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News 新闻详情

1920年(民国九年•庚申)39岁

日期: 2019-08-03
浏览次数: 18

  1月


  18日,译完剧本《一个青年的梦》(始译于1919年8月2日)。译文先后在北京的《国民公报》和《新青年》杂志上连载,1922年7月出单行本。


  26日,“下午赴国歌研究会”。这个会是教育部筹设的;当时因为《卿云歌》之“音节词旨未尽允协”,所以另组研究会,“遴派部员并延聘文学音乐专家,另行商讨厘订,以期制作合宜”(第7年第1期《教育公报?部令第九十八号》)。鲁迅于1919年12月10日被任命为该会干事之后,除本日外,在4月16日、6月7日和10月10的《日记》中,均有参加国歌研究会活动的记载。


  3月


  20日,作《〈域外小说集〉序》,谈到该书翻译、出版的情况和重印的缘故。  


  按:《域外小说集》于1921年由上海群益书社重版。


  4月


  17日,“午后往午门”。早在1919年11月21日,鲁迅被派往清理德华总会书籍(据第7年第1期《教育公报》公牍门,第38页)。往午门就是去清书。据说,欧战以后,教育部把上海德华总会书籍没收,运北京放在午门西雁翅楼,由部派专家进行清理。他们每人下午三时至五时,“到午门楼上……把各种图书清理登记,编制草目……据说这批图书,除一部分由中国政府扣留外,后来大部分又还给德侨了”(1956年第10期《文物参考资料》,第6、7页)。《日记》从4月17日起至5月12日止,记往午门共14次,11月19日,还有“午后往午门”的记载。鲁迅曾说:这种清理、分类工作,“几里古鲁了一年多,花了几千块钱,对德和约成立了,后来德国来取还,便仍由点收的我们全盘交付”(〈3〉,第356页)。


  5月


  4日,致宋崇义信,指出:“中国一切旧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倘能采用新说,助其变迁,则改革较有秩序,其祸必不如天然崩溃之烈。”(〈11〉,第369页)


  11日,“晚至中央公园俟二弟至饮茗”。这可能是《新青年》同人的一次集会。据《周作人日记》,这天,他“下午……往大学又至公园赴适之约,共议《新青年》八卷事,共十二人,七时散”。


  6月


  26日,“至大学”,收陈望道信和寄赠的《共产党宣言》。陈信写于6月22日,是寄给鲁迅和周作人两人的;已知的内容有两点:一、对鲁迅在《新潮》上发表的《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很表赞同;二、约鲁迅为《新青年》写小说(后即寄去《风波》一文)。寄赠的《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翻译的,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于1920年5月出版。据周作人说,鲁迅当天就翻阅了一遍,称赞陈的“这个工作做得很好”,“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鲁迅托周作人写了回信,并把《域外小说集》寄赠作为答谢。(据《鲁迅回忆录》第1集,第13页;《鲁迅研究资料》第1辑,第279、300页和第2辑第242页)  


  按:有关《共产党宣言》的收阅和这次与陈望道的通信,《日记》中均无记载,这可能因为:一、本年所写日记均较简略,来往函件既由周作人处理,鲁迅就不记了;二、有关《共产党宣言》这类政治性很强烈的书籍,《日记》一般是不记的。又,关于该书的出版时间,原本版权页作“8月”,或有误。现姑从周作人和陈望道的回忆。


  7月


  18日,“消息甚急。夜送母亲以下妇孺至东城同仁医院暂避”。  


  按:直皖战争于7月12日爆发,17日,直系吴佩孚获胜,向长辛店进击;同时,奉系也协助直系对皖系作战,皖系的东路总指挥徐树铮逃回北京。当时,城内谣言纷纷。晚,友人来报告“战信紧急”,所以鲁迅连夜送家中妇孺入医院暂住。(据《周作人日记》等)  


