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推荐专栏 News
岭东文化
作者:ElisaGabbert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瘦骨嶙峋的北极熊、被冲上沙滩的叙利亚难民儿童尸体、饿得肚子高高鼓起的非洲儿童、美国“骨肉分离”移民政策…… 我们从未对世界上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有如此深入的了解。 德国女摄影师拍摄的一张北极熊照片走红网络,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思考/Kerstin Langenberger 然而面对如此多令人震惊的报道,我们渐渐对骇人的画面感到淡漠,越来越少因为负面新闻而感到愤慨,对世界感到绝望,感觉自己渐渐失去了共情能力。 我们是否已身陷“同情疲劳”? 此漫画依据真实照片创作。当地时间2015年9月2日,前往希腊移民船沉没 3岁叙利亚男童伏尸海滩/Khalid Albaih 心理学家认为,媒体是导致同情疲劳广泛产生的一大诱因。 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悲剧和苦难。长期暴露在负面信息里,人很容易产生无能为力感,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渐渐对他人的苦难就会免疫。 那么,媒体带来的“同情疲劳”是否可以避免? 01|冷漠的理想主义者 今年4月,一位自称“冷漠...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9
浏览次数:654
来源:《信报 财经月刊》2017年5月文/罗卓敏 刚度过80岁大寿的白先勇,人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烙印,五六岁就与《红楼梦》结缘,十几岁迷上崑曲。他慨叹目前两岸三地的教育,都摒弃老祖宗珍贵遗产。他身体力行推广《红楼梦》与《牡丹亭》,作为文艺复兴两根台柱。目睹文化掺杂政治,他强调「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要让文化之美来净化政治之丑。 自我矮化 盲目追赶西方 读过《红楼梦》、看过《牡丹亭》会被中国文化之美瞬间吸引,但现实是西方文化的标准与美学,仍然是主调,中国人已习惯自我矮化,父母要子女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水彩油画,中乐、山水画则乏人问津。 白先勇慨叹:「花好多功夫叫小学生学钢琴、小提琴,但我们这么美的崑曲,却不去研究。」 他认为,问题源于教育制度。「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重理、工科而轻人文;我们的大学教育史,是『一部追赶西方的科技史』,人文学科资源不够、地位不高,多年来中、港、台三地的教育制度更将传统文化课程排除。」 西方哲人罗素(Richard Russell)说过「只要中国有毛笔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消失掉。」白先勇警告:「现在毛笔不在了,不是很危险吗?」 「小学开始,已不学习书法,直至近年大陆才恢复教书法;我们的美术科,都是素描香蕉、苹果、维纳斯的头像,我们山水画全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5
浏览次数:370
作者:蒋勋来源:《美,从身体的解严开始》(节选) 长久以来我一直关注岛屿美学中关于「身体」的困境,有三本书做这一方面的探讨——《此生:肉身觉醒》《肉身供养》和《身体美学》。 岛屿的身体原来有原住民在亚热带海洋、高山上发展出的源流,如同岛屿的生态,丰富、旺盛、色彩浓艳、气味强烈,充满生命力量。 但是,汉族移民在最近的四百年,明显主导着岛屿身体美学主流,原住民的身体受到限制、压抑和扭曲。 图1:台湾原住民旧照 汉族移民文化影响下的「身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 我比较过几个古文明,埃及、希腊、印度,其中最缺乏人体表现的,正是汉文明。汉民族,从上古开始,很少表现人的身体,像希腊一样赤裸裸的身体更难见到。汉民族的文明回避了身体的各种可能,艺术史上一直是肉身缺席。 少部分表现身体的艺术,也常常不是赤裸肉身,而是被衣服层层包裹的身体,被礼教拘束压抑的身体。 中国最重要的「身体」作品是「秦俑」,数量极大,每件都有真人大小,非常写实。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秦俑是地下墓葬的陪葬品,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 「俑」是漫长历史里在阴暗的地下供主人驱遣奴役的身体,它们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它们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不应该被看见,它们是阴郁帝国的幽灵,没有身...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2
浏览次数:381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阔别小说创作三十五年,李陀出版了长篇小说《无名指》,引起文化界的讨论。他早先写小说,后来又写电影剧本,再后来又从事文学和电影的批评,到八十年代中期中断了小说写作。去年,《无名指》发表在《收获》杂志长篇专号(夏卷),前不久推出单行本,李陀再次回到小说创作中。 李陀,1939年生人,小说家、电影编剧、文学批评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文学圈的重要人物,曾任《北京文学》副主编,推出汪曾祺、余华等人的重要作品。其文学批评在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引起过争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李陀中断小说写作,八十年代末作为访问学者去到美国。时隔35年后,李陀凭《无名指》再次回到小说创作。 李陀说,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曹雪芹和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把塑造人物重新放在写作的中心,而且‘写一个,活一个’,让一部长篇小说成为一个生动的人物画廊。”于是,《无名指》确定了以人物为主的书写方式。 那么主要写哪群人呢?李陀选的是中国城市...
发布时间: 2018 - 08 - 22
浏览次数:356
来源:微信公众号:乾元国学文/王博 ——2017年8月13-14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启动仪式暨“学以成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知名大学哲学系及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举。本文为王博教授在会议上的演讲。 今天的主题会把我们直接带到一个关于“人”本身的思考,到底什么是“人”,到底什么是一个由人组成的世界。其实我们看到了太多不同的人,比如我们今天前面四位主题演讲人,比如张世英先生,我可以称呼他为“老寿星”、“老神仙”或者“哲学长老”,我也可以称呼他为一位致力于中西哲学沟通的这样一位长者;杜维明先生,我可以称呼杜先生为一名儒者,也可以加一点描述,“开放和包容的儒者”;孙正聿老师是“马克思主义者”;俞敏洪先生则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富豪的精神世界。(笑)其实我认为每个人都有精神世界,在前几年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的一个活动中,我发言时曾经说过,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企业家承担...
发布时间: 2018 - 08 - 15
浏览次数:240
来源:微信公众号:乾元国学 哲学—科学理论的目标是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体解释。亚里士多德体系是哲学—科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典范。然而,这样的理论并不能掌握纯客观世界运行的机制,而这项任务恰恰是近代科学的目标。 由于目标的转变,那些本来处在边缘的现象,如今被移到了理论注意力的中心。通过仪器和实验,科学发现日新月异,近代成为一个事实爆炸的时代。哪个哲学家能把这事实的海洋收入眼中? 如今,在学问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那么多专门的知识和定理,仅此一点,就注定了没我们人人共有的理解而具有普遍性。而所谓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区别,则无非是自然概念的区别罢了。 以往的哲学—科学分而成为今天的哲学和科学。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哲学—科学理论包含着两项性质不同的任务,一是以概念考察为核心对经验进行反思,一是以经验反思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 要说这一区别在黑格尔时代还有点儿朦胧,今天它早已变得一清二楚。 近代科学继承了哲学—科学为世界提供统一理论的雄心,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提供整体理论的方式。 哲学继承了哲学—科学的经验反思本性,但它不再为解释世界提供统一理论。各分得一半遗产,那么,为什么&ld...
发布时间: 2018 - 08 - 15
浏览次数:261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