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读《野草》随笔

日期: 2019-06-22
浏览次数: 57

  鲁迅在《致王冶秋》中曾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这里主要是指杂感,但“我的文章”自然包括小说和散文诗等,而《野草》的“不大好懂”是更为突出的。这有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个人生活方面等的原因,而当中的细节“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些措辞就很含糊了”(《4》,第356页——《4》即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4卷。以下所引均按此办法标示)。因此,我们要在反复阅读散文诗的同时,还应针对使人不好懂的这些原因,注意被人忽略的方面,才可能理解作者“难于直说”的内容。


***


  写《野草》时,反动力量像“漆黑的染缸”(《11》,第26页),而反叛者则只是散兵游勇,布不成阵,使鲁迅产生孤军奋战之感。于是,他把目光转向青年,努力“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论者”(《11》,第33页)。他所支持的《语丝》,于1924年11月出版,所编辑的《莽原》于1925年4月创刊。鲁迅说:“我之以《莽原》起哄,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批评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11》,第63页)他在《淡淡的血痕中》歌颂“叛逆的猛士”,在《一觉》中赞美那苦恼、呻吟、愤怒、粗暴起来了的青年,这和编辑《莽原》等刊物的目的一样,为的是培养更多的批评者,从而“争天拒俗”,达到“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摩罗诗力说》)的目的。


***


  鲁迅曾把1926年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第364页)。其实,在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一直是北洋军阀的巢穴,反动派的势力盘根错节,确乎类似“一间铁屋子”地难于破灭。特别是“洪宪帝制活动时,袁世凯的特务……抓去失踪的人至今无可计算”(《鲁迅的故家》,第408页);言论极不自由。除此之外,鲁迅还因兄弟失和,与朱安的夫妇关系形存实亡,和许广平的交往及以后的发展,这些都“难于直说”,只能在字里行间透露一点意思,行文比较隐晦。例如《颓败线的颤动》和周作人的恩将仇报是否有关,《墓碣文》《秋夜》各自象征什么,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者的特殊心理状态,才能够避免钻牛角尖式的索隐,才能揭示散文诗包含着的丰富内容。


  “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自己也不甚了然。”(《11》,第79-80页)。这是鲁迅给许广平信中的话。有些思想连鲁迅都不大说得清楚,我们就更困难了。像《影的告别》《死火》和《失掉的好地狱》等,确乎反映出鲁迅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又如《希望》《过客》《一觉》等,就和对进化论思想的相信或怀疑有关。《过客》里老、中、少三代人,体现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老翁已退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停下了脚步;小女孩对未来则充满天真的幻想,不认识现状的艰辛;过客是困顿而倔强,在执着地追求,说过去“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过客的身上闪烁着作者的影子。而在《颓败线的颤动》中,作者则歌颂那被冷骂和毒笑的“那垂老的女人”,说她是“伟大的石像”,矗立在荒野的中央。当女儿和女婿忘恩负义地用狠毒的语言来伤害老人本来就伤痕累累的心时,鲁迅在后来曾说他“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6》,第305页),狠狠地鞭打那忘恩负义之徒。


***


  在写《野草》的这段时间中,鲁迅的思想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一、在《墓碣文》以前的十五篇,从总的来说,基调是战斗、乐观的,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消极、阴冷的思想情绪和气氛;二、从《颓败线的颤动》以后的八篇,我同意李何林在《鲁迅〈野草〉注解》中的看法,即“消极悲观思想可以说是没有了,代之以反抗、战斗、讽刺和鼓励”(第155页);三、而写于1927年4月26日的《题辞》,可以独立作为一个小阶段——那时,尽管“大夜弥天”,但鲁迅的乐观情绪甚为高涨;哪怕《野草》“死亡而朽腐”,甚至“无可朽腐”,他都“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题辞》以“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作结,这和《写在〈坟〉后面》相比,确有很大不同。作者对旧我的死亡不再怀有留恋的心情,表现出一种坚决前行的态度,这因为他亲身经历、亲见了或感觉到地火从“在地下运行,奔突”直至冲破地表,“熔岩一旦喷出”的情景。鲁迅是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的,而该年7月20日在广州出版之《解放旬刊》就说:“其在逃及其次要份子,尚潜匿于各处,大肆活动,希图死灰复燃,就广州市内而言,还时时发现共党份子聚众演讲及散发传单……”这正是令鲁迅“将大笑”和“将歌唱”的盛事!


