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亚洲周刊》2019年1月13日
文/江迅、骆丹
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董事长平路运用策进会的平台推动台港文化交流,她认为文化是加法,要把文化人的热忱加乘再传递出去,不应只有冰冷的政策,她也鼓励民间在不同角度各自交流。
平路
平路依旧留着一头妩媚长发,高挑削瘦。这天她穿戴红裙长靴,令人完全看不透她的年龄。这位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董事长专程赴港,主讲「心与城市的对话」论坛。自蔡英文执政后,两岸交流趋冷,港台关系也不会热到哪里。香港和台湾的经贸及文化交流,有个双方政府主导的非官方间互动的重要平台:香港的「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与台湾的「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平路以策进会董事长身份到港,引起各方关注。12月21日,在香港的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于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办一场沙龙座谈,除平路主讲外,与谈人是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长叶月瑜、香港中文大学熊秉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吴世家博士。
笔名「平路」的作家路平,2016年7月出任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董事长,负责推动台港文化和经济交流工作。她早在2003年起,赴港担任光华新闻文化中心主任共7年。在港工作期间,她创办了「台湾月」,引进台湾文艺界人士赴港演出或主讲,让港人了解台湾的文化精髓。目前,「台湾月」已成为台港互动的重要活动之一。平路掌管策进会,由于她熟悉香港事务,尤其在文化层面上有着丰厚的人脉和交流经验,外界都关注在其领导下的策进会与协进会之间的互动。台湾策进会的对口机构是香港协进会,主席李大壮之前是协进会辖下港台商合会主席,他经贸经验丰富,年轻时学的是艺术,旁人眼里「平」「李」之间有不少「共同语言」。
在这场论坛上,平路说,「在香港离任回台湾最后那一年,写了一本散文集《香港已成往事》,回到台湾才发现,香港对我来说从来不是往事,每天都会想到。待在香港7年,是我全心全力工作、付出而得到成果的岁月,是特别有感情的。在香港创办『台湾月』,艰苦重重,如今在香港、澳门开枝散叶,希望未来世界各地都会有『台湾月』」,「从十几年前我到香港的第一天起,香港就在我心里」,「无论年岁几何,人生总是短暂。在短短一生中,有一个让我每天记挂的地方,就是香港」。
她说,「香港和台湾在这样一个心境归于平实朴素之下,在文化价值上反而有很多彼此了解的契机」,「了解彼此不容易,过去的身世,如今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惶恐,彼此都有一些所谓的『相濡以沫』」,「我未来会在台湾终其一生,那里有我最深刻的感情。香港是我在台湾之外的故乡,也寄托了很多感情。如果一个人的心可以分配的话,至少我有一半的心思都留在香港」。她说,在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上面,台湾的优势经历风风雨雨始终不变,这也是对台湾无限的期许。她从3方面作剖析:台湾相对于整个世界是相对纯洁的地方,人跟人之间没有计较,是真正的相亲;台湾是复合多元的;台湾非常具有海洋的创意和丰富性。
平路语速缓慢,语气平稳,有一种让人平静下来的安稳与说服力。作为作家,她的创作领域多元,写政治,写人性,写科幻,写历史秘辛。2017年新书《袒露的心》,披露12年前,50多岁的她才获知自己是家佣和父亲所生,平路展开长达3年的寻母之旅。12月20日,她接受记者独家专访,以下是访谈部分摘要:
你2016年起担任策进会董事长,曾听你说你对自己出任这一职务自感「诧异」,2年运作下来,感觉如何?这两年运作中,有什么成果?
当初确实很诧异。以前从我知道有这个组织之后,董事长都是商界或政界人士,他们那时候来找我,我觉得极为特别,他们竟找上一个文化人。我跟商界没有什么关联,跟政治也扯不上边,但我觉得找一个文化人来领头做这件事情,这本身是有象征意义的,那就是香港跟台湾,包括整个两岸,甚至所有的华人,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文化相连。特别像策进会跟协进会这样的非官方机构,我们全是志工,大家出于热忱,愿意试试看,负担起促进交流的角色。我自己心里最尊重的是文化,认为最有渲染力量的也是文化,策进会由文化人带头做,这与我个人一直以来的信念相符合。这是为什么我当时会答应的原因。两年来,经合会,包括文合会在内,做了不少事,很丰富。
策进会下面有文化和经济两大领域,光华新闻文化中心、观光局也在推进文化活动,策进会具体落实安排两地文化人士、青年学子或商界翘楚互动观光考察,当然不错,但我理解策进会应该是站在高处掌控政策规划,这两年这种大政方面有些什么操作?
我的信念就是文化,是加法。双方文合会成员都是关系着两地文化领域的最枢纽最在行也最专精的人士,他们有一个又一个身份,譬如舞蹈、音乐、美术、电影,他们见面讨论,就自然而然勾连起来,顺便也把文化人的热忱加乘后传递出去。至于你说的交流的大政规划,坦白说,文化各个领域需要的是深度切磋然后互通有无,不一定是冷冷的政策。往往一个很刻板的政策成形之前,各种计较酙酌,文化人奔放又无拘束的热情已经冷却一半。我认为策进会的功能是尽量铺设平台,先做朋友,彼此认知,然后才有接下来的实际合作。我们寻找的文合会成员多是民间的舞团负责人、乐团负责人,或者是了解文化各聚落生态的人,这样的人讲解、推播本身所熟悉领域的时候自然会眉飞色舞、热情满溢。我们希望「台湾式的热情」能够打破界线,软化、融化任何戒心、猜忌心或僵硬的藩篱。
上海和台北双城论坛新签了三大项目备忘录,其中一块是影视行业交流,从政策扶持、人才交流、投资机制、合拍合制,到营销合作,有一系列的政策把握,港台这两年有什么经贸和文化方面的政策推进吗?
很坦率地讲,困难是存在的。文化方面,我们没有签什么协议,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签协议合约的执行力。你提到台北市,台北市是有公权力,签了就立刻可以做,他们是有执行单位的,比如有文化局,他们还有经费。我们是一个志工组织,能做的其实也只能是增加彼此的善意。何况整个台湾有文化部,他们也会做,然后每个城市也在做,每座城市跟香港之间也会做一些。包括铺设平台的部分,我们做之外,也希望民间单位在不同的角度各自进行,这是加法,多多益善。每个城市都跟香港联盟互动,这是好事,我的理念是交流越多越好,越密切越好。缘于各种过去因素,台湾与香港,甚至两岸之间,至今最欠缺的还是理解,尤其是深刻、充满同理心的了解。
目前台湾和香港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主要的障碍在哪?
有障碍吗?没有啊。每到周末,这么多人去台湾,从当年「台湾月」开始,每个表演都有好多人去看。真的已经是卷起来的浪涌。对台湾也是,现在好多人喜欢来香港看表演,来香港看展览,或是体会一下这里楼梯街或是离岛的风情,就像香港人很爱去台湾。这有障碍吗?
你还在写新书吗?
是的。接下来是一部长篇小说,会带给我很长的快乐的时光。这本新书贴近社会,延续《黑水》的调子。希望2019年会出版,我写东西很喜欢改,不确定自己会满意,不满意就继续改到满意,一定要好看,世界上并不少一本不好看的书。写作对我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带着一本正在写的书过日子,愁烦我的日常事情便没那么多。写作是我给自己的礼物,有另外一个世界可以想象、寄托、设计、主宰,是很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