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名师讲坛
来源:蒙默整理(公众号)2019年3月25日        蒙文通先生(1894—1968),四川盐亭县人,早年毕业于四川存古学堂,曾从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学习,而尤受廖平学术的影响,成名后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问学,出经入史,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成为20世纪少有的国学大师之一。20世纪20年代起,蒙先生先后任教于成都大学、成都国学院、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校。40年代曾任四川省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除继续担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蒙先生是近代“蜀学”传人,学术风格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新史学”不同,以博通见长。1927年,蒙先生以《古史甄微》一书成名,以后又续成《经学抉原》,提出了中国上古民族“三系说”,其结论和方法都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宇,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又说:人当先理会所以为人,着不知人之所以为人,而与之讲学,是遗其大而言其细,便是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不管做哪门学问,都应体会象山这层意恩。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发布时间: 2019 - 03 - 27
浏览次数:7
来源:看理想APP《古代中国的留言:先秦经典八部》2019年3月25日文/杨照       孔子是一个历史人物,意味着他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在那个时代的处境下,不同时期、不同状况底下,他所说的那么多话,背后依寻着一套我们到今天依然可以推断、可以理解,也可以认同的道理跟原则。       孔子一生并不顺遂,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迹去走的道路。30岁之前,他在鲁国未曾有什么可以称道的成就,30岁突破性地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老师,直到将近50岁,他才真正出仕开始做官,从中都宰、司空做到大司寇,但是没有几年他就离开了鲁国,开始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偶尔才遇到愿意收留他、倾听他意见的国君,其他时间他都在路上颠沛流离。       十四年之后他回到了鲁国,因为他带着这一群学生,所以越来越有名,借此得以有较为安稳的生活。但接着又遭遇了儿子、重要弟子的接连死亡打击。       快乐,本不需要依赖外在的证明       孔子他的生活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但是在《论语》里却留下了许多他“乐”的记录。       《论语•述而篇》篇当中有这么一段说:「叶公...
发布时间: 2019 - 03 - 27
浏览次数:7
来源:理想国imaginist2019年3月18日文/许倬云(本文摘自许倬云《观世变》)       1.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价值转换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感慨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好像今天的世界缺少了大家可以遵循的伦理与道德原则。这种感慨何代无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埃及记录上,曾有人有过这样的感慨。而中国的经典里,也时时充满了这种感慨。其实,每隔一段时间,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都会有所转变,于是新时代的价值和旧时代的价值就会不同。       我们以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价值转换时期作为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是在村落里聚族而居。小区很小,人群也很少,其伦理原则基本上是内外有分,对自己人是一种标准,对外面的人又是另一种标准。甚至到了人死亡以后,都有鬼不歆非类的说法。西周时,建立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提出天命的理论:上天是公平的,对有道德的人会加以庇护,而周人是受命于天来做当时中国天下的统治者。上天所订定的道德原则应该是普世的,不受部族与小区的限制。这个普世的道德观,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它是否是真正的普世呢?倒也未必。封建道德大概只行于当时的贵族阶层,即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对贵族阶层以外的一般人,贵族们并不觉得他们也应该遵从同样的道德,拥有同样的...
发布时间: 2019 - 03 - 20
浏览次数:7
来源:凤凰网图书2019年3月16日文/梁鸿       写作与世界的关系,就像魔术师与真相的关系。       真相从来只有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不可能是真的。但是,大家却仍然为魔术师的表演所着迷,因为那里面包含着人类的想象力,人类对自身及世界的渴望,它探求的是可能性。       文学也是一样,它的目的不是在告诉你,真相就是这样,而是告诉你,它还有另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既来源于人类已经创造的事实——社会形态、文明结构和人性状态,也来源于人类内部所包含的可能的方向。在此意义上,文学与世界是在一种悖反、错位和隐喻中彼此彰显的。       这也是我今天想要给大家分享的三个层面。       第一,悖反关系。       写作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而是背向这个世界。作家要走到阴影处,走到时尚、华丽的巨型建筑背后,去看那里世界的形态和道路的走向。并且,这一巨型建筑——也可以说巨型话语——越具有确定性,越需要作家转过去看看。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像阳光和阴影,肯定与否定,巨大与微小。       在巨型话语中看到...
发布时间: 2019 - 03 - 16
浏览次数:11
来源:凤凰新闻2018年7月27日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渔翁》 唐代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改革。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不得过问吏治,因此,柳宗元一直心情抑郁。无奈之时,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聊遣愁怀。因此,这一时期,柳宗元写出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渔翁》便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起句较平,可第二句却造语清奇。渔翁清晨起来,打水生火来做饭,这本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诗人用“清湘”“楚竹”这两个意象,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清澈的湘江水,楚地的斑竹枝,本来已经积淀了许多浪漫神话传说和高洁美好的情感,这“汲清湘”“燃楚竹”的生活又显出一种远离污浊尘世,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合二为一的情趣。 晨起时江面常水雾迷蒙,生火时自然会有炊烟缭绕,老渔翁的形象在水雾炊烟中一直朦朦胧胧,看不真切。等到“烟销日出&rdqu...
发布时间: 2019 - 02 - 11
浏览次数:29
文/阎连科 阅读林幸谦的散文集《灵/性签》——说是散文集或者随笔集,都似觉不妥与不当。而不说是散文或随笔,那又该怎样去称谓这部书稿呢?这部令人读之讶异、谈之哑然的作品。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读过一些书的人,在阅读的路道上,桥路广行,有些见识,而当一篇篇地阅读幸谦的「散文」时,才发现自己阅读的狭隘,行路的短少。 新奇的散文阅读体验 很长时间都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了。读一部作品,如同吃一餐从未品尝过的新异酒宴,那炒菜,那餐具,那上菜的秩序与摆放,当然,最终还是那桌令人讶然而又不知该怎样评说的绝然不同的菜味。面对这一桌新奇的宴菜,你不能有「好吃」与「不好吃」那惯常而简单的判言,不能有「美食」与「非美食」的轻易评判。你怀疑自己作为「美食家」的身份和见多识广、桥路通行的经历——只是一 种新奇,也只有这种新奇。正如西人第一 次品食我们中国的大餐,而我们第一 次那么严格、规矩的依序去谨小慎微地品尝西人的前餐、正餐和饭后的甜点,还有习惯了白酒的味觉,要去试探红酒完全不一 样的味感。实在说,第一 次东方人面对西餐的真正感受,是体味的讶然,而非脱口而出的「好」与「不好」的评判。 阅读林幸谦的散文集《灵/性签》——说是散文集或者随笔集,都似觉不...
发布时间: 2019 - 01 - 19
浏览次数:9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