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维》11月号
文/张希蓓 吴婷
ISIS在众目睽睽之下兴起,奥巴马却迟迟不予打击,于是它顺理成章地扩大了底盘,巩固了力量,变得越发难以摧毁。美国究竟在中东地区搞什么?说实话,恐怕奥巴马自己也不知道。俄罗斯在叙利亚空袭,遭到了来自西方世界的批评和怀疑。不少西方分析认为,俄罗斯的介入可能刺激ISIS在叙利亚的进一步扩张,更有一些西方学者分析认为,俄罗斯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些迂腐的分析背后,更显示出西方世界面对俄罗斯在中东强力行动面前的“酸溜溜”。但“美国治下的中东”似乎已经冻结,这些变化意味着世界需要全面反思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过时想法。
满载200多名俄罗斯人由埃及飞往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客机,10月30日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第一时间声称对客机失事事件负责,飞机坠毁地区是ISIS活动频繁地区。舆论虽然对ISIS有能力击毁万米高空的飞行物普遍质疑,但再次将整整一个月来俄罗斯空袭叙利亚打击ISIS事件带回人们的视野。ISIS与中东的乱局会将世界拉入灾难吗?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基督教福音佈道家比利.葛拉罕(Billy Graham)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大胆的预言—“人类的历史,是从中东开始的,也要从中东结束。”时下,被ISIS战火裹挟着 的中东,正站在“开始”与“结束”的历史转折点上。
ISIS,全称“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也有人称其为“达伊沙”(DAESH)。最初,ISIS完全是作为一个恐怖组织来运作的,除了更加冷血残暴、它与基地组织没有什么不同,可后来侵占领土,毁坏古迹,屠杀少数民族,把妇女逼成性奴隶,把儿童训练成杀手……
恐怖,是ISIS对内迫使民众屈服、对外恫吓敌对势力的手段。随着ISIS不断巩固自身领土、建设治理能力,它逐渐演变成一个机能完整、利用极端暴力和恐怖作为统治工具的国家。ISIS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崛起并席卷中东。世界各地的圣战分子更是慕名而来,终于令中东和世界不得不直面其惊人的血腥扩张之路。
原本已决定从中东抽脚转身的美国,在ISIS的攻城掠地面前左右为难,由其主导的“国际联军”对伊拉克、叙利亚两国境内ISIS目标展开的一年有余的空袭亦成效不佳。对自身利益有着超级敏感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一改之前“不介入”的立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指挥空军、海军于9月底开始大举袭击叙利亚境内的ISIS。世界两大军事强国的强大火力,再次为中东这个似乎永不熄灭的火药桶加注了滚滚硝烟。战争,也再次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词。
在中东的历史记载上,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几乎没有留下痕迹,但人类的战争摧残每每成为这一富饶土地难以摆脱的厄运。特别自二战结束后,中东的局部战争、全面战争未有停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彼伏此起。多少年,多少势力都想主导中东,但除了继续燃起硝烟几乎一无所成。中东,这个嗜血的火药桶,真的没有成为绿洲的那一天吗?
ISIS和叙利亚内战
时间退回到半年前。2015年5月17日,ISIS开始进攻伊拉克安巴尔省府拉马迪,政府军仓皇撤退,留下大批武器装备。拉马迪是伊拉克地区的军事重镇,它的沦陷被认为伊拉克政府军自去年夏季开始全面反攻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而噩梦才刚刚开始,仅4日后,ISIS又全面攻占了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巴尔米拉的沦陷使ISIS控制了叙利亚一半领土和几乎所有的油田和天然气田,巴尔米拉与周围的沙漠以及伊拉克的安巴尔省连成一体,让ISIS有了地理上的连贯性。彼时,ISIS已经占领了伊拉克安巴尔省近80%的领土和叙利亚近一半的领土。
抗议、示威、冲突、屠杀、空袭、爆炸、难民潮……自2011年起,叙利亚,这个曾是中东地区最稳定的国家,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历经沧桑巨变。枪声炮火早已让叙利亚国将不国,至今,叙利亚内战已经造成了逾30万人死亡,超过千万人流离失所。这样的伤亡数字超过了叙利亚总人口半数。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这还要被冠以“阿拉伯之春”之称的那个严冬说起……
2010年12月,自突尼斯开始,以“民主”为名的反政府运动迅速席捲西亚北非的阿拉伯国家,穆巴拉克(Muhammed Hosni Mubarak)、卡扎菲(Muhammar al-Gaddafi)等中东政治强人如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这一切,都是叙利亚内战的前奏。终于在2011年3月,街头的涂鸦引爆叙利亚火药桶的导火索。在西方国家支持下,反政府示威活动演变成武装冲突。同年8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明确要求巴沙尔(Bashar al-Assad)下台,并加大武装叙反对派的力度,真枪实弹的不断输入,让叙利亚国内混战不断。
