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参考消息》2014年3月5日 第11版2014,又逢甲午年。1894年甲午苗净的失败,让中国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仕会牲到了顶峰,这场战争成为压垮处于极度衰落中的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的一个甲子,中国陷入苦酮豹深渊。也因为这段历史,自此的120年间,甲午年就成为对中国人具有特殊含义的年份。1954,第二个甲午年.取得了抗美授朝战争胜利的新中国.洗刷了近百年的耻辱,中国人民站立了起来,汤眉吐气。2014,第三个甲午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义无反顾地走在了崛起的道路上,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中国吹响了再次出发的“集结号气”。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接近于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伟大目标,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越来越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三个甲午年,中国历史命运的三大转拆,不能不让我们掩卷沉思,感慨万千。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侵华的肇始。作为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对中国的凯觎之心早已有之。早在16世纪,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产生了“天皇居北京,秀吉留宁波府,占领天竺”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但囿于国力的原因,三次浸朝均无功而返。但此后,开疆拓土必先自吞并中国始,成为日本的...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9
浏览次数:691
转载《参考消息》3月25日第11版从国家全局理性地认识、统筹海防并付诸实践,李鸿章是始作俑者,他的海防战略思想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发展。然而,纵观其海防战略的理论和北洋海军兴亡的实践,可谓得失参半,既有可贵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创建轮船水师,三洋布局,海口防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发起了以自强为核心的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极力推动近代化海防和海军建设,促成中国国防观念的重大转变。与当时所有先进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从外国船坚炮利打败中国的事实中直观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产生“学习外国利器”,发展船炮以“自强”思想。1867年,担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首次提出建议:创建一支轮船水师,分驻“内洋港口”,“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曰北洋提督,驻扎大沽,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曰中洋提督,驻扎吴淞江口,江苏、浙江各海口属之;一曰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781
转载《参考消息》4月9日第11版战争双方的较量,首先表现为战略决策的较量。战略指导者对打还是不打、何时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战争胜负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清政府战略决策能力不足、决策一再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战略决策进行分析和反思,研究总结其失误和教训,用以启示未来,进而赢得未来。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域参战的日本联合舰队编队,图右侧军舰为联合舰队本队“松岛”等舰。(资料图片)缺乏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对于甲午战败之因,梁启超曾经讲到,“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从战略决策角度分析,清政府战略决策屡屡失误,既与决策者自身认识、分析和决断能力不足有关,更与缺乏先进的战略决策体制机制有关。甲午战争是一场大规模的近代化战争。近代化军队与农业时代的军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陆军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还产生了新型的炮兵、工兵、后勤兵、卫生兵等,同时海军舰队逐步成为主要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不再局限于陆地和河流,而且延伸到海上。战争保障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粮草等方面,而且涉及国家的工业、交通、通信、金融体系等。从东北亚战略形势看,这...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91
转载《参考消息》4月8日第11版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沦的命运,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标志而宣告失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军事改革教训惨痛,发人深省,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图为日本海军从英国购买的鱼雷艇(资料图片)晚清军改取得一定成效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打造“利炮坚船”和“利器精兵”,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这场军事改革在开阔军事视野、推行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借鉴西方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历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杀。军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将近代西方枪炮和舰船技术引入中国,购买和制造了一些近代武器装备,使得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洋务派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兵工厂。经过积极的引进和仿制,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军火器的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以1888年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为主...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62
转载《参考消息》4月7日第11版中日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战略格局,而且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恩格斯看来,中国甲午战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府和军方所奉行的被动防御策略。今天,重温恩格斯当年的论断,从攻防技术发展的不对称性审视这场战争,既可为甲午战争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可启迪对于中国国防战略的深度思考。13世纪中期,日本借台风即所谓“神风”击败忽必烈的舰队(绘画作品)。(资料图片)甲午战争前三次中日攻防对弈史书记载的第一次中日战争是公元633年白江口海战,日本为当时的唐朝所败。第二次战争是13世纪中后期,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两次发动对日战争,日本借台风即所谓“神风”击败了忽必烈的舰队。第三次战争是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倾举国之力攻打朝鲜,被明军与朝鲜军合力击败。甲午战争之前的中日三次战争,从攻防对弈的角度进行考量,可发现一个共性的特征,即三次战争最终的胜利者都是防守方,而非进攻方。那么,究竟是何种因素造就了防御方的胜利,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的三次战争,防守方的胜利是与军事技术发展的攻防不对称性密切关联的。在军事技术史上,攻防技术发展不对称的情况经常发生。在冷兵器主导战争的时代,城池和要塞成为攻防作战的主要对象,攻城技术长期落后于守城技术...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11
转载《参考消息》4月4日第11版影响军队作战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育训练作为将作战思想和武器装备等战斗力要素转化为实际作战能力的催化因子,显得尤为关键。晚清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从军事教育训练的角度深入考察和客观评析历史得失,汲取其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开创近代海军教育新路晚清海军在其筹建与成军过程中,逐步构建起近代海军军事教育体系,探索军事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培养了筹建海军急需的专业人才,更挑战了封建社会教育传统,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晚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后拉开了筹建近代海军序幕,通过兴办新式海军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开启了近代军事教育之先河。1866年,左宗棠奏请在福州建厂造船的同时设立“求是堂艺局”,即福州船政学堂,并主持制定了办学章程,成为近代第一所海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很快取得显著成绩,并被晚清政府所重视。继福州船政学堂之后,各地依照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继开办了多所新式海军学堂,教授海军所需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晚清海军着力构建近代化海军军事教育内容体系,从开办各海军学堂开始,便强调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军事实用技术,并要求所有学员必须掌握一门外语。与封建社会私塾和书院相比,教育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海军学堂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真正发源地。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分前学堂和后学堂...
发布时间:
2014
-
04
-
28
浏览次数: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