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2015年4月3日-7日
文/占飞
利兹鱼是一种已经灭绝巨大的厚茎鱼目鱼类,生活在侏罗纪中期,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巨大的硬骨鱼类。(图片来源:Dmitry Bogdanov)
最近有两则鱼化石的新闻:一则为港大地球科学系学生谢子旗发现大学博物馆珍藏为侏罗纪时代的鱼化石,乃1.47亿年前(恐龙时代)脊椎动物化石;另一则为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列斯顿(Jeff Liston)等人发表研究报告,从利兹鱼(Leedsichthys)化石的年轮环发现,那是1.6亿年前的生物,体型可达16.5公尺。
到底发现鱼化石对现代人有何意义?
也许有人会问:鱼化石跟现代人的生活究竟有何关系?
鱼化石所记录的,无疑是远古生物史,从表面看来,大概跟现代人的忙碌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媒体都不大重视,世人也不太关心;然而,谢子旗及其导师港大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博士所发现的鱼化石,至少证明了在1.47亿年前,本港境内曾存在副狼鳍鱼(Paralycoptera),此乃本港第一次经鉴定的恐龙时代脊椎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认识地球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香港大学宣布香港首次鉴别出一件约1.47亿年前侏罗纪的副狼鳍鱼化石,图为发现化石的港大学生谢子旗(右)及其导师港大地球科学系助理教授(研究)文嘉棋博士。
生态学意义
至于列斯顿等人所发表的研究报告,名称很长,题为《侏罗纪利兹鱼的生长、年龄和体型尺寸》(Growth, age and size of the Jurassic pachycormid 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当中说明了此种大型鱼类的重要意义,并可证实在侏罗纪时代,海洋浮游生物数量远比想象中要巨大得多,从中可窥见有关变迁,更可窥见海洋生态,以及浮游生物的繁殖力是何等旺盛。
鱼化石乃鱼的尸体,经历了亿年变动而形成沉积岩,谢子旗及文嘉棋所发现的副狼鳍鱼化石出土于香港荔枝庄,过去在浙江省永康出土的同类发现,只是早白垩纪时期的鱼化石,距今约1.1亿年前;是次发现的意义,在于改变了地理学者对副狼鳍鱼的相关理解,从而扩展了鱼化石的地理研究范围,将可追溯的年代,推前了最少3000万年。
至于利兹鱼,则是侏罗纪年代海洋中的“吸尘器”,因此种巨鱼会张大嘴巴,吸食及过滤浮游生物;地球上第一个利兹鱼骨骼化石样本出土于1886年,由阿尔法特•利兹(Alfred Nicholson Leeds)所发现,故此鱼以利兹命名,它以浮游生物为食物,出生后20年,体型可增长至9米,38年达到16.5米,生长速度超过了现代鲸鲨,由此可见,远古浮游生物的繁殖力和生命力极强,否则不足以喂饱利兹鱼此一庞然巨物。
人类不断向外太空探索,而谷歌地图为人提供了极大的利便,因此人们对地球及其科学似乎再不太重视了,这也许是地理学的困境;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地理学家威廉晓士(William Hughes)就曾指出,如果仅仅着眼于地方名称,那并不是真正的地理学。
地理学演变
他认为地理学有更远大的目标:“地理学寻求把现象归类、比较、归纳、由结果追溯至原因,从而追溯出自然的定律及表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在威廉晓士的心目中,地理学乃“对世界的描写”:那是一门综合科学,“不仅仅是地方名称,而是包含了论点与推理,原因及结果”。
地理学经过百多年来的发展和演变,美籍华裔学者段义孚致力于人文主义地理学(humanistic geography),而环境地理学(environmental geography),又衍生了环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政治生态学(political ecology),更有瑞典学者契伦(Rudolf Kjellén)所倡导的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乃至法国文化理论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地理哲学”(geophilosophy),由是地理学涉及日趋广泛的研究,每一个细节,其实都与现代生活相关。
是的,鱼化石当然不仅仅是一块沉积岩,当中还沉积了大量世人凭肉眼所看不到的地球奥秘,内里包含了远古的地球海洋生态,乃至地壳活动引发的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要经历亿万年,才风化裸露出鱼的形状,所以那是远古地球的数据库,此所以有关鱼化石的发现及报告意义非常重大,绝对不可以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