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News
港台
转载《参考消息》4月4日第11版影响军队作战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育训练作为将作战思想和武器装备等战斗力要素转化为实际作战能力的催化因子,显得尤为关键。晚清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从军事教育训练的角度深入考察和客观评析历史得失,汲取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开创近代海军教育新路晚清海军在其筹建与成军过程中,逐步构建起近代海军军事教育体系,探索军事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培养了筹建海军急需的专业人才,更挑战了封建社会教育传统,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晚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拉开了筹建近代海军序幕,通过兴办新式海军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开启了近代军事教育之先河。1866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州建厂造船的同时设立“求是堂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并主持制定了办学章程,成为近代第一所海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很快取得显著成绩,并被晚清政府所重视。继福州船政学堂之后,各地依照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继开办了多所新式海军学堂,教授海军所需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晚清海军着力构建近代化海军军事教育内容体系,从开办各海军学堂开始,便强调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军事实用技术,并要求所有学员必须掌握一门外语。与封建社会私塾和书院相比,教育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海军学堂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真正发源地。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分前学堂和后学堂...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19
转载《参考消息》4月3日第11版日军攻陷旅顺后俘获的北洋海军“超海”号汽船(资料图片)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这一性质决定了日本与中国的攻防战略选择。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故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中国海陆实力远逊日本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陆军已有7个野战师团,共计12万余人;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6万余吨。日本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其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1894年6月5日,日本又成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以确保在其即将挑起的侵华战争中对海陆联合作战的统一指挥。日军的作战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投送陆军至中国渤海湾登陆,与清军在直隶(今河北)平原进行决战,然后直取北京。要实现这一作战目标,有赖海军保护海上交通线、护送陆军运输船及协同陆军登陆,而其核心则是制海权。日本海军为适应战时需要,经改编后组成了联合舰队,内分本队和第一、第二游击队等多个战术编队。大本营要求联合舰队采取攻势方针,通过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协同陆军实现最终的作战目标。中国方...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990
转载《参考消息》4月2日第11版甲午战争旅顺战役略图(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甲午战场的战事,大多发生在笔者所在部队防区海域及周边地区。第一阶段的黄海海战,发生在海洋岛以北大鹿岛海域;第二阶段的金旅之战,发生在我部驻地周边的大连金州、旅顺一带;第三阶段的威海卫之战,发生在我部防区海域当面。作为驻防黄海前哨的海防部队,回首120年前发生在我部防区海域及周边地区的这段屈辱历史,我们对战场的触碰最直接,对战争的感悟更痛切。无“气”不足以勇,少“气”不成其师   “气”为兵神,“勇”为军本。战场是武器和战术的对抗,也是作风与意志的较量。一支军队缺乏“虎狼之气”,没有不畏强手、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骁勇之风,没有咬住不放、紧追不舍、牺牲奉献、精诚协作的坚强意志,未上战场、胜负已决,这既是甲午战场的警训,也是战争成败的铁律。和平环境越久,打仗思想就越缺。和平积习越多,战斗作风就越散。古人说:“变故兴细微”,一个国家和军队武备的松弛,往往是从和平积习开始的。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的种种官场痼习滋生蔓延,旅顺军港内驻泊的“南洋&am...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803
转载《参考消息》4月1日第1版在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海战是近现代中国最大的一次海战,在世界海战史上也是屈指可数,对世界军事的影响十分深远。放眼近代各国历史,战胜必国兴;战败轻则衰退,重则亡国。“不言败”有赖于多研究失败。甲午的战败,对新形势下海防建设亦有启示。海防建设必须贯彻“攻势防御”战略思想“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上,我们就是一个农耕民族,怕海、禁海、不敢出海,致使有海无防,屡遭外敌入侵。近代历史上,虽然对海防有所重视,但“重防轻攻、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耗巨资组建海军,为中国在海上方向赢得了近20年的和平,但仅满足于“攻人不足,自卫有余”,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海防对于中国关乎社稷存亡,关乎民族兴衰。回观当今,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博弈的焦点,现代海防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与多个邻国存在海洋领土争议,海上资源受到掠夺、岛礁被蚕食、海域被瓜分的现象多次发生。冷战结束后,部分国家试图压缩我海上安全空间,对我国海防安全构成长期威胁。特别是在钓鱼岛方向,...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856
——对甲午战争的另一种观察转载《参考消息》3月31日第11版即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中日甲午战争也可称得上是一场规模大、影响大的局部战争。在这场较量中,日本“以小搏大”却能完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达成了战术的速动,更实现了战略的速决。日本的战争决策速度、力量动员速度、部队机动速度都远远快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关键性的作战均是速战速决。1894年6月2日,日本做出入侵朝鲜、与清军开战的决定,3天后就成立了战时大本营。日军攻占平壤仅用两天时间,突破鸭绿江防线只用3天时间,著名的黄海海战持续5个多小时。从战略上看,作为一场改变两国命运的战争,战场从朝鲜半岛一直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还包括黄海、渤海广大海域在内,可是整个战事前后不过9个月的时间。试想清军如果能跟日军打一场战略持久战,以当时日本的条件恐怕很难撑过三五年。其实早在1874年,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中日两国如果发生战争,“我求利在于速决,彼求利在于缓慢”。真可谓胜负快慢之间,日本靠快、靠速决赢得了甲午战争。可为什么日本能快、能速决呢?透过甲午战争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中日两国社会的散与聚、体制的重与轻、文化的闭与开,以及由此带来的两国战争动能的大小之差和两国转身近代的拙巧之别、拥抱变化的拒迎...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887
转载《参考消息》4月11日第11版本报“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自3月3日连续刊发以来,得到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本系列报道结束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空军上将接受了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和《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的采访,就甲午战争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报特刊登此文作为本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以飨读者。记者:请您谈谈对甲午战争的看法。刘亚洲:习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甲午战争是一场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两个国家命运的战争,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再往大处看,它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当然,受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历史深刻性在于两点:一、战争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之中;二、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对这场战争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我们民族进步的阶梯。从这个意义上讲,甲午战争已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一、制度刘亚洲: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唤醒了清朝的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中日两国同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两个国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一个把外来...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6
浏览次数:1863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