西方和地区国家硬是将叙利亚国内外诸多反派撮合在一起,形成叙利亚全国联盟。但在联盟之外,还有一批极端组织,比如伊斯兰阵线、圣战军也形成了气候,更让2004年以基地组织名义曾在伊拉克活动、两年后更名为ISIS的极端组织看到了新希望,抓住机遇大举进入叙利亚。藉着叙利亚内战的爆发,ISIS在内战中招兵买马。据估计,在叙利亚内战中,有多达12000名极端分子加入该组织。ISIS发展到叙利亚境内,攻城拔寨逐渐崭露头角。在ISIS占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后,该组织宣布建立哈里发(伊斯兰国家),从叙利亚西部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伊拉克。最高领导者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在当地清真寺是呼吁穆斯林听从他的领导,并称自己是先知穆罕默德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追随我就是追随真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和中东地区国家的合谋,为ISIS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4年9月美国宣布对叙利亚境内的ISIS发动首次空袭,空袭首日,美军投入叙利亚境内的炸弹与导弹数量几乎相当于空袭伊拉克境内ISIS一个月的量,是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得而知。事实就是反对派、极端组织、外部势力继续撕扯着叙利亚。5年下来,叙利亚四分五裂,这个国家的难民没有一刻停止过逃亡。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8月,至少已有30多万难民经地中海进入欧洲,已有400多万人沦为国际难民。
不过4年光景,足以让一个原本安宁的主权国家支离破碎,国家边界名存实亡,人民任人宰割,国土沦为大国地缘战略角斗场和武器试验场。叙利亚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阅读至此大家都有了答案,而叙利亚的明天又在哪里?似乎谁也答不上来。
“口径”—普京的预言
4年了,一切还在继续,叙利亚从苦难走向更深的苦难。9月30日起,俄罗斯开始对叙利亚境内的极端组织ISIS实施空袭。10月7日,隶属俄罗斯海军里海舰队的4艘导弹舰艇驶入攻击区域,一片火光后,26枚海基巡航导弹曲折穿越伊朗和伊拉克领土,扑向千余公里外叙利亚境内的11个目标。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随后表示,根据监测结果,俄海军的巡航导弹以3米的精度击毁了ISIS的既定目标。“打击结果证实了1500公里远程导弹的有效性”。这种导弹的俄国名字叫“口径”,被俄军自豪地视为开启了“高精准武器的新纪元”。俄国媒体称,俄罗斯正全面掌握叙利亚制空权,并向世界展示,这种掌控是多么有效。普京以“口径”发言,距他与奥巴马商讨叙利亚问题的纽约会晤才不到两周。
“50年前,列宁格勒的街头教给我一件事—如果打架无法避免,你必须先动手。”10月22日,在谈及叙利亚问题和打击恐怖主义时,普京分享了儿时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得到的经验。普京的确这样做了,而且是以雷霆之势不遗余力。公开信息显示,俄罗斯这次行动出动了苏-34战斗轰炸机和最新巡航导弹,涉及俄陆海空各个军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兵叙利亚。
在美国徒劳无功的长期空袭已耗尽所有人耐心的时候,俄罗斯的行动成功打破了一年多来的僵局,也有效遏制住了ISIS的疯狂蔓延。问题在于,巴沙尔政权被内战困扰了整整4年,俄罗斯为何直到现在才出兵救援?今天深深植根于中东痼疾中的ISIS问题,真的能够依靠导弹解决吗?旧的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平衡又该如何建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已经被推至“救事主”圣坛的普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不过当下的“时”与“事”,都为普京提供了一个不可复制的重返中东的契机。
从蓄势到发力,俄罗斯发动闪电战的能力足以令世界所瞩目。8月初,普京还声称既不会参与打击ISIS也不会加入打击联盟,但到了当月下旬,就有报道披露俄军已是万事俱备——斯军队已经进驻叙利亚军事基地,战机、战车等高端和重型装备纷纷运进战区。
9月27日,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当日,这是普京与奥巴马自2013年6月以来的首次会晤,原计划55分钟的会议延长了至少半个小时,而且奥巴马在会谈之后并没有出席记者会。就在此前一天,美国CBS老牌时政节目《60分钟》播出了对普京的专访,在被问及会否派战斗部队去叙利亚战场时,普京明确表示“俄罗斯不会在叙利亚或任何外国境内动武”。
仅两天之隔,风向即已大变。令外界瞠目的是,俄联邦委员会仅用一天时间便完成了“请求—批准—开打”的一揽子计划。俄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称,俄只会应叙总统巴沙尔请求动用空军,目的是为了支持叙利亚打击ISIS武装。普京的战略目标很明确,打击ISIS必须与当地的政府合作,这样才让摇摇欲坠的啊萨德政府具有合法性及可持续性。
还未等外界完全消化,俄罗斯国防部又抛出另一枚重磅炸弹。俄罗斯联邦航空部队飞机开始对叙利亚境内的ISIS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在俄罗斯的支持和主导下,由俄罗斯、伊朗、伊拉克、叙利亚4国构成的“4国联盟”,以及“4国情报共享中心”的成立,意味着酝酿多年的“什叶派之弧”成型,也预示着美国秩序的变盘。
