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月3日
文/童清峰
老保钓林孝信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曾是台湾留美学生保钓的“苦行僧”,遭当局吊销护照,无法完成博士。他一生保钓,近年投入“钓鱼台教育计划”,推动草根教育及小区大学,建议两岸合作保钓。
童清峰台湾保钓运动重要领袖、小区大学与人文通识教育关键推手、世新大学客座教授林孝信十二月二十日肝癌过世,享年七十一岁,这位老保钓一生都在为保钓奔走,直到蜡烛烧尽。
一九七零年代的保卫钓鱼台运动源发于美国留学生与华人社群,而后欧洲与台港学生亦群起效之,风起云涌,规模之大,层面之广,有第二次五四运动之喻,保钓能成功号召广大台湾留美学生参与,具有苦行僧精神的林孝信居功厥伟。
林孝信大学同班同学、一起办《科学月刊》、一起保钓的亲密战友、前东吴大学校长刘源俊形容林孝信一生以“墨子的精神在做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他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关心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提升、努力将不同意见者整合,共同做有意义的事”。
林孝信全心投入知识普及的相关工作,包括办《科学月刊》为科学普及、推动通识教育为大学知识普及、办小区大学为社会知识普及等,他孜孜不倦,亲力亲为,重视执行力。一位熟识他的文化人指出,林不修边幅,视钱财与名气如浮云,有大中华情怀,也有草根的平等主义精神。
一头华发、身形瞿瘦,林孝信总是笑脸迎人,浑身上下都是理想主义情怀,一贯的基本态度是积极任事,他不是要强出头,而是觉得事情总要有人做,可常常大家都很畏缩,“他说那舍我其谁,就出来担当”。刘源俊说,他的作用是“起个头”,一旦有人接棒下去,他再去“起别的头”,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忙碌,“从大一开始到他生命最后,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想东想西,为社会服务,邀集不同的人沟通观念、做有益的事”,终积劳成疾。
刘源俊观察,林孝信年轻时的偶像是孙中山先生,包括他办《科学月刊》的拼劲,就像孙中山革命一样。刘源俊回忆,当年办“科月”时,常常在深夜十一点半、十二点,接到他的电话,电话一打就是一个、一个半钟头,谈月刊要怎么办。想要跟他辩论也很难。
结识林孝信近五十年的世新教授王晓波表示﹕“孝信是我们很佩服的一代圣人,人格、品格一致,且克勤克俭,为公为国,所以我们对他是很尊敬的。”他说:林孝信对保钓有不可抹灭的贡献,治丧委员会希望马英九政府能明令褒扬。
远赴广州动手术
认识林孝信的人都知道“老林”全身充满活力,随时可见其生龙活虎的身影,每天早上固定跑步一小时,从不间断,二零一五年四月突然食欲不佳,以为只是感冒,他不以为意,后来硬被太太陈美霞逼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肝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经朋友推荐,远赴广州动手术,术后恢复得不错,只是瘦了一点,本来就闲不住的他又开始钉工作,到了十月肿瘤再度复发,身体急转直下。
十月十八日林孝信发给朋友的“病中偶感”提到他邂逅死神的感觉。他说,印象中,“死亡”这两个字触动他,最早可能是小时候阅读庄子生平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他的好友惠施来慰问他,发现庄子并无戚容,反而在那里敲打乐器唱歌。惠施谴责说,你们生前感情好,她也为你生养子女;如今她尸骨未寒,你却在唱歌作乐。庄子说,‘她刚去世,我也悲伤一阵;但是随后想到,她的肉体本来来自于大自然,如今只不过回归她原来的地方,……。’”
林孝信老家宜兰,从小就很会念书,当年以第一志愿考上台湾大学物理系。林孝信说,选择物理系,其实是有点受到杨振宁、李政道得诺贝尔奖的影响。林孝信的胞弟、前《中国时报》社长林圣芬也称许哥哥求学过程一直很优秀,非常敬佩。
当时台湾流行着一句顺口溜﹕“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教育政策也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台大毕业后,林孝信申请到芝加哥大学读物理博士,成为台湾光复后第一代留美学生。那时候留学界分成左派、右派、台独派,吵得不可开交,台湾何去何从是个大问题。刘源俊说,林孝信想借着《科学月刊》凝聚各方,要大家不要再吵,好好做事。
