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报》文/《信报》编辑部前言:月前,深水涉发生3死30伤车祸,巴士司机疑因底薪低要加班直踩14小时“多劳多得”,超长工时酿成悲剧。2012年香港全年工时为2296小时,至2015年达2606小时,冠绝全球。3年内,足足增加310小时。究竟是多劳多得,抑或得不偿失?19世纪初,欧洲工厂工人每周工时长达60小时。随着科技进步到1920年代,大部分欧洲工厂每周工时已降至40小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因斯于1930年发表一篇文章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乐观预测人类在100年间会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经济水平有8倍之高,一个人每周只要工作15小时,就能满足Adam Smith所讲基本生存需要。2030年距今尚有17年,目前全世界法定工作工时最短的国家——法国每周还要工作35小时,远超过凯因斯预测的一倍。工时效率 亚洲低于欧美人们主观认为“多劳多得”是定律,但工时愈长就代表经济愈好吗?《哈佛商业评论》研究20年资料,结果发现勤力工作与经济增长没有必然关系(见文末附图)。国际劳工组织(ILO)劳动环境专家Jon Messenger进一步指出,“长工时令每个小时劳动生产力下降&rdq...
发布时间:
2017
-
12
-
27
浏览次数:809
来源:《明月》2015年8月文/李雪庐一九六七年香港大暴动,查先生和另外三名港人给暴徒点名为暗杀对象。这条刺杀新闻是英文《星报》率先报道,老香港们这是才清楚查先生并无左派政治任务及背景,纯是报人而已。 “今年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六十周年,金庸先生是新派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人物……”潘耀明老总来电邮要我写些东西。六十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六十年前的事很遥远了。那年我十九岁,在九龙华仁上中四,二次大战后开学的儿童都超龄。某天班里的气氛有些不寻常,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有所争议,好像在排先后次序,原来有人带了份中文报纸回校,大家争着轮阅。那年头英文学校很少见中文报,中文报都在家中读,最流行的是《华侨日报》、《工商日报》、《星岛日报》,再加一份《新生晚报》。我家不订左派报纸,同学带回校的半份《新晚报》更从来未见过,就在这撕下来的半份《新晚报》上,我首次读到查良镛先生的大作《书剑恩仇录》。这是我第一次读新派武侠小说,而且一读数十年,欲罢不能,读完《新晚报》,毕业后读查先生一九五九年创办的《明报》,读完连载小说读单行本。查先生的武侠小说像毒品,沾不得;一试上瘾,爱不释手,没有什么读物可以代替。单行本读了又读,翻了又翻,直读至支离破碎,肉骨分离,再买新的。就这样我前后买过两三次新书,书架上有旧版,有新版,也有些让人借了一...
发布时间:
2016
-
09
-
30
浏览次数:1538
来源:《壹周刊》2014年12月18日1984年12月19日下午5时30分,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与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两人一同穿黑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订《中英联合声明》,主角是后排中间着灰色老干部装的太上皇邓小平,所谓“一国两制”是他一手搞出来的。但真正的主角——香港人,由始至终都缺席。30年后,记者在香港历史档案馆,从两个月前刚解封的港英政府机密档案中,听到了1984年人民的声音。原来,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前两个月,香港多个同乡会、工会、村委会等民间团体,都曾尽最后努力写信给港督尤德,反对九七回归,理由只有一个:我们不信任中共,否则,当年也不会辛辛苦苦逃难来港。讽刺的是,这些一度非常有远见的同乡组织,17年后的今天已变节成中共维稳大队核心,当年大义凛然的气度,早就销声匿迹,但讲过的说话,历史不会消逝。《中英联合声明》在1984年9月26日草签之后,距离12月正式由两国元首拍板期间,时任港督尤德做了一场假咨询大龙凤,由直属他的民意审核专员办事处,收集港人意见。虽然明知是政治骚,但社会不同团体均把握最后机会表达立场。它们寄给尤德的信30年后开档,内容原来有血有泪(本港没有《档案法》,殖民年代的政府档案,按英国法例封存30年后会开档。但涉国家安全的高度密档,查阅须先获批)。在泛黄的历史档案中,有来自...
