母亲要奉养,拒绝了。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又把王安石调到浙江鄞县去当地方官,就是七品的知县。一晃又是四年过去,王安石任...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3
浏览次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