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港台
来源:《壹周刊》2014年12月18日1984年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与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两人一同穿黑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中英联合声明》,主角是后排中间着灰色老干部装的太上皇邓小平,所谓“一国两制”是他一手搞出来的。但真正的主角——香港人,由始至终都缺席。30年后,记者在香港历史档案馆,从两个月前刚解封的港英政府机密档案中,听到了1984年人民的声音。原来,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前两个月,香港多个同乡会、工会、村委会等民间团体,都曾尽最后努力写信给港督尤德,反对九七回归,理由只有一个:我们不信任中共,否则,当年也不会辛辛苦苦逃难来港。讽刺的是,这些一度非常有远见的同乡组织,17年后的今天已变节成中共维稳大队核心,当年大义凛然的气度,早就销声匿迹,但讲过的说话,历史不会消逝。《中英联合声明》在1984年9月26日草签之后,距离12月正式由两国元首拍板期间,时任港督尤德做了一场假咨询大龙凤,由直属他的民意审核专员办事处,收集港人意见。虽然明知是政治骚,但社会不同团体均把握最后机会表达立场。它们寄给尤德的信30年后开档,内容原来有血有泪(本港没有《档案法》,殖民年代的政府档案,按英国法例封存30年后会开档。但涉国家安全的高度密档,查阅须先获批)。在泛黄的历史档案中,有来自...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0
浏览次数:1669
来源:《文史精华》2016年 文/郑会欣中英新约并未提及香港问题 抗战胜利后,围绕香港受降问题,中英两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冲突。最终的结果还是强权战胜了公理,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英国军队受降,从日本人手中重新接管了香港。数年前,蒋氏后人将蒋介石日记暂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目前,1945年以前的日记已经对外全部开放,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香港受降一事,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重温受降的交涉经过,也可以窥探蒋介石当时的内心活动。应该承认,蒋介石是一个民族情结很强的人,对于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租借九龙和新界的行径极为愤懑,因此,收回九龙(包括香港)一直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国民政府成立后虽然推行所谓“革命外交”,企图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毕竟国力衰弱,不平等条约并未完全废除,英国对于中国要求收回香港的正当要求更是置若罔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随即向德、意、日宣战,成为英、美等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国,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随着香港和上海等地租界的沦陷,原先存在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已变得十分荒谬。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美国和英国开始考虑与中国政府谈判,并于1942年10月10日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兴奋,“心中快慰,实为平生唯一之快事&rd...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6
浏览次数:1000
