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樟林旧事新事》 2022-06-211939年6月21日凌晨,日军出动飞机44架次,对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通商港口城市汕头进行了大规模轰炸。随后,日本海陆部队从海上大举进攻汕头。是日,汕头沦陷。在此之前的两年时间里(1937年9月至1939年6月),日军共空袭汕头地区397批次,出动飞机803架次,投弹789枚,炸死炸伤中国同胞1300多人。去年“6.21”前夕,汕头日报记者专程走访了抗战老兵,细心撰文并在《汕头日报》专版刊登这一宝贵历史资料。今天,让我们来重新阅读这一篇深度好文,重温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6月21日,是汕头沦陷纪念日。80年前的今天,是汕头历史上唯一遭外敌入侵而沦陷的“市耻日”,也是历史上遭敌空袭最严重的一日。 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6月21日上午,汕头的上空都会响起防空警报,一声声长鸣回荡在碧空,仿佛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被欺辱的历史,更提醒着我们要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今年的汕头沦陷纪念日前夕,记者走访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日军人的后代、多年来致力于抗战史料搜集和研究工作的民革党员陈郴老先生,从他的口述和珍藏的史料中了解那段风雨如晦壮怀激烈的历史。 百载商埠引来日军觊觎 汕头自1860年开埠起,逐渐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至20世纪30年代中,汕头已成为广东第二大港,且商业之盛稳居全国第七位。也正因为如此,这座百载商埠很快成了日...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7
浏览次数:4
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4-16“汾阳世家”民居,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铜钵盂社区仁记巷7号,由民国时期上海知名实业家、银行家、慈善家郭信臣于清末丙午年(1906年)始建,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当年,郭氏家族生意贯通上海、潮汕、东南亚,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宅第中现保存有李瑞清、左孝同等名家字画石刻多处,对研究潮汕民居和民国时期上海潮商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民居现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汾阳世家也是著名作家郭小东的祖居。郭小东是郭信臣曾孙,其家族人才辈出,有“一门八杰”之称。郭小东曾以郭氏家族为故事原点创作了小说《铜钵盂》等五卷本的“中国往事”,通过家族的百年沉浮,从一个侧面再现了20世纪中国的风云际遇。 古巷老屋,名家字画石刻留存百年 从车水马龙的新兴路转入幽静的仁记巷,两侧灰黑的老屋围墙充满着岁月的痕迹,让人有时光交错之感。这里紧凑排列着五栋坐北向南的宅第。据当地文史研究爱好者郭海生介绍,东侧两座前座为郭氏祠堂,称明德堂,新中国成立后被改造为粮所仓库,已失去原来模样。西侧三座的一二座之间还有一书斋;汾阳世家位于西侧最后一座。 郭海生说,早在清中晚期,铜钵盂就有不少乡人前往上海谋生,发家致富后回家乡建造宅第,因而铜钵盂也被称为“小上海”。郭信臣共有四兄弟,仁记巷建筑群由其中的三兄弟合建。 从仁记巷带有西洋风格的门亭进入汾阳世家的前埕,主座一侧有一块刻着“汕头市文物...
发布时间:
2022
-
06
-
13
浏览次数:3
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6-03大长陇,潮汕平原十八乡,位于广东普宁军埠镇的东南方向,因在大长陇山上开垦出来而得名。大长陇是著名的潮汕村,很多人来这里旅游,是为了感受浓厚的潮汕民俗与宗祠文化。而一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正月十四的夜晚。潮汕有句俗语:“盐灶神欠拖”,说的就是抬佛、抬神像出巡的事情。这天晚上,大长陇贺灯自东门埕排成长龙,铺天盖地亮起来,村子里的游神民俗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闻名海内外,各路游客纷至沓来。人于祈求人丁兴旺、族群繁盛,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这个村子有三个特点:一是人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普宁市常住人口1998619人,占揭阳的35.83%,位居揭阳全市第一。人口最多的大长陇,有常住村民四万五千多人,作为知名侨乡,另有海外人口约二十万。曾被誉为全国人口第一村。二是全都一个姓,是陈氏单姓聚居村落。村子里的人,除了少数外来人员外,为同一个始祖:陈秋月。他为莆田第一任县令陈迈公第22世孙,元朝至正年间(1341~1370),陈秋月带着妻子妣杨氏从莆田辗转来到潮汕东南沿谋生,历经700年开枝散叶,大长陇成为潮汕地区五大村落之一。人丁兴旺、族群繁盛是大长陇人传承几百年的族训,但是大长陇人却也恪守着一个另一个习俗:与个毗邻而居的汤坑,“不相往来、互不通婚”。汤坑以马姓氏族为主,人口众多,有36000多人,分为汤坑村、碗仔村、高明村等8个行政村。数百年间...