俄罗斯的临门一脚,着实令美国以及欧洲国家乱了方寸。10月2日,以美国为首的打击ISIS联盟发表联合声明,批判俄罗斯此举“会助长极端主义和激进化”;美国国防部长卡特(Ash Carter)直言,俄罗斯的做法等同于“火上浇油”;法国国防部长则挑明了俄罗斯空袭行动的醉翁之意;美国媒体随后更是曝光了奥巴马“恼羞成怒”的一幕:“我告诉你,如果你认为要支持你唯一的盟友就是要大把撒钱和派遣部队进入就叫领导力,那么我们对领导力的定义是不同的。”
维护阿萨德政府?还是推翻美国秩序?普京真正目的远不限于此。一方面,在紧急状态执行了50年、连内战也已经持续4年有余的叙利亚,维护啊萨德政府的长治久安对任何外力而言都已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虽然俄罗斯介入后美国国防部便宣布了在叙利亚的新计划,但也已经无法改变“无用占用者”的事实,中东不再对美国的对叙政策抱有任何幻想。换言之,不用俄罗斯出手,所谓“美国治下的中东”已经终结了。
那么俄罗斯究竟意欲为何?早在245年前,一只只有12艘战舰、18艘辅助船和运输船组成的分舰队从波罗的海绕行整个欧洲大陆,出人意外地直扑地中海,在前无向导后无援军的情况下背水一战,完全控制了东地中海,实现了彼得大帝数十年前的遗愿。因利乘便,此后这支舰队通过策动大马士革等地叛乱,一举迫使当时土耳其屈服,“饮马”黑海。对于俄罗斯来说,搅动中东风云,就相当于成就了当年的大国崛起。大马士革是它的福地,也是战斗民族光荣历史的象征,自然也是今日新彼得大帝的愿景。巴沙尔只是一座桥,地中海的俄罗斯“楔子”才是实。
诸多迹象表明,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般反恐行动,而是借用军力进行的一次外交突围,本质上打的是地缘政治仗。就在俄罗斯开始空袭后3天,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巴黎与俄罗斯、法国和乌克兰举行诺曼底4国会谈后表示,乌克兰希望解决国内领土危机,但这不涉及克里米亚。这句话虽然很短,但意味着德国为首的欧盟已经接受了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的现实。俄罗斯打击ISIS的辐射效应,终于让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妥协了。
精确的导弹与不精确的敌人
万事开头难,等待普京的,却是比开头更难的后半程。
正如早年苏联接手美国进入阿富汗的教训一样,叙利亚多方混战的现状和相持不下的战局对任何外来者都意味着极高的风险。普京需要通过及时介入叙利亚来摆脱国际孤立局面、巩固盟友阵营并实现重返中东的总目标,但现实条件决定了仅依靠短期战争很难彻底扭转局面,加之长期作战无法负荷的成本,都迫使俄罗斯不得不重新回归政治解决“正途”。
这一点,普京心里有数。10月22日,在送走了秘密来访的巴沙尔之后,普京便致电埃及、土耳其、沙特、约旦4国领导人,以“通报与巴沙尔总统的商谈结果”。而巴沙尔冒巨大风险突访莫斯科,目的显然不仅是当面向普京表达感谢。谜底一天之后便已揭晓。巴沙尔已经松口,表示准备与反对派展开谈判,俄罗斯则暗示,莫斯科可能即将对反对派打击ISIS的行动提供必要支援。
可谓“成也巴沙尔,败也巴沙尔”。普京首先面临的,便是来自巴沙尔的“要挟”。在迈出强迫各方接受谈判第一步后,俄罗斯为援助反对派计划设定的标准是“准备真正打击ISIS的反对派”,而大马士革政府的谈判条件则是更为模糊的“没有武器的反对派”。两者对比看出,就算不考虑其他更加严峻的变数,仅莫斯科与大马士革给出的范畴,就已是南辕北辙。
主要由反水的叙利亚政府军组成的叙利亚自由军,是目前收取来自美国、土耳其、卡塔尔和约旦直接援助的巴沙尔反对派。因此自由军同时也是俄军空袭的主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作为松散兵团的自由军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武装与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有直接关联。卡塔尔和约旦对穆兄会的支持与埃及现政府以及阿萨德政府对穆兄会的仇恨几乎等同强烈。而俄罗斯对美国给予最明确支持的叙利亚自由军显然也并非心无芥蒂。
此外,由中东国家直接资助起来的“伊斯兰军”以沙特为主要援助者。这支原教旨主义本地武装对ISIS奉行以牙还牙政策,在很多西方国家(很可能也包括俄罗斯在内)看来“伊斯兰军”与ISIS的实质性差别并不大。
除此之外,已经成为叙利亚抗击ISIS主力的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尽管目前已是美俄两国争相结纳的对象,但同时遭遇土耳其政府的强烈敌意。考虑到库尔德问题复杂的国际和历史背景,在这一问题上取得谈判突破仍将极为艰难。
普京已经公开表明,俄罗斯对叙利亚问题解决方案的设想以打击ISIS为第一要务,为此或将暂时搁置叙利亚国内政治困局,但这一行动势必需要联合多方势力,至少需要在叙利亚国内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才有可能。
眼下,叙利亚境内各方之间的分歧已经相当严重,再加上整个地区范围内,各国势力在叙利亚的交织,即使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可是谈及未来,前景并未让人感到乐观。
10月24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说,在叙利亚打击ISIS的俄罗斯空军准备为叙利亚“温和”反对派提供空中支援,包括所谓的叙利亚自由军,以对抗ISIS。而此前俄罗斯一直否认叙利亚存在“温和”反对派,认为有的只是恐怖分子,且俄罗斯也对反对派的目标进行过轰炸。普京在同阿萨德密会,及同土耳其、沙特、约旦等中东领导人通话交换过意见之后,俄罗斯作出了不同以往的抉择,此举是为了谋求中东各国支持地面进攻而进行的妥协,还是为从中东功成身退作铺垫?