  19日,“上午母亲以下诸人回家”。  


  按:18日,皖系段祺瑞派人至天津向直系求和,19日,段祺瑞引咎辞职,空气逐渐和缓了下来。


  8月


  5日,“小说一篇至夜写讫”。这就是《风波》,写的是七斤一家在张勋复辟事件发生时的情况和遭遇,表现了当地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如沉滓之泛起。鲁迅曾说:他看见过张勋的“辫子兵在北京城外布防,对于没辫子的人们真是气焰万丈”;关于这次复辟活动,“我曾在《风波》里提到它,别的作品上却似乎没有见”(〈6〉,第189页)。


  6日,“晚马幼渔来送大学聘书”。马当时为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他代表学校来聘请鲁迅任北大兼职讲师,教“中国小说史”。  


  按:周作人曾说鲁迅对于古小说已下过十多年的功夫,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时我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里当‘票友’,马幼渔君正做主任,有一年叫我讲两小时的小说史,我冒失的答应了回来,同豫才说起,或者由他去教更为适宜,他说去试试也好”(《鲁迅的青年时代》,第123页)。  


  21日,许羡苏来借住。许字淑卿,是周建人在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教过的学生,许钦文之妹。她于1920年秋来北京,因公寓不收未入学校的女生,故在鲁迅家借住。周建人往上海之后,鲁迅就成为她的保证人和监护人。鲁迅于1926年离京以后,许帮鲁迅经管一些家务,一直到1931年春她往大名府河北第五女子师范去教书时为止。(据《周作人日记》和《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第200页)


  9月


  29日,“午后寄时事新报馆文一篇”,即《头发的故事》。鲁迅谈到过写这小说的直接原因:“民国九年,寄住在我的寓里的一位小姐考进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去了,而她是剪了头发的,再没有法可梳盘龙髻或S髻。……校长M先生虽被天夺其魄,自己的头顶秃到近乎精光了,却偏以为女子的头发可系千钧,示意要她留起。设法去疏通了几回,没有效,连我也听得麻烦起来,于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随口呻吟了一篇《头发的故事》。”(〈1〉,第245页)这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夭折的悲愤心情,表现了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


  10月


  22日,“译《工人绥惠略夫》了,共百廿四枚”。这是俄国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所著的小说,译本自1921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22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发行,文学研究会出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鲁迅后来曾说:在辛亥革命前后,“我们也有许多改革者,境遇和绥惠略夫很相像,所以借借他人的酒杯罢”;而且,“便是现在,——便是将来,便是几十年以后,我想,还要有许多改革者的境遇和他相像的。所以我打算将它重印一下”(〈3〉,第356、357页)。


  11月


  27日,“下午得青木正儿信”。这信对鲁迅的小说评价很高。鲁迅于12月15日寄出回信,说自己的小说,是为冲破中国的沉寂而写的,“今后写还是要写的,但前途暗淡,处此境遇,也许会更陷于讽刺和诅咒罢”(〈13〉,第454页)。


  12月


  24日,到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这是他往高等学校兼课的开始。当时听课的王鲁彦说:鲁迅“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却在“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忆鲁迅》,第49页)。


  本年,鲁迅的经济开始很拮据,原因有四:一、因1919年买八道湾宅,不但把积蓄用光,还负了债;二、政府欠薪,到12月31日,才发到9月份的俸钱;三、周沛(侄儿)因病住院,时间长,开支大;四、全家搬到北京后,费用比在绍兴大,特别是周作人夫妇,大手大脚地用钱,“一有钱就往日本商店去买东西,不管是否急需,食的、用的、玩的,从腌萝卜到玩具都买一大批,所以过不几天钱就花光了”(《鲁迅回忆录》,第49页)。所以,从3月份起,一直在借钱,计向齐寿山等六人借钱二十一次,累计数为895元,全年买书款才51元余,不及去年的1/4。


  本年的著译计:短篇小说2篇,杂文3篇,正误一则,书信3封,翻译2篇和全年日记。


  〔附〕本年共收信60封,发信31封;和鲁迅有来往者共61人(内本年才始见于日记者10人)。据日记,鲁迅的社交活动以本年为最少,这因为:一、全家人住在一起,外出活动、书信往来少了;二,12月24日才开始到高等学校兼课,还没有大量地和青年交往。  


