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19年4月28日 如果看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秦汉开始大一统王朝开始,直到明朝前期,在这漫长的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每次增到六千万左右就会被按下来,然后又开始增长到六千万,又被按下来,往复循环,但是上限始终维持在六千-七千万这个水平。 是什么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两百年就从几千万人增长到了四亿多人? 清朝人口增长,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上点数据错误所造就的神话。 从清朝康熙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夕,人口突破了4亿,大清国一派“人丁兴旺”的样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人口剧增呢?有三个主要原因。 “摊丁入亩”让穷人敢生孩子 玉米和马铃薯等的普及,让穷人能养活孩子 鸦片战争前没有大范围的战争,使人口激增 在《中国人口史》第5卷中,曹树基证明,以往由于严重低估人口基数导致的所谓清中叶人口空前高速增长的说法不确。从1644清朝建都北京至1851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前,人口年均增长率0.49%,增速低于唐前期、北宋前期和南宋前期,即便是其中增速最快的康雍乾百年“盛世”,年均增长率也不到0.7%...
发布时间:
2019
-
05
-
05
浏览次数:190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年5月4日文/李夏恩 “五月四日”。 这个日期仿佛是一句历史的真言,能够召唤出每个国人心中热情的共鸣。它蕴含的巨大力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更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部以整个国家作为舞台的宏大史诗,它以告别过去的高声呐喊开幕,又以拥抱未来的万丈激情为高潮,而它的尾声,直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余韵未绝,时时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尽管百年前的这场运动诞生于外交失败,巨大的挫败感引发的愤怒是它的前奏,但它非同寻常之处,正在于它没有让自己陷入愤恨的泥淖不能自拔,任由情绪摆布,而是反思失败的历史根源,将愤恨转化为追寻国家命运答案的勇气与激情——乐观而非悲观,是五四的主题曲。 最吸引人的,是在奏响的主题曲中登台出场的那些人物。他们的行动、思想、个性以及历史时刻到来时做出的抉择,都体现出了那个时代人物特有的精神。在这些人中,有的是旗手,是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李大钊、陈独秀、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傅斯年、罗家伦、匡互生、许德珩、瞿秋白……仅仅提到这些名字,就让人感到时代风潮力量,在激荡耳鼓。他们理所当然在舞台上占据着主角的位置。但还有一些名字,他们被埋在历史的角落里,但如果没有他们的尽力出演,那少数声...
发布时间:
2019
-
05
-
05
浏览次数:243
来源:聆雨居士(微信公众号) 摘要:民国时期的全面抗战之前,革命文学阵营内部产生激烈争论。对立的一方主要为郭沫若、成仿吾和冯乃超为代表的创造社,以及蒋光慈、钱杏邨(阿英)为代表的太阳社;另一方则以鲁迅为最主要人物。经共产党调和,对立双方基本停止争论,创造社、太阳社解散,左联成立。在革命文学阵营基本停止论争的过程中,著名马克思主义者杜国庠起到重要作用,他要求团结鲁迅。杜国庠对鲁迅的态度,既服从中共统一战线需要,又和个人早期经历、个性和处事风格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杜国庠;鲁迅;创造社;太阳社;我们社;左联 中图分类号:I209.9 上海左联纪念馆 杜国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其学术兴趣在后期主要集中在先秦诸子研究方面。然而,杜国庠在早年也是现代白话文学的重要参与者。本文梳理杜国庠加入的太阳社、我们社和鲁迅的关系,由于创造社和上述两个社团有较大关系,文中同时介绍创造社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和新文学成员、团体的关系,学界研究成果已经极多,甚至用“汗牛充栋”来形容都不过分,但有关鲁迅和杜国庠的关系,迄今没有看到深入研究成果。厘清鲁、杜之...
