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7年1月1日
文/袁玮婧
香港曾是全球第一货柜港,但中国内地开放沿海运输权,香港渐被内地城市赶超;香港应把握机遇,陆港共建复合型国际航运创新中心。
香港拥有完备的海运港口设施和全面的海运服务业群,被誉为国际航运中心城市,航运业发展对香港整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近年香港货柜运输业吞吐量下降,面临严峻考验。由灼见名家主办的“十三五规划中香港航运业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港举办,是由香港海运港口局举办的首次“香港海运周”中的活动之一,邀请到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把握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的机遇,让香港航运业再创高峰。
“十三五规划”的“港澳专章”中鼓励香港发挥独特优势,明确表明会深化中国内地和香港合作发展,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更着重提出香港要继续提升在这些支柱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继续保持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国家支持香港航运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未来,香港可通过发展船舶注册、管理、买卖、保险、仲裁等高增值业务,实现传统码头业务向高增值航运服务业的转型和升级,配合内地港口业务的发展。演讲嘉宾纷纷结合“十三五规划”,为香港航运业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港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在开幕致辞中发表演讲表示,香港一方面要保持传统海运行业带来的机会,同时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中新动态所带来的机会。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商贸枢纽和全球金融中心,这三个枢纽中心地位可互相紧扣,使香港发挥更多作用。香港现有超过八百间与海运相关的公司,提供船舶管理、融资、保险、法律及仲裁等服务。根据二零一四年的数据,海运及港口行业的经济总值贡献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达三百亿港元(约三十八亿五千万美元),为就业市场提供近十万个职位,对香港发展十分重要。
张炳良表示,随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内地经济高速增长推动下,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业务需求迅速扩大。香港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完整配套的航运产业链、高效专业的管理与服务、以及独有的自由港地位,始终扮演着该地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角色。但随着周边地区的崛起,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零一至零四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零五年后,香港集装箱吞吐量仍然保持稳定并有小幅增长,但与世界其他主要港口相比,相对地位下降迅速。零五和零六年香港被新加坡赶超,零七年又被上海赶超,下滑至世界第三位。
恒生管理学院决策科学院院长梁志坚教授对国家沿海运输权与香港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指出,邻近地区如深圳等城市放宽沿海运输权,对香港航运业会有影响,建议加强与珠三角经济区合作,专注电子商务物流的市场。香港货柜码头商会主席钟惠贤也表示,过去十年,香港的货柜吞吐量依赖转口货带动,内地一旦全面放宽沿海运输权限制,将严重打击业界发展。她续说,近年香港航运业面对不少挑战,包括欠缺后勤土地,以及前线从业员老年化等问题。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所副主任郑天翔教授更悲观地预期,开放沿海运输权后,香港很有可能将不敌其他内地城市,连十大港口的地位也会不保。但“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创造了大量机遇,“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郑指出,香港应当把握这一时机,配合“走出去”的战略思维,与内地从竞争走向合作,共建复合型国际航运创新中心。他提出,香港可以透过港口码头的生态化、现代化,以及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战略”发展航运业。
香港船舶注册具竞争力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刘健仪说,香港曾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超过九成华南地区的货物经香港进出;但二零零五至一五年,香港占华南货物进出口的份额逐年减少,以一五年为例,香港货柜运输量排名全球第五,估计一六年会被韩国釜山港爬头。但她也指出﹕“香港船舶注册具吸引力,主要因为香港的船旗国质量检验制度,确保注册船队的高素质水平,加上推行简单低税政策,与四十二个国家或地区签署避免双重课税协议,自二零零七年更取消遗产税,减轻船东税务负担。”但业界挑战重重,包括使用港口成本高及邻近港口服务素质提升。
香港科技大学工业工程及物流管理学系教授李忠义则认为,背靠珠三角地区的庞大生产力,香港应加强海运物流的转型与振兴,落实混合发展模式,利用现有于物流管理的优势,以开拓新的商用服务,专注发展成为金融和信息流动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