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
文/施纯志
台湾名作家张大春曾在脸书上讲过一件小事:有一天,老作家黄春明乘火车时,碰撞到一个中学生的书包。老人向学生道了歉,却遭到残忍的回话:“没关系,反正你也快要死了。”张大春认为,当今的教育制度,层层级级的考试使学生变得自私势利,变得野蛮。他感慨说:“文明总是在不经意的瞬间倒退。”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一句简单的话语,足以呈现一个人的心灵状态。类似那位台湾中学生的残忍言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论是街道、马路、校园、家庭、商界、官场,还是在互联网上,可说是屡见不鲜。当然,这类言行还算是芝麻小事,更加野蛮残暴的行径,诸如诈骗掠夺、杀人放火、酷刑虐待、政治迫害、恐怖袭击,以至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天天在人间上演。
形势大好,人心大坏
当今社会最吊诡的现象莫过于: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愈来愈发达,人类心灵却出现新的野蛮化趋势。在香港,政治争拗走向暴力化;在台湾,网络霸凌日趋残忍;在中国大陆,一边是经济繁荣和财富急增,一边是唯利是图和道德沦丧,甚至出现了崇拜狼、鼓吹“狼性”的奇观。借用李敖的名言来形容,就是“形势大好,人心大坏”。
在被视为“现代文明世界领袖”的美国,这种野蛮化势头也十分突出。今年2月3日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封面是一幅美国总统特朗普斩首自由女神的漫画;那血淋淋的画面,叫人不寒而栗。这幅漫画透露了许多欧洲人的观感:特朗普正在把美国引向野蛮化之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说,他从特朗普身上看到了“野蛮的民族主义”。
从更大范围来看,“9·11”事件以来,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日益激化。伊斯兰极端组织发动的恐怖袭击持续在全球蔓延,而美英在反恐战争中也时常滥杀无辜。这场以暴易暴的新形态战争,将人类的野蛮天性发挥到了极致。种种现象表明,今天人类心灵的野蛮化,并不限于某个民族、某个国度或某个区域,而是呈现出全球化趋势。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人心:善恶天性》 一书中曾担忧人类可能走向新的野蛮主义,可谓不幸言中。
若从发明文字算起,人类至今已有七千多年文明史。文明可分为外在文明和内在文明两大类。外在文明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内在文明则指人的道德和心灵境界。过去几千年,人类的外在文明取得了巨大进展,内在文明却没有多少长进。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日本宗教家池田大作时说,就伦理的基准或伦理的行为而言,自从“我们的祖先作为人类开始走路以来,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哪怕是提高一点点儿”。汤因比所言,可能过于悲观;但数千年来人类的德性时进时退,总体来说少有提升,确是事实。今天,人类心灵又出现了野蛮化的势头。这是什么缘故呢?
此一问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把握住“人性”这个枢纽,就不难解答。因为人类心灵的文明化或野蛮化,主要取决于自由意志对人性本能的驾驭。关于人性的本质,自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在中国,2000多年前,孟子提出“性善论”,告子提出“非善非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这三种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但“性善论”占了上风。而在西方,“性恶论”一直是人性论的主流观点。基督教有“原罪”论,霍布斯、黑格尔、叔本华、佛洛伊德都有主张“性恶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则提出折衷的看法,他在《人性:善恶天性》一书中指出,关于“人是狼”或“人是羊”的假定是站不住脚的,人有行善和作恶两种潜能,善恶只是各人选择的结果,而非人性的本质。
然而综观数千年来的人类历史,争夺与冲突,杀戮与流血,几乎无日无之;人类作恶的潜能显然比行善的潜能得到了更淋漓尽致的发挥。至今。“丛林规则”仍是支配人类社会的主要法则,强凌弱,众暴寡,强权屡屡战胜公理,野蛮常常压倒文明。德国思想家本雅明说:“没有一座文明的丰碑不同时是野蛮暴力的实录。”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否由于人性中恶的潜能比善的潜能更加强大?对此,佛教有精辟透彻的剖析和洞见。
善难以发挥,恶得到放纵
大乘佛教认为,人与生俱来都具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大多数芸芸众生由于受无明所遮蔽和欲望所束缚,善的潜能难以发挥,恶的潜能得到放纵,从而造下种种恶业,陷入生死轮回,无法见性成佛。而各种恶的潜能中,最根本的是“贪、嗔、痴”这三种心理行为,佛教称为“三毒”。依佛法来看,今天人类心灵再度出现野蛮化趋势,正是人类未能控制、反而放纵“贪、嗔、痴”的结果。
什么叫“贪”?佛典《俱舍论》说:“于他财物,恶名为贪。”《大乘义章》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用白话说,“贪”就是贪婪,就是无节制地追求和占有财物、名利、美色、权力的欲望。本来,人生而有各种本能欲望,例如食欲性欲,无所谓善恶。但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不受节制,就成了贪婪。由于资源有限,贪婪必然引起争夺和冲突,祸害社会。所以儒家、道家、佛教和基督教,都主张节制欲望。
但进入现代文明以来,放纵物欲,追求享乐,成为举世奉行的主流价值。美国电影《华尔街》的台词“贪婪是美德”,便是这种价值观的最佳表述。贪婪成为巨大动力,既推动这外在文明的不断进步,又促使人类向动物退化,德性的力量每况愈下,心灵难免再度野蛮化。
人的欲望无法再自身求得满足,必须向外索取;索取不得或受阻,便产生气恼、愤怒、仇恨之情。这类心理,佛教称为“嗔”。《大智度论》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即是说,贪、嗔、痴“三毒”之中,“嗔”的罪过最大。为什么这样说呢?从佛法来看,人与人之间,或恶言相加,或拳脚相向,都是在“嗔怒”之下做出的野蛮行为。至于战争,更是“嗔”的最野蛮的体现。人类是地球上唯一长期进行大规模自相残杀的动物。这种野蛮本性,至今丝毫未变。而且随着科技突飞猛进,武器的杀伤力越发强大,现代战争也更加野蛮。当今世界,由于利益冲突激化,人类“嗔怒”之情有增无减,各国都在强化军备,随时准备诉诸武力。世界大战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当前人类心灵野蛮化,另一个重要成因是“痴”。《俱舍论》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阿毗达摩藏显宗论》说:“痴谓愚痴,于所知境,障如理解,无辩了相,说名愚痴。”佛教所说的“痴”,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独断、偏见、迷信、歧视、固执、自大、狂妄、嫉妒等,都是“痴”的表现。其中最野蛮的,莫过于因为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对立而诉诸办理或战争;中世纪基督教向伊斯兰教发动的十字军东征,17世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的宗教战争,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长期冲突,20世纪美苏两大阵营因意识形态对立而展开冷战,21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手段向中东和北非输出“普世价值”,都是著名的例子。当今世界,自鸣正义,自视为高人一等,或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从而排斥或攻击异己,可谓无处不有,愈演愈烈。在佛法来看,这类心灵野蛮化症状,主要因“痴”而起。
尽管大多数现代人都自视为已开化的文明人。不过,依佛法而论,今天我们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仍深陷于贪、嗔、痴“三毒”之中,难以自拔。就整体而言,人类的心灵境界并未跟随外在文明的高度发达而有所提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人类整体的道德理性弱化之时,野蛮的本能便决堤而出,泛滥成灾。眼下,我们正是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