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12-30在2018年的欧洲胃肠病学会年会上,维也纳大学的Philipp Schwabl医生公布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人类的粪便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该研究在欧洲和亚洲国家中选择了8位志愿者,他们详细报告了自己为期一周的饮食状况。有两位志愿者每天都要嚼塑料包装的口香糖,也有很多人摄入了鱼类或其他海鲜,绝大部分人喝了瓶装饮用水。总而言之,没有人能够逃脱塑料的包围。2019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到了微塑料。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粪便样本都检测出微塑料呈阳性。每10克人类粪便中,平均有20个微塑料颗粒。总共检测出9种塑料,其中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量最高。这项研究表明,塑料会最终到达人体肠胃。这对于我们,可能不是个好消息。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此前,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上的一项试点研究中,来自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惊人的发现:连新生儿和婴儿都未能幸免。他们发现,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成年人相比,婴儿内脏中的微塑料浓度更高。2021年12月,同样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7
浏览次数:6
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6-2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柳冠中,说了这么一段话:“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无人商店、无人银行、无人酒店,人去哪了?科技里没有人还要科技干嘛?我们必须在想啊,科技什么都能做到,但是要不要这么做,不能全靠科技,机器人不等于智能化我们机器人都能做了,可是芯片不是自己的,每一个机器人性能不一样,他们芯片什么样,我们自己清楚吗?我们是买现成的,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祖先犯过的错误,我们发明了火药,我们做鞭炮,我们做烟火,人家变成炸药来打我们,我们拿东西来炫耀,我们要科技干什么?物质越丰富,人智商越退化,科技越发达,人的精神越空虚,营养越丰富,人的生理功能越衰弱,这是真理。”我觉得柳教授说得对,现在生活是越来越丰富了,但人们精神越来越空虚了,是没安全感的,发展科技原本应该普惠于民,但资本只发展几种利润大的科技类别,只想着怎么从老百姓手里赚钱,非但没有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还正在迅速甩开普通人和老人。科技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应该是用来服务人民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的,这些资本家只是把科技当成赚钱的工具,我们现在工作越来越内卷,越来越有一种不稳定的不安感,很无力很疲惫。将来可能被机器人给淘汰掉。当看到马路上快递无人配送,无人超市,无人酒店,这些都是服务有钱人的,就知道我们未来连工作机会都没有了,普通人该做什么?从柳教授话里,听出来了,资本专门想破脑袋用科技与人抢饭碗,这么多...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7
浏览次数:2
来源:《樟林旧事新事》 2022-06-211939年6月21日凌晨,日军出动飞机44架次,对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通商港口城市汕头进行了大规模轰炸。随后,日本海陆部队从海上大举进攻汕头。是日,汕头沦陷。在此之前的两年时间里(1937年9月至1939年6月),日军共空袭汕头地区397批次,出动飞机803架次,投弹789枚,炸死炸伤中国同胞1300多人。去年“6.21”前夕,汕头日报记者专程走访了抗战老兵,细心撰文并在《汕头日报》专版刊登这一宝贵历史资料。今天,让我们来重新阅读这一篇深度好文,重温那段壮怀激烈的历史!6月21日,是汕头沦陷纪念日。80年前的今天,是汕头历史上唯一遭外敌入侵而沦陷的“市耻日”,也是历史上遭敌空袭最严重的一日。 从2002年开始,每年的6月21日上午,汕头的上空都会响起防空警报,一声声长鸣回荡在碧空,仿佛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被欺辱的历史,更提醒着我们要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今年的汕头沦陷纪念日前夕,记者走访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日军人的后代、多年来致力于抗战史料搜集和研究工作的民革党员陈郴老先生,从他的口述和珍藏的史料中了解那段风雨如晦壮怀激烈的历史。 百载商埠引来日军觊觎 汕头自1860年开埠起,逐渐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至20世纪30年代中,汕头已成为广东第二大港,且商业之盛稳居全国第七位。也正因为如此,这座百载商埠很快成了日...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7