“战国“格局养虎成患
深受ISIS蹂躏之苦的伊拉克几乎是“跪倒“,苦苦哀求俄罗斯的武力干预。然而,号称“温和派”伊斯兰国家卡塔尔、沙特、土耳其则呼吁俄罗斯立即停止对叙利亚的空袭,警告“陷入战争远比摆脱它容易”。中东战乱频仍与其教派林立、列国竞逐有直接关系。今天ISIS的发展壮大,迅速崛起,正是基于这一世界中心地带的利益混战。
在ISIS的冲突下,以美国和海湾国家的盟友关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冷战后中东秩序显露出分崩离析的迹象,此前隐而不发的种种问题也一一浮出水面。由于巴沙尔政权被除伊朗之外的中东各国普遍视作眼中钉,若非最终威胁到本国安全,ISIS在叙利亚的扩张对不少中东国家而言甚至算得上是好事情。然而,一旦ISIS扩张态势失控,中东各国才不得不在解决ISIS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即使如此,在利益分歧越来越凸显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对中东的整合绝非易事。
以沙特和卡塔尔为代表的海湾逊尼派国家长期被怀疑支持ISIS,眼下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国家的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个人”对发展初期的ISIS提供过关键性援助。自“阿拉伯之春”开始,沙特和卡塔尔在中东各地积极扶植伊斯兰集团已经不是秘密,对推翻巴沙尔政权更是不遗余力,而海湾国家内部的竞争关系也因此进一步复杂化。另一个被怀疑对ISIS的壮大起到了不光彩推手作用的国家,便是土耳其。在ISIS成为全球安全威胁以后,土耳其的态度仍然让各方深感忧虑。对土耳其而言,库尔德民族问题远比ISIS的威胁更为严峻,安卡拉已经因为美俄争相拉拢叙利亚库尔德人而相继传召了两国驻土耳其大使,毫不考虑叙利亚库尔德人对打击ISIS起到的重要作用。
至于动荡中的埃及、对ISIS投入的关注始终有限。特别是2013年穆兄会领导人穆尔西(Muhammad Morsi)遭武力政变推翻后,穆斯林极端主义者对埃及军警目标的自杀式袭击或武装袭击时有发生,来自近邻利比亚的“外援”恐怖分子更是层出不穷,而埃及与叙利亚或伊拉克均不接壤,这一切导致了埃及对于ISIS问题的表态是积极的,但在行动上却长期处于观望状态。
唯一一个对ISIS威胁感同身受的地区大国就是伊朗。必须认识到的是,两伊唇亡齿寒的现实让伊朗不可能坐做视伊拉克的大片国土沦丧,德黑兰与大马士革的盟友关系更给了伊朗一个充分的介入此役理由。然而信仰什叶派的昔日波斯帝国,在中东逊尼派阿拉伯世界当中无疑是异类中的异类。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普遍恶化,这导致伊朗在伊、叙两国战场的积极介入本身就可能成为诱发阿拉伯国家反对行动的导火索。
可怕的不是敌人,而是由敌人转变为朋友的人。中东国家长期以来都各怀鬼胎,这无疑为ISIS繁衍生息提供了绝佳条件。
机关算尽的警察
在最新一季热播美剧《国土安全》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前中情局特工凯莉.马西森(Carrie Mathison)在一名真主党武装分子的护送下,走过一道叙利亚难民营的围墙,墙上阿拉伯文“涂鸦”抗议的,正是专情于中东热点题材的《国土安全》如何不懂叙利亚。
美国深受恐怖主义之害,也率先扛起了打击ISIS的大旗,再一次将自己当成了“世界警察”的角色。从最初向伊拉克调派无人侦察机和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武器装备,到应伊拉克政府请求发动空袭行动,再到请求国会批准拨款用以培训叙利亚反叛分子,美国的动作不可谓不多,而且在美国的斡旋下,至今已有超过65个国家加入了打击ISIS的协同联合行动。
但以效果论,不仅ISIS的嚣张气焰未被彻底压制,不减反增的影响力和占领区更是暴露了美国军事行动的局限性。随着国力的地位的下降,这位世界警察已经越来越三心两意。这也难怪!致力于从中东抽身的美国,何以花费过多精力和财力诚心应战?美国组建的国际联盟只顾空袭并没有打击ISIS的意图,从一开始便决定了这场战事的先天不足。加之反恐盟军内部共同利益的缺失和作战目标的差异,更是让本应乘胜追击的地面战场异化为各方军事惜力、政治角力的决斗场。
更主要的是,美国同他的海湾盟友一样,希望藉ISIS搞到叙利亚啊萨德政府垮台,因此始终不与啊萨德政府合作,意欲将打击ISIS和叙利亚国际政治进程一箭双雕。美国的联军空袭几乎不涉及叙利亚,使ISIS得以在叙利亚肆无忌惮地发展。如同面对一个毒瘤只切除一边,还盼望另一边得以发展起更大破坏作用。直到今年9月中旬,美国才软化了所坚持的巴沙尔必须先下台才能解决叙利亚僵局的立场,表示巴沙尔何时下台的问题“并不那么重要”。
内外交困之下,美国罕见低头显然并非本意。10月9日,奥巴马在白宫记者会上不得不承认美国培训叙利亚反对派的计划“并不如意”。当日,五角大楼宣布将改变支援叙利亚反对派的方式。国防部长卡特说,美国过去采取在约旦、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等国从零开始培训叙利亚反对派的人士的做法,不是很有效。国防部对培训叙利亚反对派武装的调整说明美国计划花费5亿美元的培训项目彻底失败。这位机关算尽的“警察”发现最后还是把自己算计了,还失去了中东国家的信任。
美国艰难扶持起来的伊拉克现政府,第一时间便宣布将与俄罗斯、伊朗、叙利亚政府一起建立信息和情报合作共享中心;埃及则公开对俄罗斯反恐行动表示理解和支持;阿富汗第一副总统多斯塔姆(Rashid Dostum)“期待俄罗斯与阿富汗在这一问题上能够展开更进一步合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亦发表“欧俄关系不能由美国主导”;海湾国家不顾美国“克制”要求为地区局势火上浇油;加拿大新任总理上台后有意退出空袭……不禁要问,“美国治下的中东”是否终结了?
