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线上通讯
本文转自:新生代如果说裕元工人的团结斗争是农民工群体在城乡关系的线谱中自觉为走向城市而斗争,是为了追求作为一个城市市民的权利而斗争,是明显缺乏材料支持的,也是牵强附会地陷入到了既有的西方话语中。2014年4月裕元4万工人为社保而斗争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当代工人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年来珠三角罢工浪潮的持续演变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占据主流解释逻辑的是市民化的理论逻辑,相伴随衍生的各种对中国工人抗争的牵强附会的鼓与呼也就大行其道,然而这种源于西方工人运动发展演变和城乡关系变化的解释模型在中国的真实经验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磕磕碰碰和水土不服,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内在发展的历史逻辑,工人罢工也不例外,当我们还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理论假设和迷信中抽象空洞地发表各类评论的时候,中国资本的过剩危机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制约和形塑下的工人运动在未来城镇化的10年将是一个怎样的图景就有着更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裕元罢工的社会动力何在?2014年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照以往的经验和工人调查来看,好像工人们对国家由上到下推行的社保和公积金政策根本就漠然视之,要么是毫不知情,要么是无所谓,要么是觉得社保扣钱挺坑人,每月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就挣了那么点钱,工资单上还显示一个社保扣款100多元,和刻板印象不同的是,这一年东莞高埗镇裕元鞋厂一声惊雷,4万工人齐罢工,各个分厂相互呼应,拉横幅、搞游行、发传单,好不热闹...
发布时间: 2014 - 10 - 15
浏览次数:1100
引言:现在城市的独生子女,大部分都患有“软骨病”:撒娇、养尊处优等等。如果中国的小孩都按照这样的方式培养,确实让人很为中国的未来担忧。有的人不赞同,认为让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步行几百公里超乎小孩的承受能力。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在保证小孩安全的条件下,让孩子从小就接受挑战和考验,也是利于孩子的成长的。相对而言,农村出身的后代,会比养尊处优的城市人的后代更加优秀,更好成才。从一个坚强的孩子身上,我们才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8岁女孩人小志大 暴走700公里回乡转载自2013.8.5《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薇深圳报道深圳曾先生最大的心愿,是让8岁的女儿曾子琦拥有完善的人格,从容对待逆境。于是这个夏天,他提议女儿从深圳徒步走回700公里外的家乡。一路上,曾子琦面对连大人都萌生退意的漫长旅途,表现出「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几次拒绝母亲打道回府的提议。如今,她即将到达目的地湖南邵阳。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曾子琦在深圳出生,有一个在当地打拚了20年的老爸,妈妈是全职太太。徒步走回老家的点子,是曾先生的奇思妙想,谁知女儿满口答应。上月13日早晨,曾子琦和妈妈踏上征途。一路向前 拒绝半途而废相对于一路狂奔的女儿来说,妈妈刘小燕则叫苦不迭。她原以为走到广州就能打道回府,谁知道女儿却拒绝半途而废。想起平时教育女儿要“有志者事竟成&rdquo...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301
执笔:杨晓佳“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智慧。” ——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大学者,网罗百家之学府,犹如社会之光,海上灯塔,照亮着国人一代又一代的成长。我曾经眼中的大学,如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述说的那样很美,因为那里有无限向往的知识、有激情澎湃理想,有信念,有智慧与激情并在的青年……可如今,它只是“看起来很美”,四望当下,如今的中国大学教育,魂兮何在?从民国时代为“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大学,到建国时期“思想改造思潮”的大学,蜕变到当今,中国大学教育历经重难而曲折前进。纵观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虽说随着时代在改革在进步,可是,刺激着众人的神经又在无限扩大,中国大学教育遭遇着尴尬现状:一、“眼球教育”酝酿危机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澎湃充斥的今天,教育产业化无限蔓延,据...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14
