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第五节 文艺与抗战

日期: 2019-05-16
浏览次数: 12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者企图灭亡我国家、民族的野心暴露无遗。1937年11月,上海陷落;12月,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先后失守,国家、民族的存亡已处于最后关头。大敌当前,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奔向抗日战争的神圣岗位。1937年10月,云南派出四万余人的第60军,经长沙、武昌前往鲁南参加徐州大会战。高涨的抗战热潮,极大地鼓舞了文艺界。不少人走出书斋,走出思想中的象牙之塔,意气风发地走上街头,走向农村,或投笔从戎,奔向民族解放斗争的第一线,如张天虚、张子斋、李乔、孟田等。

 云南文艺界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于1938年5月1日成立了“文协”云南分会。而在这之前,戏剧界已经动员起来:云南学生抗敌后援会在街头演出抗日戏剧,金马剧社组织巡回剧团,前往滇西演出《打倒日本》《血洒卢沟桥》等话剧,救亡花灯团改组为农民救亡灯剧团,演出新花灯剧《茶山配》。同时,新的杂志也纷纷创刊,1937年有《南方》《文艺季刊》,1938年有《怒江》《晨暾》《战时知识》《新动向》《文化岗位》《战歌》和《警钟》等。它们都把动员群众抗战作为自己的神圣任务。《南方》主张“以‘抗日’为第一”,《晨暾》表示稿件要“能适应抗战需要为主”。1937年11月,《云南日报》发表有关“街头文艺”“战地剧团”“街头剧团”的文章以及《抗战时期的艺术运动》等,探讨文艺如何才能更好地为抗战服务。各种刊物和报纸副刊,都不愧是屹立在云南文化战线上的堡垒。

 文艺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昂扬精神,以文艺为武器来宣传抗日,张子斋、杨季生、杨亚宁等写了众多的“简论”和通俗文学,张天虚、李乔写了系列报告文学,马子华的小说《福地》和陈铨的短篇小说《蓝蚨蝶》陈铨短篇小说《蓝蚨蝶》,刊于1938年4月24日《云南日报》。陈铨四幕浪漫悲剧则为《蓝蝴蝶》,于1943年4月由青年书店出版。、独幕剧《自卫》都回荡着抗战风云,是“与抗战有关”的作品。诗歌更是鼓吹民族奋起的喇叭。彭桂萼在《抗战诗歌的性质及途径》中指出:“翻身搏斗的中华民族,需要奋亢的怒吼狂呼。”“新阶段的诗歌的灵魂,确系经了卢沟桥的醒炮的轰鸣才彻底昭苏。”他和柯仲平、罗铁鹰、雷溅波等吹奏起诗歌界抗日的强音。

 总之,在抗战初期,云南文艺界是万众一心支持抗日战争,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寒谷在《云南的刊物联合起来》中,建议三刊物不登与抗战步调(广义的)不相配合的文章。楚图南的《在抗战建国过程中的中国文艺》一文也说:“文艺不再是翱翔在天国的美妙的幻影,也不是个人享乐的陶醉的和催眠的歌声。现在它赤裸裸地和我们站立在地上,血淋淋地和我们在斗争。”这说明抗战形势和作家新的思想使创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张天虚在《为争取彻底的解放而奋斗》一文里曾说,1938年,在汉口遇郭沫若,他在东京时的“沉郁苍老的面容,已换改成一副英俊的生气勃勃的脸相”,而以前在上海、东京的朋友,都变得年轻起来了。全国(包括云南)的文学工作者在抗战初期都共同感到抗战形势给他们带来了活力!

 后来,沿海各地和众多的大城市相继失守,战争进入了持久战阶段,速胜论者产生了厌战情绪。同时,由于侵略者的诱降,国民党政府热衷于所谓的“和平谈判”,进行卖国活动;“战必败”的亡国论思想在国统区大为滋长。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昆明一度弥漫着颓废和追求享受的风气;对抗战漠不关心的诗词唱和,表现低级情调、色情内容的软性文学有所泛滥。特别是在“皖南事变”之后,有一部分作者回避火热的生活,沉湎于幻想的象牙之塔中,向往写风花雪月。歌吟小我的喜怒哀乐感情的倾向,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另外,不少作家虽有巨大的政治热情,但由于战争带来的生活不安定,加上对积累的素材来不及消化,又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构思和精雕细刻,因此颇有一部分作品比较粗疏草率,质量不高。这就使一些人对文艺为抗战服务的使命产生了疑虑。在梁实秋的《编者的话》发表以前,或者在被批判以后,这类似的认识、情绪在云南也有反映,例如1939年3月的《谈抗战诗》,就说抗战诗歌“没有好作品”,“我不承认诗能大众化”。当时为抗战服务的作品,缺点自然有,但是次要的,而且,文学工作者也正在逐步地加以克服。如针对脱离现实的创作倾向,有人就强调写实文学;楚图南则主张题材的广泛性,说不要硬写战争、前线,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后方也有很有意义的题材,也可以起到为抗战服务的作用。彭桂萼在《配合通俗化运动与通讯员运动去展开抗战文艺的战斗》一文里,也有较全面的认识。他说:“抗战文艺,是应该反映前线,也反映后方,暴露黑暗,也歌颂光明,注重宣传性,也注重艺术性,顾及时代化,也顾及地方化。”应该说,从文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文艺完成其社会使命来看,在抗战中、后期,文学比之初期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从整个倾向来看,在抗战时期,文艺与抗战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如果说1939年5月15日,昆明《中央日报•平明•编者话》还和梁实秋的《编者的话》持相同的态度,那么到1942年7月7日,该报副刊在《稿约》中的论调就正儿八经地列入“抗战文艺”的范畴之中。该报12月19日的社论《昆明文化的低潮》更旗帜鲜明地指出:“清算抗战八股”,“提倡反差不多主义”,“用意若在提倡抗战文化的艺术水准”,自然无可非议,“如果是在抹视抗战而去迎合一般人的生活享受上的低级趣味,那就是今天昆明文化低潮的出现的理论根据”。此外,刊物《荡寇志》规定稿件“必需配合着当前的民族抗战,必需具有激发性、批判性和建设性,否则恕不能用”;《扫荡报》则希望收到让我们嗅到火药味的与抗战有关的诗文。可见,文艺与抗战密不可分,几乎是人们的共识。

  从创作实践来看,利用文艺来宣传抗战,虽然有人反对,有人又理解得过于片面、机械,但总的来说,是有利于抗战大业,也有利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的。在抗日战争后期我国的文坛上,“一批短篇小说趋于深沉、厚实,大批长篇小说竞相涌现,创作质量又开始回升到战前三十年代的水平”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第37页。。连把抗战时期中国新文学史说成是处于凋零期的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下卷里也承认,从数量和质量来看,“与收获期的杰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在云南新文学史上,抗战时期的文学,远比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如彭桂萼、光未然、罗铁鹰的诗歌,楚图南、沈从文、张子斋的散文、杂文,李广田、白平阶、宣伯超的小说,徐嘉瑞的学术研究,都有颇高的成就。此外,费孝通的游记,陈铨的戏剧,都可说是成绩卓著。稍后,还有马子华的《滇南散记》,艺术成就超过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他的子民们》《沉重的脚》。可见,抗战时期的文学把云南现代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说明作家以自己的笔为抗战服务,对文学的成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