  3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华,与陈独秀、李大钊等讨论在中国建党的问题。


  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召开五一节纪念大会。第7卷第6期《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


  6月,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先后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演讲,鼓吹实验主义。


  7月19日,共产国际在列宁格勒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做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报告。


  7月,直皖战争爆发,奉系和直系站在一起,打着“拥护元首,讨伐诸奸”的旗号。皖系段祺瑞被迫辞职。


  9月1日,第8卷第1期《新青年》出版。从本期起,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公开机关刊物。


  9月18日,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俄罗斯研究会。


  9月27日,苏俄发表“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帝俄政府及俄国资产阶级党在中国所侵夺之权利,一并永远无偿退还中国。”


  10月16日,瞿秋白以《晨报》记者名义往苏俄。


相关新闻 / 推荐新闻 More
2019 - 05 - 16
三月五日清晨,蒙先生在梦中安详走了,享年九十一,生前他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以免给家人、师友、学生带来“不方便”。他,满心高兴,满足东陆书院文丛“蒙树宏文集”六卷是留给后人,留给后世的最好“遗产”。由于没有任何形式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我们几位云大中文系七八、七九级学生及八三级、八五级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三月八日上午伴同师母王老师及其二位子女,在医院太平间“探望”,看了蒙老师遗容最后一面。三月十九日下午,东陆书院举行悼念蒙先生逝世追思会,我再一次从香港飞抵昆明。那一天晚上,半个月亮高挂树梢,翠湖公园没有白天的喧声,我绕翠堤独自行,人悄悄……因李广田先生掌长云南大学,蒙先生从清华文学院及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随李广田先生南下昆明,分配在云大中文系,至今整整66年。他一直认真教学,认真治学,培养了数千学生,留下文集六卷。(其中《鲁迅年谱稿》被誉为中国鲁迅研究最翔实严谨的史料力作,《云南抗...
2022 - 08 - 0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今天上午10时,杨福家教授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杨福家同志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上花圈表示悼念。沉痛哀悼杨福家教授龙华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白底黑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杨福家同志”,横幅下方是杨福家同志的遗像。厅两侧题“追求卓越精神励当世 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知微著”及“力行博雅风范垂千秋 历史使命作育栋梁争创一流谋深远” 挽联。告别仪式现场,上海市、宁波市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及杨福家教授的亲友前来吊唁,致以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凯普生物创始人管乔中、王建瑜以及凯普集团全体员工敬献花圈。...
2022 - 08 - 08
来源:融媒体中心文/胡慧中、金雨丰他的一生追求卓越,为中国开拓声震寰宇的核物理事业,为复旦大学争创一流付出心血,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卓著。他的一生追求理想,开创中外合作办学,播撒教育理念,为莘莘学子搭建梦想的桥梁,点燃心中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原主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同志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8:32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杨福家先生以生生不息的梦想光焰,照亮复旦人的前行之路。杨福家同志的告别仪式明天(8月9日)上午将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求一流前沿的科研,为中国开拓核物理天地“我只是运气好。”晚年的杨福家出席活动,回顾过往成...
2022 - 07 - 19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原校长、凯普名誉董事长杨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7月18日上午9时,凯普生物潮州、广州总部员工代表举行悼念仪式,深切缅怀杨福家教授。 默哀仪式杨福家教授是一位科学家,是第一位在国外权威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的中国核物理学家,曾与谢希德等科学家,提出“在上海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提案,为“上海光源”的故事写下了“序言”。他是一位教育家,1993年至1998年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是第一位担任外国知名大学校长的中国公民;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也是创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第一人。杨福家教授用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满腔的热情为科学研究、国际高等教育工作立下显赫的功绩。杨福家教授曾多次出席总统早餐会,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宣传“知识经...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