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千言难寄意——回忆录三题(黄越)

日期: 2019-05-16
浏览次数: 9

来源:《我们的四十年》韩师77、78级校友回忆录

黄越

缅怀恩师陈哨光

       我读小学的时候,课余曾听老师们评论:专家学者型的著名教师,潮州是陈哨光、吴颖、杨芳笙;揭阳是“三仕一风”。什么是专家学者型的教师呢?读小学的我当然不懂,但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师谈起他们时那种肃然起敬的样子,我就明白那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后来我到韩师中文科求学,第一天就听人说中文科的主任是陈哨光老师,我顿感在韩师一定能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并期待早一点一睹陈老师的风格。终于等到陈老师来上课了。“铃……”陈老师踩着铃声走上讲台,他给我们讲中文科的课程设置。我细细端量他:身材伟岸,像一株挺拔的红松,古铜色的皮肤,理“运动式”发型,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出温和的表情。外表看不出是个专家学者,倒有点像个农民。他讲课时语音不高不低,语速不快不慢,但富有亲和力,听起来十分舒服。

       陈老师教《文选与习作》。这门课大学要不要讲?如果要讲,怎么讲才好?历来争议很大。鲁迅先生、罗常培先生都主张不要讲。罗常培先生说过:“大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鲁迅先生也讥笑过“小说写作”之类的东西。陈老师却认为写作有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学生要写作文,必须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才能写好。全国作家协会举办过几期作家进修班,讲写作的基本理论,每期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作家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这就是明证。因此,写作课必须讲。这避灾写作实践中自己去摸索可以节省许多时间。但光靠“讲”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在提笔写作的过程中真正领会、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并根据写作的过程中真正领会、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并根据写作的内容求变,求创新。此所谓作文有法,学生必须先掌握法;文无定法,学生必须在创作实践中领会法,求变法。这个过程是一个先继承,后创新的过程。陈老师不仅注重写作实践,布置学生写作文,同时也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他的作文批语都详尽地指出学生作文的得失,有的详尽得接近于读后感,目的在于让学生今后作文能客服缺点,发扬优点,把作文提高一个档次。陈老师的作文讲评异常精彩,一堂作文讲评课他能随口讲出几十个学生作文的得失。其投入精力之大,对学生期望之殷体现得淋漓尽致。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陈老师的理论是科学的,教学实践是有明效的。

       陈老师也教“现当代文学”,这门课都是中文1、2班合班上大课。当时“现当代文学”没有现成教材,必须自己编讲义。陈老师记忆力非凡,他上课从不带讲义,带一盒粉笔就来上课,但如果把他的讲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条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十分精炼的好文章,想要添加或删掉一个字都很难。他的课学生都被其深深吸引,课堂上鸦雀无声,如果地板掉下一根针都能听见。陈老师精力超常,讲一个上午的大课,中间只休息15分钟,很少见他喝水,从未见其显疲态。

       陈老师讲“现当代文学”,既有清晰的发展线索,又有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可谓脉络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精准突破。不但能让学生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又能使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我感到这是教学效果很好的一门课。几天前我拿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现行“现当代文学”高校教材和我当年听陈老师课时的课堂笔记相互对照,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许多地方陈老师还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可见他学术水平之高,学养之深厚。如果当年我把自己的课堂笔记整理后交陈老师校正,再交出版社出版,一定会很有学术价值,没准还会产生不俗的效应。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化艺术节万花争妍,文坛热闹非凡,出现了不少有争议或有广泛影响的作品。陈老师常在礼堂开有争议或有广泛影响文学作品的专题讲座。他的讲座不但座无虚席,而且必须提前占座位。盛况在韩师是空前的。陈老师的每场讲座我都会想办法占到座位并聚精会神地聆听,尽可能一字不漏地记。陈老师开讲座也从不带讲稿,但对作品的关键段、关键句都能根据需要随口背诵,对各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对作品的评论他都能顺手拈来。讲座最精彩的部分是他自己对作品的分析、评价。拿我当年听陈老师讲座时的记录稿和现行高校教材的有关章节一一对照,陈老师当时的见解和现行高校教材的论述基本相同。可见他学问之精湛,对中国文坛国情研究之深透。有一次我拿某篇引起争议的作品向陈老师讨教,他谈完自己的看法后说,现在不但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个领域也都准许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客观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这才是人类事业发展的正道。中外历史都证明了,哪个国家能兼容并包,哪一个时代能兼容并包,那里和那时文化学术就昌盛,经济就发展。反之,如闭关锁国、独断专行,则文化就僵化,经济就衰颓。现时国家发展已步入正轨,中华民族复兴的春天到来了。

       毕业后,由于陈老师的公子陈佳深曾是我的学生,所以我常到陈老师家做客,请教他一些教学的问题并交流佳深成长的情况。在谈到佳深喜欢看《书剑恩仇录》一类书时,陈老师认为中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光读几篇课内文章是不够的,必须多读课外书。但读课外书要读经典名著、名篇,《书剑恩仇录》一类的书不宜多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次我到陈老师家拜访他,总会碰到他的学生。我们这帮同门师兄弟都有一张八哥嘴,谈天只聊得开,但收不拢。陈老师不一样,你讲一个话题,他有本事接过话题后天南地北,上下古今转一圈又回到原来的话题。他是一个既能放,又能收的“聊天高手”。听他谈天能知道许多不懂的东西,令人眼界大开。听他谈天更是一种享受。上自国家大事,下至校园新闻,出自他之口,必然平添几分机趣。他如果写散文,必能成大家。

       我到陈老师家做客,可以感受到他对师母一往情深。后来师母不幸失踪,陈老师想尽一切办法都没找到人,学校领导发动师生到处寻找也没发现师母。陈老师好几次哽咽着对我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可见陈老师对师母感情之笃厚。

       我当佳深老师的那两年,陈老师每年正月初一都会抢在我给他拜年之前到我家给我拜年。我说您这样做我如何担当得起,他却说理当如此。记得有一年冬日某天上午,陈老师穿一件黑色双排纽扣大反领棉褛到我家,我送他出门时在楼梯口碰到住在我楼顶的市经委主任张益谦(香港大学毕业,是潮州市公务员队伍中公认的才子)。我送陈老师到巷口以后回来,张主任已特意在我家门口等我,问我刚才送走的人是谁,我说是我的老师陈哨光,他听后只说了一句“噢,原来是陈哨光老师,大智者是一本永远读不懂的书。”就径直上楼去了。

       陈老师的孙女读昌黎路小学、城基中学我都帮了点小忙。他却对叶瑞祥老师说:某某是很久以前的学生了,我孙女择校他肯全力玉成,真是难得。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你对他哪怕只有一点点好,他都会念念不忘。

       陈老师于2015年12月1日仙逝,永远离开我们已经有两年多了。但他的思想、精神、品德、情操、学问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而延续在他的学生以及许许多多和他有过接触的其他人的生命中。陈哨光老师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了不起的学者,是我的恩师,我永远缅怀他。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