中国的动与不动
中东,作为大国的竞技场,一直有美俄较量的影子存在,而中国仿佛总是低调和隐身,今天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中国打个喷嚏,世界都可能感冒,那么还会对中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
中国其实已经在铺设让自己通往对世界产生影响的道路。反恐,让世界政治开始脱离原有的意识形态,人类共同的安全成为联系各国的重要依据。“9.11”之后的美国首先认识到这一点。转变对联合国维和的态度,甚至派出海军远渡重洋护航,中国也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不久前,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一方面在联合国对外庄重承诺中国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上的国际义务,另一方面在中共最高层讨论“全国治理体制”问题。这一外一内的高调宣示,表明中共已经准备好更深入、广泛地介入国际事务,如同当年诸葛亮写就《出师表》,以让自己出师有名。舆论先行正是中共的传统做派。
中国目前没有就中东军事行动明确表态,除了避免在美俄之间站队外,最为根本的还是中国解决恐怖主义的方式和思路与美俄有着很大不同。因为中国从一开始就认定,在他国动用武力,应该由联合国主导最为合适,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9月28日,习近平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宣布,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决定为此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中国将向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部署首支直升机分队。目前美俄双方在叙利亚问题上争执不下,打击ISIS的有效联盟始终难以建立起来,如果最终各方妥协组成由联合国主导攻打ISIS的联盟,中国组建的维和待命部队很可能会参与其中。
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ISIS发起首轮空中打击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回答颇为微妙。“我们注意到俄方表示有关军事行动是应叙利亚政府的邀请,目的是打击叙境内的恐怖极端势力。中方支持国际社会的反恐势力,希望有关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对于俄方的武力介入,中国的用词只是“注意到”,而非“支持”或“欢迎”,并同时强调“形成合力”的立场。
不同于外交部的模糊辞令,外交部长王毅则将中国选择的“第三条道路”和盘托出——中方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广泛、综合性的国际反恐合作,重点应包括打击网络恐怖主义、防范暴力极端思想、切断恐怖资金渠道、阻断恐怖人员流动、加强反恐情报交流、充分发挥安理会的作用。王毅的讲话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中国参与打击ISIS的方式,即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合力”打击框架。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大小,不计强弱,都很难成为一座孤岛。何况在ISIS的问题上,中国也是切实的受害者。2014年,“伊斯兰国”初见雏形之际,就曾把中国的新疆划入其版图,中国也自然而然成为其“复仇”名单中的第一位。2015年9月,ISIS绑架一名中国人,再次引发轩然大波。另据中国国家反恐局官员李军透露,目前约有300名中国籍极端分子在叙利亚参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ISIS持久存在下去,新疆的安全局势势必随之高速恶化。届时,北京所面对的恐怖分子,也绝不再是只会拿刀的暴徒。发生在泰国曼谷四面佛的恐怖袭击,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现如今,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已不局限于内部,而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东突”和“藏独”分子的恐怖暴力活动直接影响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全;其二,本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受到恐怖袭击,海外的公民和国家财产遭受恐怖袭击,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其三,恐怖主义在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活动频繁,出现向中国境内渗透的趋势。其中,内外恐怖势力相互勾结、外部势力对本土恐怖活动支持加剧尤甚,并已深刻影响到中国内部安全及国内“大治”的实现。
单凭“内治”已经难以根除中国国内恐怖主义“病根”,“内病外治”成为大势所趋,积极介入打击ISIS更是迫在眉睫。中国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尝试作出改变。
拿什么主中东
中东,一直被称为世界的火桶药。战火和硝烟停了又起,阴魂不散。杀戮、摧毁、争夺,多年来几乎所有的破坏性行为都在这里一次又一次的展现,更使这里成为各种新式武器的实验场。当全世界都在追求发展,追求提高生存质量的时候,中东这块土地仿佛在另一个维度与世隔绝,除了硝烟还是硝烟。
对于反人类的恐怖组织,不能姑息、不能推诿,不能退让,在必要时刻,战争是必须的,流血与牺牲是有意义的。让武器越来越精准,尽量减少对无辜的伤害,是战争中文明的方向。但是,在导弹、坦克、爆炸的硝烟之后又是什么?硝烟之后还是硝烟?坦克之后还是坦克?希望、幸福、民生、经济发展在这块土地上年年“绝收”。琳琅满目的超市,色彩斑斓的广告牌,在连年战火的国家甚至是奢侈。没有希望,生命就没有意义,杀戮也就习以为常。很多恐怖组织正是依赖贫穷为自己招兵买马,以生命作为武器。
赢得对ISIS的军事胜利并非难事,在世界各国就打击ISIS问题达成基本共识的大背景下,或者ISIS最终也不过是个气数短暂的地区安全威胁。然而如前所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东地区的政治气候和经济民生,即使导弹能消减ISIS,等待着中东的可能是更为致命的其它极端组织。硝烟应该是为生活而燃,之后也应该是被生活所熄。