来源:《亚洲周刊》 2016年9月4日文/田沧海 美国新书描绘我国常识分子蒋希曾崎岖一生。蒋二十年代负笈美国,他的英文小说《我国红》(China Red)遭拒出书。因言辞左倾,差点被遣送我国。在饭馆洗过碗,担任影片小人物,剧本曾获好莱坞演出,七一年郁郁以终。 在中美关系史上和中美文明交流史上,蒋希曾(H.T. Tsiang)是个悲惨剧性人物,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赴美留学,先后就读加州史丹福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他用英文写过小说、诗和剧本,拍过影片和电视剧,但今日已很少人知道他,乃至“连听都没听过”。蒋氏的悲惨剧不仅在于他生前崎岖,身后名声不显,更在于他在洛杉矶城外的石碑把他的生年一八九九误植为一九零六。蒋氏卒于一九七一年,长年七十二岁。 江苏南通人蒋希曾被沉没多年后,终于有个第二代台湾留学生徐华(Hua Hsu,音译)为他写传,使他的生平在中美近代文明史上留下一页,亦让更多的中美常识分子知道蒋希曾这自个。具有哈佛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徐华现任纽约州瓦萨(Vassar)学院副教授,研讨范畴包含移民史、多元文明、文学史和艺术批评;一起亦为《纽约客》杂志特约撰述。胡适的好友、前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老婆陈衡哲,即结业于瓦萨学院。徐华的爸爸为理工科留学生,七十年代留美。当台湾电子科技工业起飞之际,与一批留学生回...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6
浏览次数:873
来源:《环球时报》2016年6月23日文/刘刚美军基地在冲绳已存在几十年,但它不仅没让冲绳社会各方面好起来,反而出尽丑闻。美军士官时不时被爆杀人、偷盗、抢劫等不端行为,还享受“治外法权”,一再侮辱冲绳民意,惹得民怨四起,日美政府尴尬不已。那么冲绳能够摆脱美军基地的存在吗?作为一名寓居冲绳已近二十年的华人独立学者,笔者以自己多年的体验和观察,结合当地实际,拟为读者排疑解惑。摆脱美军基地?雾里看花的猜想中国和冲绳(昔时琉球故地之一部)相隔近130多年再开往来,留学、经商、旅游等络绎不绝,从北京仅3个多小时、从上海仅需约1.4小时即可到达,真可谓近在咫尺。不过,很多人的意识似乎还停留在100多年前,比如,媒体误传1996年的冲绳县民大会为独立大会之类,学界有人误解所谓创立“琉球学”就可以涵盖“琉球处分”(1879年)后直到今天的冲绳研究。诸如此类的误会不胜枚举。其中,还有一个特别吸睛的话题,就是美军基地的裁撤和“琉球独立运动”能否实现之间的内在关联。驻日美军基地的74%集中在冲绳,但“基地经济”早已不占冲绳经济的主要部分(冲绳的基地依存度在1986年度时为5%左右,之后在4%到5%之间进行推...
发布时间: 2016 - 06 - 29
浏览次数:1149
来源:《信报》2016年5月4日文/郑明仁  香港一代报人岑才生先生于2016年4月27日在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享年94岁,新闻界同人深表哀悼。岑才生的辞世,代表着香港报坛昔日的中流砥柱又少一人,也代表着由岑家创办的《华侨日报》(《华侨》)正式成为历史。岑才生父亲岑维休1925年6月创办《华侨》。岑维休领导报社经历了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香港、国共内战、六七暴动、香港前途谈判等历史时刻,每个时期《华侨》都首当其冲,有荣也有辱。日占时期《华侨》的所作所为,令岑维休于战后成为箭靶,一度遭国民政府当作“汉奸”通缉,主办此案的国民党党官企图一举吞并《华侨》,岑维休幸得港英政府全力保护,并得到徐复观代向蒋介石求情才逃过大难。《华侨》背负着这个历史耻辱包袱走了好几年才走出“通敌”阴影。笔者这篇文章是在缅怀岑才生先生之余,也希望替《华侨》被指在日占时期的“通敌”行为说句公道话。牵头创立报业公会岑维休于1985年12月逝世,岑才生即正式接掌《华侨》。早在1945年香港重光后,岑才生已进入《华侨》营业部工作;1949年他到英国三家报社实习时遇见何东爵士(何东家族在香港经营《工商日报》),何建议他回港后创立团结各报的公会组织,以便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岑才生回港后与父亲商量,结果...
发布时间: 2016 - 06 - 14
浏览次数:1160
来源:《环球时报》2016年5月3日文/候涛德国外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上周首次公开承认,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智利境内曾存在一个由前纳粹军人创建的“国家”。德国还解密了有关这个神秘“国家”的档案。一时间,这段历史秘闻在西方引起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英国《每日邮报》等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纳粹下士的“帝国梦想”这个“纳粹国家”被称为“尊严殖民地”,它被披露出来,是缘于德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拍摄的电影《尊严殖民地》,该影片于今年2月在德国公映。随后德国政府不得不承认此事,并为此道歉。德国解密档案显示,“尊严殖民地”位于智利马乌莱大区利纳雷斯省帕拉尔市东南35公里处,这个所谓的“国家”不仅有“元首”和统治体系,还有各种武器。创建这个神秘“国家”的人名叫保罗·舍弗尔,他的“国家”存在了长达30多年。1921年1...
发布时间: 2016 - 06 - 14
浏览次数:87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