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岭东文化
来源: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作者:《财经》记者 王博 中国住宅市场长期以来围绕购房做文章,租房的制度设计基本是空白,今夏的房租大争论是数十年矛盾积累的一次爆发,也正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 8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和相关部门联合开通了12345打击“黑中介”投诉举报热线,这是一周之内政府及相关部门第二次公开关注北京租房市场。8月19日,北京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召开座谈会,要求自如、相寓、蛋壳公寓等10家主要住房租赁企业,共同承诺不涨租金,并在未来三个月拿出超过12万套/间房源投向市场。 《财经》记者获悉,早在17日下午,就有自如、相寓等长租公寓运营负责人到北京住建委开会,向有关部门介绍情况。 中信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7月,一线城市房租增速处于过去五年高位,过去一年平均租金涨幅达到20%。其中,北京2018年7月份房租环比上涨2.63%,同比上涨21.89%;广州市2018年7月房租环比上涨2.92%,同比上涨21.64%。 北京房租的快速上涨,不仅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也把产业链各环节都牵涉其中。从资金的供给方银行、P2P网贷公司、信托基金,到房屋中介机构链家、我爱我家,再到长租公寓运营商自如、相寓、蛋壳等无一例外。 北京的房租为什么上涨?公众质疑最多的两点是:长...
发布时间: 2018 - 08 - 31
浏览次数:588
作者:郑也夫来源:文章节选《吾国教育病理》 读书带来的是乐趣而非利益 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 我所见到的情况,无论小范围还是大范围,都不怎么令我满意。整体来说,和其他民族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不太爱读书。 有一本书非常好,叫《枪炮、病菌与钢铁》,在美国卖几十万册,我向同学推荐,没有一个人看完不说好。但这本书在我们这儿只能卖一两万册。再举个例子,日本的地铁里,等车的所有人都拿着书看,车来了以后,上车的上车,下车的下车,很拥挤,相互把位置调整调整,从兜里拿出书报继续看,一个车厢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站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 我在学校呆的时间不多,北大2年,人大5年。教书七年来我只见到一个学生,在我教“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的时候,感觉这个学生读这路书有点痴迷了,很快我读的书他差不多都读了,我们能对上话。这以后他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学术刊物上关于社会学与生物学交叉的新成果发过来,我很受益。我就碰到这么一个学生,非常高兴,也非常失落,这样的学生怎么就碰到一个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全国上下,包括我们名牌学校的学生,我看不到他们热爱读书,这是最使我悲哀的事情。 什么原因呢?中等教育是祸根之一:我们的中等教育不但没有激发,相反挫伤...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9
浏览次数:324
作者:ElisaGabbert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瘦骨嶙峋的北极熊、被冲上沙滩的叙利亚难民儿童尸体、饿得肚子高高鼓起的非洲儿童、美国“骨肉分离”移民政策…… 我们从未对世界上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有如此深入的了解。 德国女摄影师拍摄的一张北极熊照片走红网络,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思考/Kerstin Langenberger 然而面对如此多令人震惊的报道,我们渐渐对骇人的画面感到淡漠,越来越少因为负面新闻而感到愤慨,对世界感到绝望,感觉自己渐渐失去了共情能力。 我们是否已身陷“同情疲劳”? 此漫画依据真实照片创作。当地时间2015年9月2日,前往希腊移民船沉没 3岁叙利亚男童伏尸海滩/Khalid Albaih 心理学家认为,媒体是导致同情疲劳广泛产生的一大诱因。 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悲剧和苦难。长期暴露在负面信息里,人很容易产生无能为力感,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渐渐对他人的苦难就会免疫。 那么,媒体带来的“同情疲劳”是否可以避免? 01|冷漠的理想主义者 今年4月,一位自称“冷漠...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9
浏览次数:655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7年5月文/罗卓敏 刚度过80岁大寿的白先勇,人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烙印,五六岁就与《红楼梦》结缘,十几岁迷上崑曲。他慨叹目前两岸三地的教育,都摒弃老祖宗珍贵遗产。他身体力行推广《红楼梦》与《牡丹亭》,作为文艺复兴两根台柱。目睹文化掺杂政治,他强调「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要让文化之美来净化政治之丑。 自我矮化 盲目追赶西方 读过《红楼梦》、看过《牡丹亭》会被中国文化之美瞬间吸引,但现实是西方文化的标准与美学,仍然是主调,中国人已习惯自我矮化,父母要子女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水彩油画,中乐、山水画则乏人问津。 白先勇慨叹:「花好多功夫叫小学生学钢琴、小提琴,但我们这么美的崑曲,却不去研究。」 他认为,问题源于教育制度。「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重理、工科而轻人文;我们的大学教育史,是『一部追赶西方的科技史』,人文学科资源不够、地位不高,多年来中、港、台三地的教育制度更将传统文化课程排除。」 西方哲人罗素(Richard Russell)说过「只要中国有毛笔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消失掉。」白先勇警告:「现在毛笔不在了,不是很危险吗?」 「小学开始,已不学习书法,直至近年大陆才恢复教书法;我们的美术科,都是素描香蕉、苹果、维纳斯的头像,我们山水画全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5
浏览次数:370
作者:蒋勋来源:《美,从身体的解严开始》(节选) 长久以来我一直关注岛屿美学中关于「身体」的困境,有三本书做这一方面的探讨——《此生:肉身觉醒》《肉身供养》和《身体美学》。 岛屿的身体原来有原住民在亚热带海洋、高山上发展出的源流,如同岛屿的生态,丰富、旺盛、色彩浓艳、气味强烈,充满生命力量。 但是,汉族移民在最近的四百年,明显主导着岛屿身体美学主流,原住民的身体受到限制、压抑和扭曲。 图1:台湾原住民旧照 汉族移民文化影响下的「身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 我比较过几个古文明,埃及、希腊、印度,其中最缺乏人体表现的,正是汉文明。汉民族,从上古开始,很少表现人的身体,像希腊一样赤裸裸的身体更难见到。汉民族的文明回避了身体的各种可能,艺术史上一直是肉身缺席。 少部分表现身体的艺术,也常常不是赤裸肉身,而是被衣服层层包裹的身体,被礼教拘束压抑的身体。 中国最重要的「身体」作品是「秦俑」,数量极大,每件都有真人大小,非常写实。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秦俑是地下墓葬的陪葬品,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 「俑」是漫长历史里在阴暗的地下供主人驱遣奴役的身体,它们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它们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不应该被看见,它们是阴郁帝国的幽灵,没有身...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2
浏览次数:381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阔别小说创作三十五年,李陀出版了长篇小说《无名指》,引起文化界的讨论。他早先写小说,后来又写电影剧本,再后来又从事文学和电影的批评,到八十年代中期中断了小说写作。去年,《无名指》发表在《收获》杂志长篇专号(夏卷),前不久推出单行本,李陀再次回到小说创作中。 李陀,1939年生人,小说家、电影编剧、文学批评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文学圈的重要人物,曾任《北京文学》副主编,推出汪曾祺、余华等人的重要作品。其文学批评在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起过争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李陀中断小说写作,八十年代末作为访问学者去到美国。时隔35年后,李陀凭《无名指》再次回到小说创作。 李陀说,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曹雪芹和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把塑造人物重新放在写作的中心,而且‘写一个,活一个’,让一部长篇小说成为一个生动的人物画廊。”于是,《无名指》确定了以人物为主的书写方式。 那么主要写哪群人呢?李陀选的是中国城市...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2
浏览次数:356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