没有在中东发射导弹的中国,在硝烟的背后已开始拨响经济的算盘。过去的20年,中国出口中东的商品贸易额,从1999年的64.7亿美元(1美元约合6.3650元人民币)增长到2012年的1210亿美元。其中,中国在中东建筑服务合同尤其突出,2011年建筑服务金额高达210亿美元。早在2012年时,仅能源、商品、服务贸易3项,中国与中东的进出口贸易额已近3000亿美元,远超中国与中亚的贸易额。中国也已成为中东主要的贸易、投资和劳务合作伙伴,与该地区的贸易额2013年接近3000亿美元,到2020年可望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在中东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是异军突起,同中东国家的工程承包合同金额累计达1200亿美元,对中东直接投资额累计超过1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工程承包总额的10.6%。中东在中国外贸伙伴排名中虽排在欧洲、美国、东南亚、日本之后,但远远超过非洲、拉美、中亚地区。
9月15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伊朗外交长扎里夫举行会议,两国外长一致同意启动中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磋商,以提升双边关系定位。扎里夫称,伊朗希望中国帮助解决中东的紧张局势和乱局,在制裁解除后,伊朗准备迎接更多中国企业。
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中东地区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3月中旬,中东特使吴思科对卡塔尔、科威特、阿曼等国进行了一轮访问,双方交换了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在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之后的2014年1月,他就在北京会见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代表团,不仅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法、内涵、建立方式,还特别提到海湾是“一带一路”海洋和陆上的交汇处,可见中国高度重视同海湾国家的战略合作。
2014年6月5日,在中啊合作论坛成立45年之际,中国-阿拉伯国家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习近平在开幕式上特别强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原意加强同阿拉伯国家合作的想法,提到中东是天然的战略合作伙伴,还系统阐述了如何继承和发扬“一带一路”精神。习近平特别总结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见、见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了新时期建立丝绸之路的具体想法—“共商、共建、共享”。这次会议还谈到了“1+2+3”这样一个具体的实施方略,也就是在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过程中,针对这个地区的特点,所谓的“1”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用能源合作带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整个关系的发展,增进政治上的合作和互信,其中包括能源战略通道安全的合作。“2”则是以基础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为两翼,带动双方之间的发展。“3”是提出不能只满足于传统的基础建设和商务合作,而是要在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这些更高的科技领域进行合作。
中国的长处不仅是体现在经济实力而已,更是中华民族长期被抑制的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中国太懂得国不成国、家不成家的的苦难,知道好日子的巨大吸引力。所以,希望中东从从根本上同恐怖组织争夺生命,让美好生活的希望主导中东人民,对“火桶药”釜底抽薪。
这个世界虽然还难以消除战火,但是战火不应吞噬希望。中东应该早日回归世界发展的行列。
注释
“口径”巡航导弹系列是舰基和岸基精确制导武器,用于全气候全天候打击海陆固定目标:包括指挥所、武器燃料库、机场及港口设施。导弹飞行路线,依据目标位置及是否存在防空措施等侦察数据而提前设定。“口径”巡航导弹能够以复杂的飞行路线和超低空飞行(50米以下)克服敌方先进的反导系统区,飞行途中根据卫星导航子系统和地形校正子系统进行调整。抗干扰主动雷达导引头能够确保弹道末段的精确制导。该型导弹配有强大的战斗部(不超过450公斤),可进行各种打击。
塔尔图斯港的前世今生
作为中东地区和地中海沿岸的唯一一个节点,塔尔图斯港对于俄罗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其实就是围绕塔尔图斯港展开的。
叙利亚是如今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盟友,也是俄罗斯立足东地中海的门户和前哨。而塔尔图斯港位于叙利亚西南海岸线,距离大马士革220公里,是叙利亚第二大商港和渔港,既是俄罗斯海军唯一的海外基地,也是苏联时期在中东遗留下的唯一军事基地。
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国力的上升,美苏攻防态势发生变化。为突破西方海权大国在黑海和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围堵,苏联政府开始强调苏联是地中海沿岸国家,将中东地区当成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在此期间,1970年有着浓厚阿拉伯民族解放色彩的叙利亚新政府成立,苏叙两国各取所需,阿隆德政权得到了苏联全方位的支持,尤其是体现在军事方面:1971年两国签署条约,苏联在塔尔图斯港修建基地,以便为其地中海分舰队提供保障。1977年叙利亚允许苏军驻扎该基地,由此塔尔图斯港正式成为红色帝国首屈一指的海外军港。苏联在叙利亚这一军事基地驻扎长达40年,一方面是因为叙利亚一直承担苏联在中东忠实代理人的角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叙政府在安全上依赖苏联,尤其是在冷战期间制衡地缘对手以色列。同时,苏联正是以塔尔图斯军事基地为纽带,提升了“地中海大国”的地位,对于增强在中东的军事投射能力、建立地中海防空系统和促进中东共产主义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上升,其在中东的军售利益、能源利益等不断增强,迫使俄不得不利用在塔尔图斯港的军事基地维护自己的现实利益。同时在军事及战略层面,俄罗斯越发意识到,正是塔尔图斯港军事基地的存在才有助于俄在中东危机爆发后干预地区事务,使中东真正成为俄罗斯联邦的“近邻”。可以预见,面对欧美在战略空间上的挤压,塔尔图斯港大有与俄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军事基地形成在黑海及欧亚版图上的“合纵”之势。