发布时间:
2019
-
04
-
27
浏览次数:213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2月24日 文/江迅、骆丹 这里能读到一段张爱玲的传奇。上海,距离静安寺五分钟路程,沿南京西路往东,常德路口转北,常德路一九五号常德公寓。一个世纪前上海居然如此时髦,圆弧状大阳台,简洁的线条,这是一幢清末仿西式洋房的老式建筑,原名爱丁顿公寓,始建于一九三三年,三年后落成,由一位意大利人出资建造。这栋公寓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不凡意义,常德公寓被人们熟知正是因为一个人——张爱玲。 常德公寓底楼一侧的庭院,有一家开了十来年的书店“千彩书坊”;这是一家以张爱玲概念为主题的书咖,因了楼上邻居张爱玲小姐的缘故,招来不少游客驻足和留影。店面门头上悬挂着老式马车灯,傍晚时昏黄的灯光从里面溢出,温暖而不刺眼。走进书店,墙上一幅张爱玲的油画像夺人眼目,让人可待成追忆。店内装饰风格很统一,红棕色的老式桌椅、泛黄的复古气息的碎花壁纸,吧枱上有一架播放着老歌《天涯歌女》的旧式留声机,欧式电话、钟摆、旧皮箱等一些摆设无不洋溢老上海迷离与优雅,与角落里潺潺的小瀑布融合一起,既古典又洋气,让人仿佛回到张爱玲所生活的年代。庭院中几张藤桌、几把藤椅,暗黑色调,亦如那个遗世独立倔强行走的灵魂。一整排书架引人注目,书架上陈列着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多本经典之作,已被翻阅得发旧泛黄,书有英...
发布时间:
2019
-
04
-
24
浏览次数:230
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2月24日 文/袁玮婧 宋以朗是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他指自己能做的就是考据,身份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正在校对张爱玲九十万字书信集,希望赶在诞辰一百周年时出版。 从太子道拐进加多利山,张爱玲曾说喜欢这里“两排交柯的大树郁郁苍苍”。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宋以朗仍旧居住在这里的宋家老宅,客厅里的椅子还是张爱玲曾经坐过的那把,背后的一面书架全是她的著作及和她相关的书籍,四处贴着由她著作改编的影视海报……二零一九年,张爱玲白寿九十九岁,这里还留着她未曾消逝的痕迹。一月二十九日,宋以朗在客厅里接受亚洲周刊专访。 关于张爱玲的许多笔记、书信,您将要出版书信集,现在这些资料整理的进度如何了?何时能出版? 现在还在校对过程中,这些书信打出来是九十万字。弄好就出版,能赶在诞辰一百周年时出版当然是最好了。这些信都有编号,可是里面很多错字,所以要找几个人一起看。 张爱玲在那些书信中曾经提过自己的母亲吗? 张爱玲基本没有在书信中提到过她妈妈。我记得有一次提到是说他母亲跟我说,当年自己在英国遇到一桩非常轰动的谋杀案,这个在《小团圆》里也写了。有关他母亲的内容大家会看到都是在《对照记》里的,因为那些书信其实是不全的。张爱玲写给我爸爸...
发布时间:
2019
-
04
-
19
浏览次数:184
来源:理想国imaginist2019年3月18日文/许倬云(本文摘自许倬云《观世变》) 1.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价值转换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感慨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好像今天的世界缺少了大家可以遵循的伦理与道德原则。这种感慨何代无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埃及记录上,曾有人有过这样的感慨。而中国的经典里,也时时充满了这种感慨。其实,每隔一段时间,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都会有所转变,于是新时代的价值和旧时代的价值就会不同。 我们以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价值转换时期作为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是在村落里聚族而居。小区很小,人群也很少,其伦理原则基本上是内外有分,对自己人是一种标准,对外面的人又是另一种标准。甚至到了人死亡以后,都有鬼不歆非类的说法。西周时,建立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提出天命的理论:上天是公平的,对有道德的人会加以庇护,而周人是受命于天来做当时中国天下的统治者。上天所订定的道德原则应该是普世的,不受部族与小区的限制。这个普世的道德观,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但它是否是真正的普世呢?倒也未必。封建道德大概只行于当时的贵族阶层,即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对贵族阶层以外的一般人,贵族们并不觉得他们也应该遵从同样的道德,拥有同样的...
发布时间:
2019
-
04
-
11
浏览次数: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