浏览次数:4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2-04-01说到曾国藩晚年与左宗棠关系决裂,晚清的官场中人尤其是湘淮系,多认为问题在左不在曾,从仁义道德、为人处世的角度讲,左宗棠似乎很难让人恭维。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正午,南京太平门外一声巨响,城墙崩塌,烟尘升起数丈,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将士蜂拥而入,天平天国都城陷落。两天之后的六月十八日午夜,急奔而来的信使敲开了曾国藩大营的营门。史书记载,已于二更四点睡下的曾国藩在三更三点被属下叫醒,披衣复起,颤抖着读完九弟的捷报后,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复成寐。曾国藩百感交集,内心如此波澜,是可以理解的。自咸丰二年起兵至今,十二年间,他痛失两个亲弟弟,三次自杀,数度濒临险境······若没有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坚忍,若没有结硬寨,打呆仗的勇毅,若没有正道沧桑的天意成全,他和他的九弟不可能走到今天,成就这不世之功。清廷收到捷报,“特沛殊恩,用酬劳勋”,册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同时册封曾国荃为一等伯。清廷此次封赏,虽说没能兑现攻灭太平天国者封王的承诺,但有清二百年来,汉人得此异数者,也是少之又少的。然而,就在曾国藩难得地享受一生中最荣耀喜庆的时刻,左宗棠却在背后突然阴狠地捅了他一刀。原来,曾国荃午夜送来的那张捷报,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攻陷天京后,曾国荃为邀功,没...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0
浏览次数:7
来源:《凤凰新闻网》 2021-12-02自古以来,江山美人是多少男儿毕生之追求。古代皇子为了继承大统不惜弑兄杀父,舍弃亲情,这才换得梦寐以求的权力;更有吴三桂之徒,为了美人甘为异族之鹰犬,甚至背负千古骂名。但在中国近代有这么一位人物,他对权力与美色似乎无欲无求,不仅拒绝了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出任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还拒娶宋美龄,将美人与江山全部推给了蒋介石,他就是号称“湖湘三公子”之一的谭延闿。早年经历谭延闿于1880年出生于湖南茶陵,其父谭钟麟乃是晚清进士,官至两广总督。科举入仕的他对于儿子自然期望极高,希望儿子也能够考取功名,延续书香门第的家风。他在谭延闿幼年时期便亲自教他握笔、识字,5岁时又将其送入了私塾,甚至亲自为儿子寻访良师。他要求儿子三天便要写一篇文章,五天便要写一首诗,甚至还规定了每天需要练习几篇毛笔字。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以及家风的熏陶之下,谭延闿也逐渐适应了此等生活方式,他舍弃了别的孩子玩耍的时间,全心全意地扑在了功课上。后天的努力再加上他天资聪颖,很快便学有小成,不仅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出口成章。1893年,谭延闿前往长沙参加童子试考中秀才。此时的谭父却因为年事已高辞官回乡,他也暂时放弃了考学,陪同谭父安享晚年。直到1904年,他才再次参加了科举考并中贡士,随后奉命返回家乡湖南办学。伴随着眼界的日益开阔,谭延闿的思想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看到了祖国的沉沦,...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0
浏览次数:11
来源:《今日头条网》 2022-06-17“方今国家举行新政,首先铁路为大宗”,这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提议。以此为背景,潮汕铁路应运而生,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民营铁路,更是由著名的工程师詹天佑所设计。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出资修建这条铁路的人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曾被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先后授予荣誉官衔,并授予三等嘉禾勋章的张煜南,而他的弟弟张鸿南更是成为了印尼的首富。张煜南(左)张鸿南(右)而异国他乡的张氏兄弟不但事业有成,更是娶了欧洲的美女做妻子,在当时可谓风头无量。但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却表明,能有这份成就是有原因的。01、孤身闯南洋“下南洋”兴起于明清时期。“南洋”在当时泛指东南亚较深的地区,下南洋没有一个明确的起始点,大致在宋元甚至更早之前就有中国人下南洋的迹象。比如元代就有南昌人汪大渊从泉州出发抵达并宣布龙头城(新加坡)有中国人居住的历史传说,在郑和下西洋时,也与当地的居民有很多往来。伴随着欧洲列强对南洋一带的诸多国家进行了殖民统治,为了加快发展速度,殖民者迫切希望有技术的华工来到南洋,于是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奖励粮食,提供土地等。而反观国内战乱四起,百姓们居无定所,当时在福建、广东一带的人,由于生活极度困难,为了谋生,只能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远渡南洋。那个时候,每一个下南洋的人都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或者在家乡找不到更好出路的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下南洋...
发布时间:
2022
-
06
-
20
浏览次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