塔尔图斯港对于前苏联和俄罗斯而言,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战略的依托,由此出发,分析俄在叙利亚的政治和军事动作或已有合理的解释。
俄罗斯的中东军火大单
普京在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就俄联邦与外国军事技术合作问题表示:“俄罗斯正继续与外国在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合作。我国企业所接的订单金额稳超500亿美元。”另外,负责国防工业的副总理罗戈津曾表示,俄罗斯出口武器的收入每年150亿美元,其中2014年为157.4亿美元。从俄罗斯武器出口的地域看,随着中东、北非地区局势紧张,已有超过25%的武器被该地区国家购买。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2013年至2014年俄罗斯在中东国家军火的订单量分别为:伊拉克3.68亿美元、叙利亚3.51亿美元、阿富汗2.84亿美元、阿联酋9000万美元、伊朗2600万美元,共计11.19亿美元。
伊拉克是当年中东地区最大的俄制武器买家,该国接受了8套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订购48套)、100枚防空导弹(用于配备针-S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订购500枚)、3架米-28NE武装直升机(订购15架)、750枚9M114(AT-6)突击反坦克导弹(订购2000枚)、200枚9M311防空导弹(用于配备铠甲-S1弹炮结合防空系统,订购1200枚)、12架米-35M武装直升机(订购28架)、300枚短号-E反坦克导弹(订购300枚)、2架-8/17系列直升机、5架苏-25强击机(订购5架)、10套日炙重型喷火系统(订购10套)。
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2013年俄罗斯向叙利亚提供了36套铠甲-S1弹炮合一防空系统和700枚9M311防空导弹。在此之前,叙利亚接收了8套山毛榉-M2防空导弹系统以及160枚9M317导弹、12套S-125伯朝拉河-2M防空导弹系统,共计2亿美元,叙政府要求为其米格-29战斗机配备大量航空杀伤武器。另据俄消息人士透露,俄叙还签订了36架雅克-130教练战斗机采购合同,总额5.5亿美元,但尚未交货。
阿富汗2013年成就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直升机出口订单,该订单包含向阿富汗出售63架米-17V5直升机。期间阿富汗接受了42架直升机,这份合同已于2014年履行完毕。
伊朗是俄制反坦克武器最大的特许生产国。截至2014年底,伊朗武装力量已经接收4950枚9M111巴松管(AT-4)反坦克导弹(用于装备BMP-2和Boraq步兵战车),4450枚改进型9M14M婴儿(AT-3,伊朗称作RAAD和I-RAAD)反坦克导弹,2800枚9M113竞赛(伊朗称作Towsan-l)反坦克导弹。同时,伊朗还进口了俄制装备,其中包括2013年接受的2部种姓-2 E对空探测雷达。
阿联酋在2013年底之前,接受了俄方50套铠甲-S1炮弹结合防空系统和1000枚9M311防空导弹的交货任务。
或许,从这份武器清单上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此番俄罗斯空袭ISIS所用武器的考量。
孤军奋战的库尔德人
库尔德人在打击ISIS战局中的异军突起令人意外,作为中东第四大民族的库尔德人历史上长期遭受其他民族的征服和统治,到1923年土耳其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奠定了现代库尔德人被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四国分治的局面。由于库尔德人要求独立建国的呼声一直不绝,致使该民族在所有定居国家都遭遇严密提防和普遍敌视。
但如同2003年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命运带来意外转机一样,在ISIS崛起后,库尔德人身处的国际环境猛然间发生剧烈变化,这一方面表现在长期执行打压库尔德人政策的叙利亚阿隆德政府在内战爆发以后的持续让步,使得叙利亚库尔德人历史性地掌控了叙利亚北部的大片领土,并实现了自治;另一方面,由于ISIS与库尔德人之间无法化解的深刻对立,推动库尔德人最终在伊拉克、叙利亚两国战场都成为抗击ISIS主力中的主力。
库尔德人聚居区与ISIS的总根据地拉卡(Raqqa)相距极近,而世代致力于独立建国的库尔德人既不可能让出土地,更不可能服从新的外族统治,双方的军事冲突在所难免。与此同时,尽管大部分库尔德人为逊尼派穆斯林,但库尔德穆斯林极为世俗化,女性甚至可以参军,这自然让持宗教极端立场的ISIS无法容忍;另外,库尔德民族中还包括多个不同信仰的少数族群,其中聚居伊拉克的雅兹迪人堪称ISIS崛起以来最大的受害者,遭到杀害、奸淫和绑架的雅兹迪人不计其数,库尔德自治政府收容了流亡的雅兹迪人并承诺给予白虎,这也使得库尔德自治政府与ISIS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两年多以来的战况表面,在叙利亚各方面忙于内战,而伊拉克政府军派系内斗无力自拔之际,处在背水一战境地的库尔德人成了抗击ISIS的主力。库尔德人的遭遇在某种程度上还解释了为何打击ISIS始终徒劳无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的库尔德民族,不可能独立扛起美欧尚且担负不起的重担,然而库尔德人未能在战场上获得充分和及时的支援,往往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由于库尔德民族分布于4国,长期存在独立倾向并且政治立场复杂,华盛顿担忧与库尔德武装走得过近,会得罪自己的政治盟友。这种担忧并非只是空穴来风,将库尔德问题视为心腹大患的土耳其之前已经公开表明,援助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国家将被安卡拉视为敌人;另一方面,伊朗和俄罗斯与库尔德武装特别是在叙利亚问题上越走越近,并未给库尔德人马上带来俄、伊两国的援助,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华盛顿对库尔德武装的不信任感。
是谁在给ISIS送武器?
