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日本·琉球
转载《参考消息》3月25日第11版北洋海军旅顺基地东港,港内停泊着多艘北洋军舰。(资料图片)甲午战争的影响深远而又持久。从战略全局上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中得出有益的战略警示,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增长战略智慧、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提高警惕、捍卫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日本军国主义缺乏警惕腐败专制的清朝政府对日本凶残扩张的侵略本性及灭亡中国的战争野心缺乏深刻认识,寄希望于列强的外交调停,战争爆发后指挥混乱、不敢主动出击消灭入侵之敌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日本企图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中国,积极扩军备战。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奉中国为宗主国的琉球,改为冲绳县,清政府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7个师,兵力约12万人,战争中实际动员兵力约24万人。日方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事地图。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及1883-1885年中法战争,促使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北京为防御重点,主要防御对象就是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旅顺和威海卫基地随后几年也相继建成,当时清政府陆海军总兵力达80多万人。但清军指挥体制不顺、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和战争准备。日军在...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776
转载《参考消息》3月21日第11版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对东亚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站在新的甲午坐标上回望过去,是为了让历史的智慧之灯照亮未来,让我们对未来看得更远、更准,以便更好争取和平美好的明天。构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战略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是清王朝维护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安全战略的失败。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依靠近代化的军事力量,掀起掠夺瓜分世界的狂潮。面对这样复杂的战略环境,如何维护并发展自身的利益,是对清王朝战略能力的巨大考验。但是,清王朝驾驭复杂环境的战略能力极为薄弱。首先,在长期专制思想禁锢下,当时中国人的活跃思想被牢牢桎梏、扼杀,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如同带着沉重思想镣铐的囚徒,已经完全缺乏时代迫切需要的战略创新能力。其次,清王朝长期闭关锁国昧于历史浩浩潮流,很晚才认识到外来威胁是来自海上,很晚才认识到海上威胁绝非海盗行为,而是对整个王朝和制度的挑战。第三,当此转型关键时期,最需要一个雄才大略、胸怀天下的领袖及其团队的筹划和决断时,运转200多年的大清王朝却正走向没落,权力核心昏庸无能,缺少必须的战略统筹能力。第四,政治体制僵化落后,官场上下人人各怀鬼胎、尔虞我诈,早已失去战略执行能力。正如曾出使中国的日本政治家副岛种臣所谓:“中国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749
转载《参考消息》3月20日第11版对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而言,犯错误不太可怕,可怕的是重复犯错误。曾经成为近代中日两国命运转折点的甲午战争重新摆在我们面前,促我们深刻解剖、反思与自省,不仅仅是因为12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更因为中日两国又分别站在了各自前行的十字路口。如何对待历史、反思自我,成为影响两国未来走向、相互关系以及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关键。反思历史,有助我们深化改革120年前,日本奉行的是海外扩张战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终结了日本的扩张,剥夺了日本占领的别国领土。100多年后的日本,和平主义衰退,军国主义还魂,扩张战略被重续,南千岛群岛、独岛、钓鱼岛以及东海油气开采等,成为当下日本战略实施的新着力点。对这样一个曾经侵略扩张成性、让亚太人民深受其苦的国家,西方一些国家却往往采取了宽容态度。而对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历史上曾多次遭日本侵犯的中国,他们却抱有一定的成见,认为日本“文明”优于中国。追根溯源,还要从甲午战争说起。当时,日本为了摆脱外国强加的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要求,选择了体现西方价值观的国际法体系改造自身,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承认与接纳,成功实现“脱亚入欧”。在战争爆发以及结束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日本借用国际法话语体系,标榜美化自己、抹黑诋毁清军,给自己贴上&...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773
转载《参考消息》3月18第11版在丰岛海战中搁浅焚毁的“广乙”号(资料图片)当前,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等问题上,故意歪曲历史,掩盖事实真相,无视国际法的存在,屡屡挑起事端。回顾往事,日本有着践踏国际法、奉行强权政治的过去。甲午战后,日本曾两度掀起中日甲午战争国际法问题研究高潮,企图通过偷换国际法概念、聘请国际法专家著书立说等形式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依据,为战时暴行进行辩解。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日军在甲午海战中践踏国际法的行径。不宣而战——突袭“济远”号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认为发动侵略战争的绝好时机已经来到。一方面极力怂恿清朝政府派兵赴朝,并信誓旦旦表白“我政府必无他意”;另一方面,在中国出兵之前,日本内阁在6月2日通过了以保护公使馆和侨民为借口的出兵提案,6月5日成立战时大本营,在援朝清军到达牙山的同一天,日军先遣队亦在仁川登陆,至6月16日,日本一个混成旅团约7000兵力在朝鲜登陆完毕。在此形势下,7月中旬,清政府命北洋水师运兵渡海,增援驻朝清军。在获知清军增援消息后,日本立即派联合舰队从佐世保港出发,游弋于朝鲜沿海,准备截击中国军舰。1894年7月25日凌晨,北洋水师“济远&am...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720
转载《参考消息》4月9日第11版战争双方的较量,首先表现为战略决策的较量。战略指导者对打还是不打、何时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战争胜负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清政府战略决策能力不足、决策一再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决策进行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其失误和教训,用以启示未来,进而赢得未来。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域参战的日本联合舰队编队,图右侧军舰为联合舰队本队“松岛”等舰。(资料图片)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对于甲午战败之因,梁启超曾经讲到,“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从战略决策角度分析,清政府战略决策屡屡失误,既与决策者自身认识、分析和决断能力不足有关,更与缺乏先进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有关。甲午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近代化战争。近代化军队与农业时代的军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陆军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还产生了新型的炮兵、工兵、后勤兵、卫生兵等,同时海军舰队逐步成为主要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不再局限于陆地和河流,而且延伸到海上。战争保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粮草等方面,而且涉及国家的工业、交通、通信、金融体系等。从东北亚战略形势看,这...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91
转载《参考消息》4月8日第11版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沦的命运,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标志而宣告失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军事改革教训惨痛,发人深省,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图为日本海军从英国购买的鱼雷艇(资料图片)晚清军改取得一定成效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打造“利炮坚船”和“利器精兵”,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这场军事改革在开阔军事视野、推行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借鉴西方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历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杀。军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将近代西方枪炮和舰船技术引入中国,购买和制造了一些近代武器装备,使得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洋务派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兵工厂。经过积极的引进和仿制,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军火器的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以1888年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为主...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62
96页次9/16首页上一页...  45678910111213...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