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新闻20201201
《1917》是导演萨姆门德根据祖父的真实经历改编,其祖父因身高较小,在一战中曾做过通讯兵,导演将时间点切换到第一次世界时,主角聚焦到两个为传达命令的士兵身上,以两人穿过危机又惊险西线战场为主线,给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全剧主要拍摄手法,便是一镜到底,这种一镜到底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而是导演将一个镜头拍摄无数遍,后期重新将数个镜头剪辑到一起,让观众随着两个传达兵,一同走完这惊险,刺激的8小时。
整体剧情在初期便给我们展现出故事的主线,两个英国士兵,传达好上级交代的命令,以避免前线1600名士兵走入德国已控制好的小镇。长达8小时的路途被压缩到119分钟,必定要详略得到,既让观众体验到这场救亡之路的艰险和不易,又不能够因过程枯燥,而丧失观影的乐趣。
导演在拍摄上,技术绝对是顶尖,将影片用一段黑屏去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观众是以体验者的角度,去跟随两个传达兵,一同体验这场不知道前路的旅途。
而后半部分,观众则成为见证者,这场旅程之中,时间和空间,已经扭曲,它不在是赤裸裸的现实,在经历艺术加工后,震撼而又虚幻。
在这个故事中,观众忘却了摄像机的存在,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忐忑,不安,奔走,逃跑,见证过战争残酷,也欣赏过火光下最为绚丽的美景,本质上来说《1917》这部电影问鼎金球奖,当之无愧,它在技术和细节处理之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战争片,其本质上要传达的是反战理念,可如何表达出这种理念,才是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是否能够成为经典的本质原因。在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所经历的传达命令旅途中,一切都是未知的,所有的场景只能够出现一次,可本片在这此之上玩出了新的花样。全实地的场景搭建,鲜艳的花朵,黑夜中的火光,潺潺流淌的河流,这些景色无比的美好,与残骸一片的土地,凄凉的乡村,破碎的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好的东西,却生活在这毫无希望的世界,这何其讽刺。而这讽刺发生的根本原因,便是战争。
如果没有战争,一切都将是安静平和,人们享受着自己的生活,美好的景色如旧,可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没有人能够逃离,都陷入这场怪圈之中,生与死,有时不过是时间问题。
或许在现在我们的眼中,战争不过是一段段令人铭记的历史,可在当年,每一场战争,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组成,往往一支队伍整装待发的前往战争,回来之人寥寥无几。战争类电影的叙事方式多种,每个人对战争理解不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各不相同。
本片的导演,选择用一种安静的手法,去塑造这个故事,没有撕心裂肺,没有极度痛苦,没有血肉模糊,全剧唯一死亡的场景被给予到两个传讯兵的其中一人身上,看似只有一人死亡,可这场世界大战中有多少个如同布雷克一样的年轻人,他们丧失了生命,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恰恰是战争之中,无法计数,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停止的死亡人数。
本片最为讽刺的地方,在于斯科菲尔德花费了极大的经历,路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将德军有埋伏的消息告诉长官,长官的一席话却透露出这个战争世界的悲凉。结束战争的唯一办法就是战斗到最后一滴鲜血流尽的时候。即便今日不打仗了,谁也无法预料到下一个命令是否为开战,战争的复杂性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场战争的开启,意味着文明秩序的崩塌,人类命运走向何方是由武力较强的一方决定的。在一战期间,无数人在异乡死去,他们拥有不同的身份,从事过不同的职业。可当战争爆发了,一个个前往战场,最终成为了墓碑上的一行文字,很多东西遇到战争之时,都变得无足轻重。
战争是荒诞的,如同斯科菲尔德与布雷克,为了拯救更多同胞,无论前路是子弹还是刺刀,他们都要向前走。当最终任务被完成后,发现其实这个任务的本身就是荒谬的。看似肩负了1600名士兵的生死存亡,可在这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却仅仅派出两个传达兵,去将禁止攻击的命令传递。
无人关心这两个士兵,是否会在这一路上死亡,也无人真正在意那1600人的性命。毕竟一场战争中去世的人,何止1600人,希望是件很危险的东西,或许很多站上战场的人,他们都未曾想过自己的明天究竟将是怎么样。
历史上的一战,起源于利益纠葛,终止于利益结束,士兵似乎为了保卫国家,而走上了战场。
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无数的士兵,变成了尸体,这些尸体,与垃圾,老鼠为伴,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一场战争开始的模糊不清,结束的也不知所措。
本质上来说,《1917》并没有给我们宏大的启示,它以一个战争中非常渺小的小人物角度去为我们揭露了这场战争。士兵的生命从不决定在自己手中,而掌控在上级领导的指令中。至于指令究竟是否能够一直保持正确性,是谁也无法预料的。战争,从来不是一个英雄拯救众人的故事。
影片最为高潮的一幕在于斯科菲尔德在战场上的逆行,背后是争锋的号角,炮火正在延绵,他的奋力奔跑,何其不像是对这场战争,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反抗。
当最终斯科菲尔德将布雷克的遗物交给他的哥哥,他坐在树下,静静地思索着什么,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究竟在什么时候可以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