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11月19日文/柳莺 2015年,当时年仅27岁的贵州导演毕赣,带着自己的处女作长片《路边野餐》横空出世,从洛迦诺最佳导演到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再到台湾金马奖一众殊荣,影片造成的文化轰动效应,在大规模公映前便持续发酵,引发了中国电影市场对于艺术片创作的最强期待。一时间“诗意”、“深邃”、“魔幻”等形容词纷至沓来,被影评人们用来形容其不同于主流院线大片与传统独立电影的迥异气质。而自这部现象级的处女作之后,经过3年的筹备,备受瞩目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终于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年末又作为开幕片奏响金马影展的序曲,引发了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热烈讨论。2D加3D影像的结合不仅挑战人们惯常的观影习惯,更加精致化的长镜头,亦让人惊呼一种毕赣式美学正在诞生。 毕赣自往昔岁月中掘取吉光片羽,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侯孝贤、努里·比格·锡兰等中外大师的影像中汲得创作经验,并依照黔东南独特的气候、语言、文化,对电影的结构与形式进行精妙的在地化、本土化尝试。从创作脉络上来看,《路边野餐》是2012年...
发布时间:
2018
-
11
-
21
浏览次数:124
来源:《亚洲周刊》2018年9月16日文/江迅、袁玮婧 中国大力扫黑,中南海派出扫黑除恶督导组分赴河北、山西、辽宁、福建等地,开展扫黑除恶督导工作。从「打黑」到「扫黑」,是习近平所改定拍板,专项工作为期三年,体现中共新思维的转变,反映了中南海的最新部署,显示对黑恶势力的定义拓展延伸,不只是以往的点式打击,而是大的小的都扫,更致力于打掉「保护伞」,扫黑结合反腐,清除黑恶势力产生的土壤。 声势浩大的「扫黑除恶」狂飙正席卷中国。有黑必扫,除恶务尽。中南海日前派出九个扫黑除恶督导组分赴山西、辽宁、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九省、市,开展扫黑除恶督导工作。加上此前作试点的河北督导组,至此,中共此轮扫黑除恶专项行动部署,十个中央督导组已全部出动。从当年的「打黑」,变为今日的「扫黑」,揭开当代中国庞杂、神秘的黑恶势力的冰山一角。亚洲周刊从北京获悉,从「打」到「扫」这一字之变,正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改定拍板的,据悉这一专项工作将为时三年。这一字之差,体现中共社会综合治理新思维的转变,显示对黑恶势力的定义拓展延伸,不只是以往的点式打击,而是大的小的都扫,更致力于打掉「保护伞」,扫黑结合反腐,清除黑恶势力产生的土壤。虽一字之变,却概括了中南海「扫黑除恶」专项工作的最新部署。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习近平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中共为贯彻整治...
发布时间:
2018
-
11
-
14
浏览次数:701
来源:《多维》2018年10月4日文/王元峰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处于改革转型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新的机制尚未建立,旧机制已然开始瓦解,整个社会处于新旧并立的混乱状态,包括新旧阶层的各类人群在这样的一个混乱状态中,往往陷于集体性焦虑和无助。 时下正处于转型周期的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不同阶层的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的符号。私营企业主开始焦虑,担心被国有化;工人也在焦虑,有些人开始选择走上街头抗议,甚至试图成立自己的工会;农民开始焦虑,为何粮食总被贱卖,土地总被强占,跪在政府门口,没有父母官为其伸冤;普通城市市民开始焦虑,教师焦虑自己拿不到工资,基层公务员焦虑如何面对众多不可理喻甚至可恶的刁民,医生焦虑于医闹,家长焦虑自己孩子在学校会受到歧视和虐待,租客焦虑房租和甲醛指标的一同上涨;中产阶级也开始焦虑为何环境总受到污染,为何女性不能被同等待遇,为何舆论总遭封杀和管控等。 于是,呼吁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毕其功于一役」的药方随处可见。甚至「改革亡党,不改革亡国」的声音也甚嚣尘上。与中共十八大之后的反腐给予中国老百姓极大的信心相比,此时的老百姓感受到的更多是焦虑与迷茫,更有一些人对社会产生一种无药可救之...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7
浏览次数:536
来源:《多维》2018年10月4日文/乔克 倏忽而过的这个夏天,热映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收获了上佳的票房与口碑,电影含蓄的笔触,重新定义了血缘和亲情的联系,「纵使短暂的温暖,却是一生的羁绊」,片中细腻温柔的电影语言充满了人性力量,观众在欣赏这部佳片的同时也触摸到了日本大和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 日本电影在亚洲电影中独树一帜,同为亚洲大国,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中国和印度,近年来电影也各有精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中、印、日三个亚洲国家的票房大片,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展现的民族性格差异。 透过票房与口碑,胶片背后绘制的亚洲三国脸谱实际上呈现了民族性格与票房大片之间怎样的互为映射关系?三国未来的电影走势又将呈现给世人怎样的变化? 彰显强烈矛盾性格的日本电影 其实何止《小偷家族》,日本电影几十年来,已经无数次击中人们的软肋,日本动画的代表人物手冢治虫、宫崎骏的代表作《阿童木》、《千与千寻》,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电影《情书》,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系列改编作品……无论是动画、悬疑、情色,日本电影体现的日本民族性格,既温情又克制、冷静,具有强烈矛盾性,而这背后则是日本民族严谨的匠人精神。 日本社会特有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它有两个极端,兼...
发布时间:
2018
-
11
-
03
浏览次数:198
来源:《多维》2018年10月4日文/乔克 两岸三地的电影本出一源,系同一民族文化母体的三支脉络,尽管三者在长时间的独立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在时代巨轮前,三股支流又开始汇合,它们互为辉映、相互参照,共同创造了华语电影从工业到美学的成就,蔚为大观。 作为华语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成员,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逐渐回归至华语电影的体系之中。两岸三地的深度融合,使得华语电影出现了新的美学气象以及新的产业格局,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大一统的电影格式是否会消解本土化表达?这些新态势、新发展和新问题,事关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发展和融合,仍需要在实践中找答案。 港人撑港片背后的乐与怒 不可否认,香港近年来兴起一股本土意识,许多香港人都对于纯港产电影有一份亲切期盼。《逆流大叔》就是在「自己电影自己撑」的呼声当中诞生的。这部在暑期档里大战《维尼与我》( Christopher Robin)的港片最后获得近千万港元票,暂列本年度最卖座港片的第二位。 将《逆流大叔》抛于身后的是另一部港片《栋笃神探》。该片由香港「栋笃笑」创始人黄子华和演员佘诗曼联手主演,影片题材和规模都不及同期上映的漫威科幻动作大片《黑豹》(Black Panther),票房却超过了4000万,提振了香港影圈的士气,也让人见识到本土题材对港人的独特魅力。 ...
发布时间:
2018
-
10
-
31
浏览次数:192
课件简介:以人与五个世界作为认知框架,侧重对方法论的进一步思考,对教条、单一、坚硬的思维方式的极限性、片面性进行剖析,引入方法论对社会问题、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对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做一些探讨。希望给受众带来更开阔的思路,更高的境界,学习知识的学问,历史的眼光,穿透时空间,使知识面更广,认知框架更有伸缩性、稳定性,更有变革的精神。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稳定人类社会秩序,更是重要的大命题。 课件下载链接:彦山:人与五个世界——认知框架
发布时间:
2018
-
10
-
25
浏览次数: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