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岭东文化
本文转自:大公网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须隆时至今日,外交谈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的新「新常态」,气候外交早已大行其道,并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与外交领域的「高大上」。气候变化升为高端政治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已占据国际政治与安全的显著地位。美国国务卿克里称,尽管目前全世界面对打击「伊斯兰国」、抗击恐怖主义、应对伊波拉疫情的挑战,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威胁,使这一问题处于显著地位。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突出表明了气候变化对安全的潜在影响。气候变化问题早已登上联合国的最高政治殿堂。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并发表各自高见。这次峰会是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关系到各国2015年能否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而这并非是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峰会。五年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随后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虽最终不欢而散,但峰会上演的气候外交大戏,让人通过气候变化问题看到了复杂而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更能显示气候变化问题升为高端政治问题的是,它竟然闯入了联合国安理会的高门坎,并有登堂入室之势。2007年4月,安理会就能源、安全和气候之间的联系举行专题会议,联合国50多个会员国参与了辩论。这是安理会首次将气...
发布时间: 2014 - 10 - 15
浏览次数:1149
本文转自:新生代如果说裕元工人的团结斗争是农民工群体在城乡关系的线谱中自觉为走向城市而斗争,是为了追求作为一个城市市民的权利而斗争,是明显缺乏材料支持的,也是牵强附会地陷入到了既有的西方话语中。2014年4月裕元4万工人为社保而斗争的英勇事迹在中国当代工人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年来珠三角罢工浪潮的持续演变被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占据主流解释逻辑的是市民化的理论逻辑,相伴随衍生的各种对中国工人抗争的牵强附会的鼓与呼也就大行其道,然而这种源于西方工人运动发展演变和城乡关系变化的解释模型在中国的真实经验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磕磕碰碰和水土不服,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内在发展的历史逻辑,工人罢工也不例外,当我们还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理论假设和迷信中抽象空洞地发表各类评论的时候,中国资本的过剩危机与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制约和形塑下的工人运动在未来城镇化的10年将是一个怎样的图景就有着更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裕元罢工的社会动力何在?2014年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照以往的经验和工人调查来看,好像工人们对国家由上到下推行的社保和公积金政策根本就漠然视之,要么是毫不知情,要么是无所谓,要么是觉得社保扣钱挺坑人,每月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就挣了那么点钱,工资单上还显示一个社保扣款100多元,和刻板印象不同的是,这一年东莞高埗镇裕元鞋厂一声惊雷,4万工人齐罢工,各个分厂相互呼应,拉横幅、搞游行、发传单,好不热闹...
发布时间: 2014 - 10 - 15
浏览次数:1100
转载于《世界华人周刊》文/楚寒  2014年1月18日,是20世纪中国哲学学者、政治活动家张君劢诞辰127周年的日子。长期以来在华人世界,无论是大陆、台湾、还是港澳,抑或是海外,“张君劢”这个名字都几乎已被淡忘了。所幸近几年来,随着大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宪政”,各界人士围绕“宪政”问题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这位历史人物重又浮现于公共舆论空间。有关张君劢的生平事迹、言行思想也在诸多的学术研讨会上被提起,原因乃是,张君劢的平生事业几乎都围绕着宪政、立宪开展,“宪政”可以说是张君劢一生治学从政的关键词。  这是一位在近代百年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一生纵横政学两界,参与了他身处时代诸多重要的政治事务和学术活动,在政治领域和学术世界均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既在政治舞台上不断地影响着时代,又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由此造就了他这一生的双重身份: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对此,张君劢曾这样坦露心迹:“自身兴趣,徘徊于学问与政治之间,政治不需要我时,学问的兴趣足够消磨岁月。”  这位民国时代学者从政的典范,这位储安平心目中“学问、操守、私德,在今日之中国属于第一流&am...
发布时间: 2014 - 08 - 08
浏览次数:2
转载于《明报》2014.6.11前言这篇文章是过去半年笔者撰写反思西方民主的第十篇(前九篇其中六篇回应指正),今篇是总结及阶段性的终结是项研究。这终结篇尝拭提炼繁琐纷乱的表面现象为简单概念,以理解民主究竟是什么一回事。本文认为民主政制自古希腊城邦至今,还是纠缠于两个制度弔诡之处——管治质素低劣及实际公义不彰的程序理性问题。不过,事先声明,对民主政体的批评,并不表示它缺乏值得珍惜的优点,亦不表示其他两种主要政体——“一人君主”及“少数贵族(精英)”胜于民主。笔者立场倾向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取长补短,互相制衡。这终结篇要回归民主的本质看民主的现象。它问3个问题:第一,民主的本质为何呢?第二,民主的本质如何影响它的表现呢?为何民主政制曾经一段颇长时期令人向往呢?第三,民主政制只是国体一部分,这依托反映什磨问题呢?民主从众不从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认为“民主从众不从贤”。这是笔者认为对民主性质最深刻的理解;这个“从贤”应是“从贤从能”之意。再推论下去,民主是平均贤能,平庸的政体。从众的本质是什么意思?美国政...
发布时间: 2014 - 06 - 13
浏览次数:1881
承蒙肖玉华教授赠送博士论文专著《江南士风——中国当代散文的一种文化选择》。今早虽只翻看了“引言”与“后记”,马上感觉到是一本好书。文学有流派,文化也难免有地域的印记。江南多才子,水方多柔情。本来,人不分群,地不分域,文质彬彬之便是雅文,吾师张文勋先生诗云:“红颜象外存真韵,绿叶丛中忆故知。”但,由于百年动荡,中国留不住闲情;只有慷慨悲歌亮血性。近年,随俗反智,读者不相信灵性,到处假戏真唱逞风流。真是差点儿把“荷塘月色”忘却,把《故乡的野菜》与汪曾祺一起丢弃。当代文学研究目前甚是零落寂寞,肖教授的研究成果既清新,又沉稳。师出各门,学风甚正,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新气息。值得推荐,请参看《彦山学堂》好书好文章栏目,《江南士风——中国当代散文的一种文化选择》《引言》全文。二零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073
蒙树宏老师送我二张他及夫人王老师的近照。八十几岁的老人神采奕奕,喜气洋洋,看了让人舒服开心。特放到《后天下之乐》博客,大家欣赏共享。另外,附上蒙老师一篇写《孙女蒙迪》的文章,亲情及乡情洋溢纸上。中国的新一代人;也在成长和进步。我们相信在心灵的净土,有许多许多清新的空气……。 孙女蒙迪 儿子、儿媳到海外求学,开头那几年他们忙得弃盔撂甲,经济困难,生活也不安定。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才敢考虑生儿育女问题。孙女蒙迪出世后,我和老伴晋升到爷爷、奶奶级,心里乐滋滋的,于是开始筹备探亲(先后去了两次)。飞机在旧金山降落,儿子、儿媳带着孙女从圣荷西来接。一家相见,十分高兴。在汽车上,他们教孙女叫爷爷、奶奶,但她怕生,始终未开口,我们想抱抱,她也不愿意;只是缩在她母亲怀里,但却一直睁大眼睛注视着我们,似乎在思考什么,也许就是想尽快地跨过这道陌生的门坎吧。年轻人去上班后,只有我们三人在家,很快就熟了起来。我们为她专门写了“起居注”——其实也就是记录那些童稚可爱的趣事。现在回头翻阅,仍激情满怀,似乎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起来。她讲汉语时,往往使我们产生怪怪的感觉。10月13日,我去图书馆借书。她对奶奶说:“不知你爷爷到哪里去了”?...
发布时间: 2014 - 05 - 29
浏览次数:1264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