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2015年3月21-22日
文/占飞
慈善机构募捐时,多用可怜兮兮的小孩照片,皆因一般人的恻隐之心,总是较容易被个人的苦难挑动。
邱德根逝世,少不免令人想到今天穷途末路的亚视。亚视标榜是“良心电视”,一开始便错了。这不关乎亚视是否真的有良心,抑或口说一套,做另一套,而是正如“坏新闻才是好新闻”一样,“良心电视”并不是好电视。
电视——尤其是商业电视——毕竟是大众娱乐,而最好的娱乐就是八卦。无论你是否将大众喜“丑”爱“恶”归咎于人性的阴暗,不能否认的是,观众最爱看的,不是好事善事,而是坏事、瘀事、丑事……好人好事从来都不是好戏剧,表扬好人好事的节目,从来都收视不高。反之,揭名人隐私、暴露有权有势者的丑恶,才吸引人看。
利己主义
人自私自利,不教即会。人要行善,却要自少叮嘱教训,古今中外皆然。利己主义是不说自明的“道理”,毋须大哲解释为什么人要利己。反之,利他主义却要反复申辩,讲一番大道理,仍然未必令人信服。
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求的阿波罗神谕,只叫世人“认识自己”,而不是“利他行善”。直至基督教才出现“拯救世人”、“利他胜过利己”的思想,但背后仍然带有利他是为了利己,基督徒博爱行善是为了死后得救的意味。
中国传统以儒家是主流。儒家虽然反对自私,但并不支持墨家弟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儒家主张亲疏有别,认为人应先利自己的家人,由至亲的父母兄弟姐妹起,推广至姨妈姑姐,然后同乡同姓,最后才到同宗同族。今天看来,这是较实际而符合人性的。
在《英雄是怎样炼成的》(What Makes a Hero?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Selflessness,2013)书中,作者Elizabeth Svoboda引述一个实验,研究员给两组测试者看非洲达佛(Darfur)饥童的照片,一组看一个饥童,另一组看八个饥童,结果,看一个饥童那一组比另一组较多人愿意捐款,且捐更多钱。
是以慈善机构募捐,一张哭泣的小孩的照片,效果好过一张颓垣败瓦、遍地哀鸿的照片。皆因一般人的恻隐之心,总是较容易被个人的苦难挑动,尤其是哭泣的小孩。最好的明证是:最近反水货客行动者备受严词谴责,原因之一就是弄哭了小孩。
利他行为
西方有个人主义,基督教有利他主义,却没有儒家那样亲疏有别的利家利族主义。资本主义兴起,阿当史密夫用经济学的理论“证明”利己不是坏事,反而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调节,利己竟成最利他的行为,个人主义更是共和、民主的基石。
利他和博爱,往昔是教徒责无旁贷的训令。正如耶稣的教训:“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玛25:40),如今却降格为个人的抉择——行不行善,纯粹由己!难怪到十九世纪中叶,社会学之父孔德(Auguste Comte)才造出利他主义(altruism)这个字!亦难怪许多大资本家和富商,一方面无情地剥削员工,另一方面又慷慨地捐出亿万计的家财行善,而一点也不觉得矛盾或良心不安。
到达尔文提出演化论,利他主义更成为一个头痛的问题,需要解释的现象:为何“蝼蚁尚且偷生”,但有些生物(例如蜜蜂、人类)竟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达尔文提出“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理论,指生物牺牲自己,皆因有利他的“亲属”和“群体”的生存。
达尔文认为蜜蜂愿意牺牲自己,是“亲属选择”,皆因有利他的“亲属”和“群体”的生存。
李察杜坚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亦指个体利他,是为了增加其他分享他的基因的个体的繁衍机会。和自己没有基因关联的话,便不会利他矣!
这样说来,利他最终都是利己,而且和儒家一样,利他主义也亲疏有别,利的只是自己的亲属、家族以及有基因关联的社群、民族!难怪有中国人捐钱给美国机构或非洲的贫民,会遭受指责,问为什么不捐助国内的穷人!无他,违反亲疏有别的利他原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