钓鱼台事件爆发后,台湾留美学生奔走相告,最早是国民党党国大老胡秋原的儿子胡卜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七人会中,提议发起保钓运动。林孝信非发起人,后来胡卜凯打电话给林孝信,问他可不可以用“科月”的联络网来讨论保钓,林孝信考虑周到,打了二十通电话征询二十位各地连络员的意见,除了一个保留外,其余全都同意,所以科月连络网一下就转换成保钓连络网,由于美国东西部连络不易,在中部芝加哥的他,人缘佳、人脉广,顺势成了最重要的保钓领袖。
保钓运动如火如荼,国民党当局不希望事情闹大,外交部在芝加哥的领事馆派人约谈林孝信,希望他能冷却钓运,被他一口回绝,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九七三年他去换护照,当场被吊销,顿成黑户,博士学位被迫放弃,也不能打工,只好到处靠同学好友接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一九八零年,美国民政局才找到他,四年后拿到绿卡,才结束流浪生涯。
林孝信“流亡”美国之际,也被国民党当局列为“黑名单”,一九八七年台湾解严后的第二年,才准他返回阔别二十一年的故乡。由于没有博士学位,林孝信根本无法在大学谋取正职,只能兼课,为了生活,他同时在几所大学兼课,经常南来北往,每每以跑百米的速度赶车,对身体耗损极大。
当时台湾尚是资源匮乏年代,很多有心向上的学生被排拒在大学门外,于是在保钓之余,林孝信也花心力投入推动具有“终身学习”精神的小区大学工作。设立社大的构想,源自于一九九四年台大数学系教授黄武雄的倡议,希望将知识自学术殿堂解放出来,让一般民众也有机会学习,培养具有思考与批判能力的公民,建立公民社会。
林孝信近年把大部分心力投入“钓鱼台教育计划”,他认为保钓是长期工作,需从最根本的教育开始扎根,让民众不仅理解钓鱼台问题,也认识解决此问题的相关历史及国际关系,而这却是台湾最缺乏的部分。
林孝信在世新长期的工作伙伴刘沅表示,回想老林的一生,其实一直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总是用理想感动人、以知识启发人,引导理性与批判的思考。他喜欢组织学习会、读书会。例如在党外时期,他在海外举办夏令营,邀请台湾民主运动人士参与研讨进步思想。回到台湾后的二十多年期间,他还是持续组织各种读书会的工作。读书会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但也有大学校长和其他成年人。他确实启蒙了无数的人,给社会留下许许多多正面力量和火种。
在林孝信病危之际,黄武雄曾写信给陈美霞为林孝信打气,信中提到:“请告诉他,这世间有他真好。很多人都因他,人生变得不一样……他在我的心中,一直就是一个人间道的修行者。我一生只尊敬这种修行者。人的努力扩散出去,留在别人心中的记忆,是永远的,也是世间唯一珍贵的。”
林孝信的同学、台湾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李雅明写了一副挽联,以示悼念:同窗同志同事,情逾五十寒暑,齐心协力。保钓科普通识,启迪当世后生,功在家国。
台湾保钓气势日衰,远不如香港和大陆积极。针对两岸合作保钓构想,林孝信曾经接受亚洲周刊访问表示﹕“马总统可以做得更坚强一点,他一再宣示两岸不会合作保钓,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宣示,因为就算你有一点骨气,也不应该讲出来,这是你手中的一张王牌,为什么要先把王牌掀出来?”
保钓运动恐后继无人
过去因为有林孝信积极鼓吹,让台湾保钓残余火种不致熄灭,他逝世后,保钓恐将陷入难以为继窘境。刘沅说,老林这一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传奇,多年以后一定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记得他对台湾的贡献。
林孝信小档案:
1944年出生于宜兰县,毕业于台大物理学系、芝加哥大学博士班肄业;1970年创办台湾《科学月刊》;1973年,在美国参与保钓运动,护照被没收;九十年代回台,把大部分心里投入“钓鱼台教育计划”,推动社区大学及终身学习,追寻两岸和平;2015年 12月20日,因肝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