文/邱立本 文章转载自2013年10月27日《亚洲周刊》村上春树、契诃夫、乔伊斯、普鲁斯特等文学魅力的“千古事”,又岂是诺贝尔的“寸心”可以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年度揭晓,是一场比文学想象还难以想象的游戏,它牵动了多少文学的心灵,也牵动了多少政治与经济的心灵。为什么是他或她?为什么是这个国家而不是那个国家?为什么是这样的题材和文类?没有人可以解答,因为所有的答案都锁在一个神秘的黑盒子中,永远见不到真相的阳光。这也带来了巨大的戏剧张力,让这场诺贝尔文学争夺战成为最好的赌博游戏,也成为一个最佳的游戏题材。尽管还没有任何的诺贝尔得奖作品,是以这样的故事为题材。诺贝尔奖是光芒四射的文学徽章,但也是充满争议的徽章。从一九零一年开始办法的这项文学奖,错过了一大堆文学大师,如托尔斯泰、乔伊斯、普鲁斯特、易卜生、亨利•詹姆斯、米兰、昆德拉等。他们的文学成就,又岂是“诺贝尔”三字可以了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孟若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但讽刺地,契诃夫也从来没获诺贝尔提名。倒是一些已经无人记得的平庸之辈,如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瑞典作家,都拥有这块文学奖章。一九六四年发过作家沙特获奖,但他断然拒绝,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才不会稀罕...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108
文章转自《明报》今年38岁的江西农民张立勇,家境贫寒,高中便辍学到广东打工,他艰苦、寂寞,但一直渴望读书和上大学。为了梦想,他当年辞去“高薪”工作,毅然跑到千里外的北京清华大学当厨师,挣取原本工作五分之一的酬劳,苦学英文4年半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以“一个普通农民”自居的他,为了帮助更多像他一样出身的农民子弟重拾自信,自费到各地贫困村落发表演讲,希望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鼓励和感染更多的,哪怕是陌生的人。为弟妹可读书 辍学打工张立勇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回忆说,童年他最害怕两件事:一是每逢开学时父母满村去筹借学费;另一件是春天因为一下雨屋顶就不停漏水,父母忙着接雨水的艰难身影。父亲唯一的财产就是一间老屋,为免父母负债累累,同时为了让弟妹继续学业,身为家中长子,年仅17岁的张立勇辍学南下广东打工。“父母死活不同意,说再穷也供我(读书)”。说到激动处,他哽咽再三,“我答应他们环境好了一定再去读书!”当时是1992年,由于没有高学历,张只能由擦鞋做起,他曾用擦鞋的余闲看书,却被老板指骂读书没用而被辞退。但不久让张立勇更痛心的是,其弟弟妹妹也因为家贫而辍学出外打工,“是...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126
先前对于加藤嘉一“热”在有担心之余,却有点不懈。现在加藤嘉一的泡沫吹破,也不把它看成小悲剧,只是小闹剧而已。国人固然要深省,且也不过是一小儿戏,值得自乐其乐。加藤嘉一的话语权从哪里来?迎合中国人的需要——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评论员 信海光由于日文杂志《周刊文春》的一篇揭露文章,“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专栏作家加藤嘉一被迫承认伪造了履历,并在微博上向公众道歉。加藤嘉一是近年来中国陷入信誉困境中的一系列名人中的一个另类,因为他是个在华成名的日本人。他的“倒下”,也令很多曾经追捧他的中国媒体和读者感到尴尬,因为他并不是在成名之地——中国——被揭露出来的。事实上,早在半年以前,加藤嘉一因在中国出名而被“内销”回日本后,就有不少日本人对他表示怀疑。在其学历造假一事上,中国媒体粗心大意令人遗憾,但也不应苛求,毕竟中日两国文字不同,访查不便,而媒体判定一个专栏作家水平主要不是靠学历,而是靠学识。问题是,加藤嘉一的学识是否与其盛名“匹配”呢?客观说,从他的文章看...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248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