***


  “诗无达诂”,历来都比较难于对诗做出大家公认的解释。《野草》这类散文诗,研究起来就更难避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如《影的告别》中的“黄金世界”,是指脱离现实的空想,还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或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理解?又如《腊叶》,必须“把‘病叶’看成作者,把作者的口气转给‘爱我者’”(《鲁迅先生二三事》,第34页)才能理解它的真意。如果鲁迅不对孙伏园谈及《腊叶》,我们是很难把“病叶”看成作者的;甚至连当事人许广平也毫不觉察,说鲁迅用病叶“自况”,“我却一点也没有体会到,这是多么麻木的呢!”(《关于鲁迅的生活》,第9页)


  总之,学习《野草》,要注意鲁迅的思想及其发展、变化,要注意作品的全貌及其写作背景等,才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认识。至于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只要不是恶意的攻击,都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例如有人强调从艺术上分析作品,不主张联系社会实际。这自然可以相互讨论,鲁迅说他写《野草》,像《失掉的好地狱》是有针对性的,是从“几个有雄辩和辣手,而那时还未得志的英雄们的脸色和语气”所产生的感触,并不是为魔鬼而写魔鬼,为曼陀罗花而写曼陀罗花的。如果鲁迅在《野草》中,完全是一般地写景,一般地讲故事,那么,鲁迅就不成其为鲁迅了。


***


  有研究者发现:1919年,鲁迅以“神飞”为笔名,在《国民公报》上发表《自言自语》,格调和后来的《野草》相似。但从这到《秋夜》,相隔了五年。也许是五四运动落潮以后心情迷惘或者是由于家庭内部的矛盾,使鲁迅提不起写这类文字的兴趣。他移居西三条胡同新寓后,生活比较安定,而女师大的风潮还未激化;但后又去西安讲学,并为写有关唐代的长篇小说(一说为剧本)做准备。但到西安一看,“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被打破了”(《13》,第556页)——幸呢还是不幸?这小说或剧本虽然难产,但落在地上的野草种子终于破土而出:鲁迅8月4日离西安,9月15日即写《秋夜》;《野草》终于冒出了喜人的新绿。


  鲁迅在《野草》中,深刻地解剖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是一本坦露作者心境和思想矛盾的散文诗集。当中充满着作者的思想和现实冲击而发出的耀眼火花,这也说明思想认识每前进一步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


  《野草》的特点之一,从思想内容来看,是“绝望的抗战”(《11》,第21页)。作者在《希望》里引匈牙利诗人之作来明志,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对两者都加以否定。我们不应忽视鲁迅曾有过颓唐的心绪这一方面。但是,这种矛盾心理,“正人君子”们不会有,他们正在所谓公理的旗帜下聚宴,心满意足;小资产阶级的一些知识分子也不会有,他们正在瞒和骗的帷幕下自我陶醉,安于现状,缺乏新的追求。在这样的意义上,“绝望的抗战”的“绝望”,正是作者不甘于绝望的一种表现。鲁迅在北京向往着黎明的曙色,追求着希望,虽然同时也感到希望的渺茫:好的故事乃是梦中的情景,“醒来何尝有一丝碎影?”但是,虽然绝望而仍旧抗战,所以,散文诗集充满了向旧社会挑战的声音,表现出和腐朽的、反动的东西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这样的战士》不受敌人关于护心镜的欺骗,始终战斗不息;《死火》中的“我”被“碾死在车轮底下”,但却“来得及看见那车坠入冰谷中”因而哈哈大笑,说“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这些地方都焕发出作者思想、人格的耀眼光彩。


  总之,《野草》交织着苦痛和欢乐、失望与希望、悲观和乐观的矛盾感情,它鸣响着时代的声音,反映出时代的特点:深沉的黑暗,对敌我的犀利的解剖,韧性的战斗和永恒的希望。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