俄罗斯空袭ISIS后,美军近日开始向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提供“陶Ⅱ”式反坦克导弹,这些武器通过空投的方式送达,目的是协助他们打击ISIS。但是伊拉克议会安全和国防委员会负责人哈卡姆·扎米利宣布,美国领导的打击ISIS联盟的直升机向提克里特(Tikrit)南部的ISIS恐怖分子空投武器和食物。伊拉克政府每天都得到安巴尔省民众和安全部队的报告,称多架盟军飞机曾向恐怖分子控制地区的ISIS武装空投武器和物资。
正在伊拉克与ISIS作战的伊拉克军队报告称,他们在ISIS的控制区内发现了秘密的武器库,里面存放了大量的美制武器装备,包括大量弹药和反坦克导弹。而伊朗的情报则称,在这批武器中就存在较为先进的“陶Ⅱ”式反坦克导弹。
对于这些报告,五角大楼官员10月12日回应称,2014年的确有一批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丢失,但是该官员否认美国故意将武器空投给ISIS或者其附属组织。该官员还将这批武器装备的丢失归咎于接受美械美训的伊拉克政府军作战不力,称武器是ISIS从伊拉克政府军手中夺取的。
这显然是欲盖弥彰。美国、英国都有向ISIS投送武器的记录。早在2014年10月,就有美国将武器“误投”给ISIS报道。而今年2月26日,一个名叫“人民动员组织”的伊拉克民间武装力量,在安巴尔省巴格达迪地区西部击落了一架为ISIS运送武器的美国陆军直升机。
这些情报都表明,至少在伊拉克的ISIS曾得到过美军、英军等所谓盟军的支持,这也就能够解释美国打击伊拉克境内ISIS何以越打越多。后来伊朗国民革命队介入后,伊拉克政府才得以稳住局势。
其实,仔细考量,ISIS一直被美国当成工具,一会儿当成推翻叙利亚阿隆德政府的工具,一会儿当成制造分裂伊拉克的工具,总之ISIS对美国来说有相应的利用价值。除了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与ISIS有联系,沙特的一些富豪和政府要员也与ISIS有暧昧关系,ISIS、叙利亚反对派同样能从沙特等国手里得到美制武器。因此ISIS使用大量美制武器也就毫不奇怪。
“一带一路”与中东
中东地区包括西亚、北非共21国,其中西亚15国,即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巴勒斯坦、也门、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北非6国,分别是埃及、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
在地缘上,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的交汇处。目前,除埃及以外的北非5国暂未被列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外,中东地区的其余16国均已入列,占了全部65个沿线国的近四分之一。可以预见,该战略在中东地区的建设关乎中国国际顶层设计的成败。
自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就已在中东地区厚积薄发,为“一带一路”铺陈排阻,逐渐使概念上的国家战略在现实的国计民生中站稳了脚跟。
中阿关系是中国与中东关系的重中之重,在“一带一路”战略必经的中东地区16国中,有13个是阿拉伯国家。对此有专家指出,以海湾产油国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在金融方面颇具实力,但它们毕竟经济体量小,要想长期发展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体起到带动和联动作用,才能够走得远做得大。为此,在2014年6月5日召开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北京专门针对阿拉伯国家设计了“1+2+3”的实施方略,申明中阿以能源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合作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阿以石油为主导的贸易关系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15年,双方贸易额已达1710亿美元(1美元约合6.3577元人民币),投资额约为3000亿美元。以阿联酋为例,阿联酋是中国在阿拉伯世界上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从阿联酋进口原油1165万吨,同比增长13.4%。双边贸易额达到548亿美元,其中出口390亿美元,进口158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5%、16.8%和22.9%。阿联酋从中国主要进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纺织品和轻工产品。
除此之外,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是阿拉伯国家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伙伴,承包项目涉猎铁路、公路、桥梁、港口以及水电建设等。在投资领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投资规模增长强劲,其中非金融直接投资已达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70%。中国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样也吸引了阿拉伯国家的投资,2013年中东首富阿尔瓦利德王子旗下的王国控股公司即以约4亿美元参股中国企业。
另外在非阿拉伯国家中,2014年中国与以色列双边贸易额为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0.5%,参与特拉维夫轻轨、阿什杜德南港口建设,两国签订了农业部谅解备忘录、植物检疫合作协定,开展了一系列农业合作项目;与土耳其双边贸易额为230.16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3.5%,参与修建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安卡拉地铁;与伊朗的双边贸易额达518.51亿美元,同比增长31.5%,参与Esfahan石油提炼厂投资和穆山帕水利大坝建设工程。
同美国、欧洲各国和俄罗斯等城外大国相比,中国进入中东比较晚,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与中东各国关系的发展和愈加熟络的交流。
实际上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需求来看,中东国家也都把和中国的关系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同样面临安全形势复杂、恐怖主义盛行、大国博弈掣肘等诸多困难,但是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中东地区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链条的重要一环,诚然已有了为数不少的铺垫,未来中国战略推进的伏笔也就此埋下。
下一个火药桶——巴以
俄罗斯空袭叙利亚、出击中东带来的最重要变化之一便是巴以局势的改变。一方面,当美国控制世界的能力下降,其现有力量非但解决不了巴以冲突,就连中东的基本稳定都难以维系,更别说为该地区局势的任何波动提供及时、有效的制动;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已宣告中东战略格局彻底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即是国际秩序重组的进程加速。巴以和平作为美国执柄世界权力的支点,不出现松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一直受到压制的巴勒斯坦一定时刻在寻求新的机会。
果不其然,以9月30日巴勒斯坦总体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宣布不再承认《奥斯陆协议》为标志,巴勒斯坦已准备再次拿起武器来捍卫自己的国家民族利益。自10月初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这一地区的局势越发剑拔弩张,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持刀攻击事件。巴勒斯坦人在西岸城市纳布卢斯(Nablus)纵火焚烧犹太圣地约瑟墓址(Joseph’s Tomb),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轰动。截至10月23日,大约已有约5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2000多人受伤,数百人被逮捕。而以色列方面则有1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从媒体舆论来看,由于巴勒斯坦人自身缺少发声平台及西方媒体高调宣传,巴勒斯坦人的死亡人数虽一定数倍于以色列人,却鲜受外界关注。本次冲突爆发前,以色列安全部队开抢打死2名巴勒斯坦青少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憎恨巴勒斯坦人甚至不惜为希特勒(Adolf Hitler)开罪,被批“危险的历史曲解”。此时过于高调,只会吸引国际社会更关注巴以问题,让以色列陷入更大被动。但过于低调,也会无形中使步步升级的巴以冲突,难以引发外界关注而埋下祸端。
当然,就时间点来看,巴以进一步更大规模冲突总体还处于酝酿阶段,未来真正的爆发点很可能发生在俄罗斯进一步拓展空袭范围、轰炸伊拉克境内的ISIS之后。当俄罗斯真正用军事行动控制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局势,需要新的热点来转移国际舆论对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关注时,哈马斯就可能展开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