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红楼梦》序一(赵松元)

日期: 2019-05-16
浏览次数: 13

赵松元  

     《红楼梦人物艺术谈》即将付梓,管乔中专门打电话,嘱咐我写一篇序。管乔中是我特别敬重的一位校友。近年来,他特别关心和重视韩师和我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令我们文学院同仁们格外感动。我在“红学”上没有多少造诣和研究,为了写这篇序,我还特别向文学院同仁、红学研究资深学者孔令彬博士请教有关问题。在认真捧读之后,我深为感佩,为这部书稿的高质量,也为书稿背后的故事。

       三十多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的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可以说还是“百废待兴”,但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充满蓬勃的潮气,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都富有理想和激情,学习、钻研的氛围特别浓郁。韩师同样如此。当时韩师中文系78级人才济济,管乔中、黄志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们这两位爱好文学研究的学生,遇到了学植深厚、关爱学生的一代良师、知名红学家吴颖老师,并缔结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师生三人常在一起煮茗聊天,学生向老师请益,老师无私地倾囊相授,由是因缘和合,产生了一个令人叹赏的动人故事——在吴颖老师引导下,两位学术上的““初生牛犊”,兴致勃勃地要研究《红楼梦》人物艺术。最初计划选出36人,后来决定分3辑,第一辑选出12个重要人物。在吴老师指导下分工合作,撰写这一系列论文。经一年左右时间,书稿就完成了,由此可见他们用力之勤,功力之深。稍后部分论文便陆续在《汕头大学学报》、《五邑大学学报》、《花城》、《历史文学》、《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这部书稿当时未能出版。三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已发表的专论和尚未发表的专论依次编辑在一起,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终于圆了三十年前的一个梦。了解个中曲折的人无不为之高兴!

       以学术的眼光来看,这部著作,堪称一部计划周详、规划严谨、分工合作而又质量颇高的《红楼梦》人物形象专论。

       这部专论《红楼梦》人物艺术的著作,对红楼人物的选择十分确当。十二个人物形象中,男性只选择了一位贾宝玉,其他均为女性。女性形象中金陵十二正钗六人: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探春、王熙凤;大丫鬟三人:袭人、晴雯、司棋;小妾二人:香菱、平儿;几乎涵括了《红楼梦》中几个主要类型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物形象,都是三十年前红学界讨论得比较多的热点人物。在我的印象中,十二个人物形象专论数量虽然不算多,但也超越了前辈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等著述,并且也超越了同时代其他红学家专著中的人物论数量。更为难得的是,两位年轻作者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即完成了质量颇高的论文,其中一部分陆续发表在当时的学术刊物上。试想一下如果作者当初能够完成计划中的全部,那将会是红学史上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十二篇人物专论,跨越三十多年的历史时空,我们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历史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种理想时代的激情与梦想的传递。下文拟从四个方面简要谈谈读后的感受。

       其一是熟悉文本,了解研究现状。

       通读这十二篇人物形象专论,我们第一个感受便是当时两位年轻的作者对《红楼梦》文本的熟悉和对《红楼梦》人物研究现状的了解。

       阅读这些文章,我们仿佛又一次走进纷繁复杂的《红楼梦》世界。作者显然对每一个人物故事都做到了了然于胸,在打乱原有小说的叙事顺序后,又重新按照自己的思路来组织材料,展开论述,好像故事就是这样发生一样的真实。注重文本细读,本就是人物品评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这一点作者尤其看重。其中既有对于细节的关注,更有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把握。如对妙玉“品茶”、袭人告密、探春理家、湘云醉卧等细节的缜密分析,构成了对人物评判的基础。再如对香菱一生命运的总体把握:“如果说香菱在拐子手中转为薛蟠的侍妾构成人生第二次价值的转移,使她从一种骚动的痛苦趋向一种内在稳定的痛苦;那么薛蟠迎娶夏金桂又构成香菱第三次价值的转移。”既很好的照顾到细节,又从宏观上概括总结了香菱一生悲苦遭际的根本原因。

       不孤立地去评价一个人物,尤其在面对《红楼梦》复杂人物关系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也就显得十分必要。无疑作者在进行人物批评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如评价钗黛:“林黛玉是用整个心灵在爱,而薛宝钗却是用整个理智在‘爱’;这就是她们的爱的根本区别。在爱情上,黛玉与宝钗两种强烈的个性形成鲜明的对照:‘感情型’与‘理智型’;而从思想本质上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立。”再如评价司棋时也不忘与其他大丫鬟相比较:“司棋凭着一种原始的生命之力,保持了生理的健康发育,心理的相对正常发展。她在这异化的环境中,不顾现实的冲击,形成一种有别于其他丫头,有别于袭人、鸳鸯、紫鹃这类地位大致相同的丫头的自己的价值观──一种想要尽可能去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生理想。”都能在比较中见出人物形象的不同来。