发布时间:
2016
-
09
-
20
浏览次数:1669
来源:《文史精华》2016年 文/郑会欣中英新约并未提及香港问题 抗战胜利后,围绕香港受降问题,中英两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冲突。最终的结果还是强权战胜了公理,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英国军队受降,从日本人手中重新接管了香港。数年前,蒋氏后人将蒋介石日记暂存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目前,1945年以前的日记已经对外全部开放,其中有部分内容涉及香港受降一事,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重温受降的交涉经过,也可以窥探蒋介石当时的内心活动。应该承认,蒋介石是一个民族情结很强的人,对于鸦片战争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租借九龙和新界的行径极为愤懑,因此,收回九龙(包括香港)一直是他所追求的目标。 国民政府成立后虽然推行所谓“革命外交”,企图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毕竟国力衰弱,不平等条约并未完全废除,英国对于中国要求收回香港的正当要求更是置若罔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随即向德、意、日宣战,成为英、美等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国,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随着香港和上海等地租界的沦陷,原先存在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已变得十分荒谬。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士气,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美国和英国开始考虑与中国政府谈判,并于1942年10月10日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兴奋,“心中快慰,实为平生唯一之快事&rd...
发布时间:
2016
-
09
-
06
浏览次数:1001
来源:《信报》2016年5月4日文/郑明仁 香港一代报人岑才生先生于2016年4月27日在养和医院安详离世,享年94岁,新闻界同人深表哀悼。岑才生的辞世,代表着香港报坛昔日的中流砥柱又少一人,也代表着由岑家创办的《华侨日报》(《华侨》)正式成为历史。岑才生父亲岑维休1925年6月创办《华侨》。岑维休领导报社经历了省港大罢工、抗日战争、日军占领香港、国共内战、六七暴动、香港前途谈判等历史时刻,每个时期《华侨》都首当其冲,有荣也有辱。日占时期《华侨》的所作所为,令岑维休于战后成为箭靶,一度遭国民政府当作“汉奸”通缉,主办此案的国民党党官企图一举吞并《华侨》,岑维休幸得港英政府全力保护,并得到徐复观代向蒋介石求情才逃过大难。《华侨》背负着这个历史耻辱包袱走了好几年才走出“通敌”阴影。笔者这篇文章是在缅怀岑才生先生之余,也希望替《华侨》被指在日占时期的“通敌”行为说句公道话。牵头创立报业公会岑维休于1985年12月逝世,岑才生即正式接掌《华侨》。早在1945年香港重光后,岑才生已进入《华侨》营业部工作;1949年他到英国三家报社实习时遇见何东爵士(何东家族在香港经营《工商日报》),何建议他回港后创立团结各报的公会组织,以便在国际上发挥影响力。岑才生回港后与父亲商量,结果...
发布时间:
2016
-
06
-
14
浏览次数:1161
来源:《亚洲周刊》2016年1月3日文/笔锋中国大陆和美国急着争取台湾在南海议题上的支持,意外成为马英九卸任前,有机会在国际上扮演关键角色筹码。台湾总统马英九原订十二月十二日登上南海的太平岛,藉以宣示台湾在南海的主权,此举不但引发美方和东南亚各国关注,连中国大陆对台湾在南海所处的敏感地位也极尽拉拢意味。两岸如在南海议题合作,对美国而言,无疑是在区域安全上的一大错失,因此,南海议题立即成为中美对台的最重要杠杆支点。在马习会后的晚宴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数度和马英九触及南海问题的争端,并恳切希望两岸能站在同一立场,共同维护两岸在南海的主权,习近平对南海的着墨可能远超过他对台海争执的忧虑。同样的,美方在中国大陆宣布东海航空识别区的时刻,就曾要求当时台湾驻美代表返台传达美方在南海的坚定立场。那时,马英九公布他的“东海和平倡议”,美方曾表明欢迎,可是在南海问题上,美方却要求台湾必须表态,站在美方同一阵线,最主要差别就在于东海有日本和美国,属于大国外交,无关痛痒的“东海和平倡议”可以接受;南海国家众多,除美国外,没有任何足以抗衡中国大陆的大国,在众小国各自为政下,容易擦枪走火,台湾如果仍然以中立之姿表态,对美国而言,仿照东海所提的“南海和平倡议”是属于亲中国大陆而非支持美国立...
发布时间:
2016
-
03
-
10
浏览次数: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