发布时间:
2022
-
06
-
06
浏览次数:8
来源:《潮州日报》 2022-06-02 “十相留声”坊 潮州府城牌坊街南端,矗立着一座“十相留声”坊,是为纪念唐宋时期十位到过潮州的宰相而建。 牌坊的另一面,镌刻“太山北斗”四字,乃是纪念唐代刺史韩愈。 韩愈刺潮与十相留声,对潮州历史有着深远意义。十相在各自的时代均举足轻重,尤其“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南宋末期,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率领军民奋起抗元,三人先后涉足潮州,将英雄气节留存于这片青山绿水间。而在那个时期,潮州同样涌现出一批忠义之士,用热血和生命呼应三杰的慷慨悲歌。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是一座精致儒雅的城市,而“儒”之根本则是炽热的家国情怀。 “十相留声”坊与十相祠 “十相留声”坊,原在义安路(旧称新街),明嘉靖十年(1531),由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推官秦兴所建。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载:“十相留声坊,在府治前新街,为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建;背镌‘太山北斗’,并为唐刺史韩愈建。” 明万历中,惠潮巡道任可容还于凤凰洲修建十相祠,纪念这十位在潮州留下足迹的宰相。 谪相 颠沛流离 不折风骨 高官远谪之地,历来蛮荒未化。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曰:“飓风鳄鱼,患...
发布时间:
2022
-
06
-
04
浏览次数:9
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4-08“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洛阳城以北的邙山,聚集着自东周到明清历代无数王侯将相、才士名流的陵墓,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称。粤东的桑浦山,位于揭阳、潮州、汕头三市市区交界处,夹在榕江和韩江之间,扼守交通要道,被誉为“潮汕第一名山”。桑浦山之于潮汕,恰如北邙山之于洛阳,这里自古被潮汕人视为风水宝地,分布着从唐代至清代的众多潮汕名人墓葬。清明时节,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与揭阳文史学者探寻了其中的代表性古墓,为您揭开揭阳“北邙山”的神秘面纱,解密不为人知的千年文脉故事。2018年首播的古装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因其还原了宋代时期的服饰、家具、建筑、街景而受到好评。剧中,女主角的父亲、扬州通判盛紘曾表达过自己的仕途理想:“将来混个银青光禄大夫,能三品荣休那就很体面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在地处桑浦山南麓的揭阳空港区地都镇南陇村,恰恰就有一位宋代银青光禄大夫的墓葬。在揭阳知名文史学者陈作宏和彭妙艳的指引下,记者前往探访。南陇村有一条自北向南流淌的山溪,潮汕人称山溪为“坑”,这条溪流被村民称为“大王坑”。驱车沿着大王坑向上游探寻,行驶至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时,一座小石桥出现在溪流之上。记者下车,走到石桥上向下查看,惊讶地发现这段河床并不是天然的,湍急的溪流下,竟然隐藏着一块块整齐铺嵌的石板。“这座桥叫‘蒙亨桥’,...
发布时间:
2022
-
04
-
14
浏览次数:3
来源:《潮州日报》 作者:陈平原 2022-03-27 最近十几年,我常回家乡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演讲,那天在讲台上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一个学者在成长过程中,不时回望故乡,好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到底是真还是假,抑或真假参半、虚实相生?这种文化上的滋养与精神上的桥梁,是否有可能落实在若干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或文本?还有,那个若隐若现的“故乡”,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所有这些,似乎都值得深究。本文描述我阅读许地山(1893—1941)、林语堂(1895—1976)、丘逢甲(1864-1912)、张竞生(1888—1970)这四位近现代中国作家的经过,借以思考一个读者的审美趣味及价值判断,在社会史、文学史、学术史之外,是否还可以添上地域文化的视角。下面的追忆与阐释,夹叙夹议,且依结缘先后而非作家生卒年排列。 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到日本访学,长崎大学年轻女学者松冈纯子自我介绍,说她专门研究许地山,希望我带她去探访许地山在揭阳的故居。我愣了一下,方才回过神来,给她解释,为什么揭阳没有许地山故居。许家虽祖籍广东揭阳,明嘉靖年间便因避重赋移居台湾赤嵌(即台南),到父亲许南英这一代,已在台居住四百年了。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许南英统领兵丁扼守台南,抗日失败后东渡,定居漳州。在1941年刊...
发布时间:
2022
-
03
-
29
浏览次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