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年08月17日 11版作者:张耀宗(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讲师)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林志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熊十力与他论学颇多,在《十力语要》等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冯友兰对他的佛学修养颇为敬佩,曾请他审读《中国哲学史》中的佛学部分。梁漱溟在晚年曾专门撰文回忆这位挚友:“其人品之可钦敬,其学识之可佩服,为我一生所仅见。”尽管如此,林志钧的思想面目却颇为模糊。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林志钧生平吝于著述,下笔颇为谨慎。但是从现有的文献中,依然可以勾勒出林志钧的思想侧面。 林志钧(1879—1960),字宰平,福建闽侯人。1907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主要活动在司法、外交领域,1927年辞职专注于学术研究,在清华国学院、北大哲学系等地讲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林志钧流离失所,在北京、上海及武汉之间往返,1938年秋天迁居天津。1948年夏移居上海,1949年返回北京居住直至逝世。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冯友兰和梁漱溟等人虽然都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但是他们最初的哲学思想演练却是在以“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为中心的思想脉络里展开的。1923年因为张君劢的一次演讲而引发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实际上不过是1910年以来一连串思想事件发展的一个结果。在这场论战之前,围绕梁漱溟《究元决疑录》的讨论、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和梁漱溟《东西文化...
发布时间:
2024
-
06
-
12
浏览次数:7
来源:百度百科《倭伊铿精神生活哲学大概》是张君励所著作品,出自于《张君励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品原文:巴黎诸同学相约为双周讲谈,以予方自耶纳归,强予为倭氏哲学之讲演,此稿即十月二十一日第一次之讲谭也,同学诸君子以倭氏哲学足以振作人心,属予记而布之此篇其总纲耳,若其分论侯诸异日。十年十一月自巴黎寄作者简介张君励 (Carsun Chang,1887-1969) ,本名张嘉森,字君励,又字士林,号立斋,祖籍江苏宝山 (今属上海) ,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多重面向的重要人物:他毕生追求民主,更因在《中华民国宪法》的起草和创制中的关键作用而被尊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他在五四后期肇端科玄论战,首倡“新宋学之复活”,晚年致力于儒家思想复兴的撰著和宣扬,被公认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是20世纪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理论代表人物,1930年代“国家社会党”1940年代“民主社会党”的党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民盟”)的首要发起人,国共之间所谓“中间力量” (“第三种力量”、“第三势力”) 的领袖人物。编者简介:翁贺凯,1975年生,福建福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兼任《政治思想史》 (季刊)编委,主要著译有《现...
发布时间:
2024
-
06
-
12
浏览次数:7
来源:搜狐网2022年3月6日张幼仪与徐志摩“把孩子打掉。”听到丈夫的话,张幼仪仿佛晴天霹雳一般,她想过所有丈夫可能的回答,却绝没料到他竟是如此的反应。慌张间,她弱弱地挤出一句:“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冷冰冰地说完就不耐烦地别过脸去。这是张幼仪第一次对丈夫的人品产生了怀疑,但她还是愿意体谅他。有人说,徐志摩的爱,在林徽因是美丽伤怀的记忆;在陆小曼是风花雪月的人生;只有在张幼仪,是永不可说的黄连,苦在心里。林徽因结婚7年后,她在柏林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他也追到了柏林,要与她办理离婚手续。提起这桩中国历史上首个西式文明离婚案,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注到了林徽因的身上。诚然,林徽因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使她被动地卷入了诗人的婚姻,但这绝不是构成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借口。早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就对张幼仪说过:“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他那反抗包办婚姻的叛逆思想早就造了他的反。而张幼仪当时的第一反应,则是根本不以为意,她既不为此担心,也不对丈夫懊恼。张幼仪在她的观念里,离婚这件事只有在女人犯了失贞、善妒、不顺公婆等“七出之罪”时才会发生,然而,这些事情她永远都不会做。她是个传统的大家闺秀,她相信,离婚的女人只有三个结局:卖娼、出家和自尽,这样一个德贤的旧式女子,是绝不会与丈夫离婚的。那么,一直秉承“相夫教子...
发布时间:
2024
-
06
-
11
浏览次数:11
转载于《世界华人周刊》文/楚寒 2014年1月18日,是20世纪中国哲学学者、政治活动家张君劢诞辰127周年的日子。长期以来在华人世界,无论是大陆、台湾、还是港澳,抑或是海外,“张君劢”这个名字都几乎已被淡忘了。所幸近几年来,随着大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宪政”,各界人士围绕“宪政”问题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这位历史人物重又浮现于公共舆论空间。有关张君劢的生平事迹、言行思想也在诸多的学术研讨会上被提起,原因乃是,张君劢的平生事业几乎都围绕着宪政、立宪开展,“宪政”可以说是张君劢一生治学从政的关键词。 这是一位在近代百年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一生纵横政学两界,参与了他身处时代诸多重要的政治事务和学术活动,在政治领域和学术世界均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既在政治舞台上不断地影响着时代,又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由此造就了他这一生的双重身份: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对此,张君劢曾这样坦露心迹:“自身兴趣,徘徊于学问与政治之间,政治不需要我时,学问的兴趣足够消磨岁月。” 这位民国时代学者从政的典范,这位储安平心目中“学问、操守、私德,在今日之中国属于第一流&am...
发布时间:
2014
-
08
-
08
浏览次数:2
来源:《明报月刊》2018年5月文/余英时我在香港的五年(一九五○─一九五五)一直生活在流亡知识人的小世界中,和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工商社会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但现在回顾起来,这个小世界的独特性质是值得揭示出来的。这其实是中国自由派知识人汇聚而成的社群,生活并活跃在一个最自由的社会中。英国人对香港这块殖民地采用的是相当彻底的法治,只要不犯法,人人都享有言论、结社、出版等的自由。所以流亡知识人异口同声地说:「香港没有民主,但有自由」,事实真相确是如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香港为中国自由派知识人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追寻自己的精神价值。更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流亡在港的自由派知识人数以万计,虽然背景互异,但在坚持中国必须走向民主、自由的道路,则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群体,并拥有难以估量的思想潜力。因此我感到有必要对这一群体的主要精神动态,略加介绍。第三势力在香港的动态当时这一群体曾普遍被称作「中国第三势力」,无论在中国人或美国人之间都是如此。但「中国第三势力」和同时在国际上流行的所谓「第三势力」不可混为一谈。后者是印度尼赫鲁提倡的,要求独立于美国、苏联之外的国家组成一个「国际第三势力」,不受美、苏二强的控制。「中国第三势力」则企图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专政」的政权之外,建立起一个以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为终极目标的精神力量。但香港的「第三势力」并未...
发布时间:
2014
-
04
-
07
浏览次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