       至于作者对《红楼梦》研究现状的熟悉,不仅文章中时时能看到涂瀛、王昆仑、吴组缃、蒋和森等人物论影响的影子,而且这组文章显然更是针对文革期间所形成的不正常的《红楼梦》批评而发,文中批驳之处颇多,此不赘述。

       其二是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理论素养。

       写作一篇人物专论,熟悉文本和前人研究成果固然是基本前提,但设若没有良好的批判武器,也即深刻的理论作基础,必定是写不出有深度的好文章来。阅读这部书时,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作者理论储备的扎实,其中既有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也有比较时新的现代西方理论如心理学分析、艺术哲学派别等。如作者在论述到贾宝玉时即与罗丹的艺术哲学观点相比较:“在背叛封建道统的路上,‘归返自然’和‘全性保真’的带有道家佛家色彩的思想,成了宝玉一种推进器,也成了他否定封建道统秩序,谋取个性解放的精神武器。宝玉不同于惜春,也不同于妙玉,他的宗教观点倒是与近代艺术大师罗丹有点相似。”而在分析妙玉这一角色时则使用了细腻的心理学分析方法。

       作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评析人物时,除了阶级分析法、典型论等一般人经常使用的理论外,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人的异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写出了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譬如对平儿的评价:“从人到奴隶,是无可奈何的客观异化,但从奴隶到奴才,却是可悲的主观异化。然而,平儿毕竟是善良的,她的性格比较温和,灵台还保存有一个未邪恶心魔占领的清净角落。”再如对探春的评价:“在探春身上,人性的善与人性异化的恶胶结在一起,几乎无法分开。”并指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人性的善与人性异化的恶构成的混合体,是文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之一。”而同样的异化,在宝钗身上却体现出了另外一种悲剧意识。“薛宝钗的道路则是对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忠心耿耿的从自觉的卫道士到自愿的殉葬者的人性异化的过程。”

       不仅如此,作者对于人的被异化指出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旧时代,在我们的今天和当下,依然顽固的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里。凤姐形象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一个例证:

        凤姐式的人性异化了沦丧了的人物,在二百多年后的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也并未完全绝迹。因此,凤姐这个典型至今还是一面镜子,一切阴谋家和野心家,一切捣鬼有术但效果又有限的人,还能够在镜子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在这一意义上,凤姐的形象是中国的以至世界的文化殿堂中一个千秋不朽的艺术典型。

       其三是平易近人而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今天的学术论文不是引经据典,就是故作高深,给人一副呆板的面孔,仿佛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但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则是它平实而通俗的语言,作者仿佛向读者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它们完全不像今天的学术论文那样面目可憎,而是可读性非常强。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一篇,其开头便是大段的联想和描写:

       生活在贾宝玉周围的一群“水做的骨肉”的“女儿”,她们像一颗颗美丽的星星掠过我们的脑际,在黑暗的夜空里刻下一道道虹彩。……

      在这一群色彩各异的美丽的星星中,有一颗显得特别晶莹透亮、灿烂夺目,那就是林黛玉──曹雪芹呕心沥血,用理想和现实,用历史和未来,用泪水和墨汁塑造出来的,活在读者心空中的一颗最美丽、最明亮的星星。……

       文章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空间,这种类似于文学的联想和想象等抒情手法在许多篇目中比比皆是。

       本来这些抒情手法,与学术文章的逻辑性、学理性是相矛盾的,但作者因为投注了情感、激情,对所喜爱的人物又总能在把握他们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所以其过程和结论又是令人愉悦和信服的。这种文章的写法显然是受了前辈名家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等书风格的影响,再加上两个年轻作者来自于文本阅读的感性直觉,以及那个理想主义年代本身所带来的的激情与理想。所以下面这段文字也就构成了那个时代经典性的表述:

       黛玉和湘云的两种性格美,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黛 玉的性格美,清丽幽婉而含蓄深沉;湘云的性格美,却是秾丽热烈而锋芒毕露;黛玉是秋日清澈的潭水,湘云是夏天奔放的溪流;黛玉是静穆的翠竹,湘云是纷飞的芍药……

       其四,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颇为精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红楼梦》后四十回也就是所谓高鹗续作部分基本上被学界定性为“狗尾续貂”,遭到几乎一致的批评和否定。因此,对《红楼梦》诸多重要人物进行批评,除了晴雯,几乎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专论中两位年轻学子虽然继承了传统说法,但也不完全人云亦云,而是更多依据于前八十回人物性格的合理性发展,从而对他们的结局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譬如对平儿的结局:“续作者的设计既违反这个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的逻辑,因而是不真实的。”再譬如关于司棋的结局:“基于这一点,可以断定续书中司棋的归宿,与曹雪芹原意还是大体一致的。”而对凤姐的结局处理:“续书可取之处在于让贾琏公开说出憎恨凤姐的内心话:‘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她么!’凤姐听了,痛苦得说不出话,只让眼泪潸潸流下。不管‘哭向金陵’,还是‘历幻返金陵’,贾琏都要使凤姐流泪。作为一种精神惩罚,虽不重但也不算轻。”,这就不再是完全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在评论妙玉一文中作者又对《红楼梦》后四十回作了如下的总体评价:

     《红楼梦》各种续书不少,都不如高鹗。无论如何,高鹗功不可没。不管如何,现行一百二十回版本使读者手捧的《红楼 梦》是完整一部书,故事开头结局尚呼应,可读性不错,也使此版本得以流传数百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经典。当然,后加(或后补)的四十回,从思想性、艺术性确实远远不如前面原作的八十回。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研究氛围下,不仅是中肯的,而且因为其比较难得,尤其显示出其可贵之处。

       当然,这部《红楼梦》人物艺术论稿,是写于上个世纪八十时代之初,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譬如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封建主义、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卫道士、叛逆者、奴隶、奴才等等政治和社会学术语,就不是今天的年轻读者所能理解和熟悉。再譬如对薛宝钗的批评完全站在“拥林派”的立场上进行批判,是否有些火气太过?再如对香菱形象虽然关注了其故事层面,但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角色的符号性和象征意味,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的局限,而有些则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然而瑕不掩瑜。这部书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深入认识《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了解曹雪芹的良苦用心,而且有益于我们整体性把握《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而对于我来说,阅读这部论著,还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总是不用自主地想到作者与吴颖老师的师生友情,想到韩山韩水,想到韩师。

       我总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位于潮州古城之东、依傍着浩淼韩江的韩山,是岭东地区最有灵气、最有人文历史底蕴的一座山。赵朴初咏韩愈与潮州云:”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当年韩愈德化潮州,令江山改姓,中国历史地理上,因此而有韩江韩山之名。韩山原名东山,因其形如笔架,所以又名笔架山,山形秀美,树木葱茏,近能挹韩江之水,远可闻南海之涛。韩山师范学院即坐落于韩山之麓。韩师的前身是创建于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的韩山书院。书院存续风雅,蓄养天真,薪火相传,文脉历八百年而不坠。1903年,韩山书院改制为惠潮嘉师范学堂,而后依次改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专科学校、韩山师范学院。所谓地灵则人杰,这一深厚的历史人文传统,灵气氤氲的学习环境,堪称陶冶性灵、培养人才的好去处。一百一十多年来,即有詹安泰、饶宗颐、陈伟南、陈其铨、陈复礼等无数杰出校友从韩山走向了世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本书的两位作者管乔中和黄志鸿亦可以说是韩师百年教育文化史上的优秀校友。他们两位都是韩师文学院中文系78级的校友。我和黄志鸿校友接触不多,而因为工作的关系,与管侨中校友来往频繁,由是对他有了较深的了解。管乔中自韩师毕业后,考取了云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赴香港发展,披荆斩棘,创办了香港文化传播事务所。经商同时他一直从事学术研究与时事评论工作。与他交往愈多、对他了解愈深,便愈会感知到并折服于他那由深广的学识、高远的目光、深邃的智慧、高尚的品格及其深厚的人文情怀发散出来的人格魅力。

       管乔中感恩母校,他的思想艺术个性确实离不开韩山的因缘。能够养成这样一种卓越人格和人文情怀,与他在大学时代在师长亲炙下的学术研究有着密切关系。我感到,大学时期在吴颖老师指导下从事红楼梦研究并有计划有合作开展的《红楼梦》人物形象系列研究,对管乔中、黄志鸿而言,既是一种良好的学术训练,又是一种滋养灵魂的人文精神陶冶。作为韩师的一名教师,我为韩师有吴颖这样的老师而骄傲,更为有管乔中、黄志鸿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如今,吴颖老师已经仙逝。斯人已矣,令人无限缅怀。好在历三十年岁月,经很多尘封往事,这部书稿终于得以结集出版,这是吴颖、管乔中、黄志鸿师生友谊的结晶,也是韩师优良教育学术文化传统的见证。故不揣浅陋,写下自己的感想。

       是为序。

                                         

                                 2016年9月26日初稿,10月2日改定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