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云南抗战时 期文学史
西南联大的作者,是组成云南小说园地的一支重要队伍。除李广田、沈从文、冯至、陈铨等著名作家外,还有林抡元(林元)、汪曾祺、方龄贵(辛代)、王铁臣(田堃)、刘北汜、卢福庠(卢静)、刘兆吉、蔡汉荣(马尔俄)、李金锡等一批新人,可谓群星闪烁。  李广田的小说,已在第二节中论及,这里不再复述。沈从文出版的《主妇集》《长河》,写于抗战以前或来云南之前(《长河》到昆明以后曾重写),这里略而不论。他的小说,和云南关系比较密切的是《王嫂》《乡城》《动静》,前两篇比较受人重视。  《乡城》着重批评抗战宣传工作中的一些缺点:一个由青年组成的服务团下乡宣传抗日,但张贴的红绿标语却用“美术字,歪歪斜斜,不大认识”;而代出征军人家属写的信,满纸学生腔,如“我忠勇的健儿,时代轮子转动了,帝国主义末日已到,历史的决定因素不可逃避”,连县长也不大看得懂。此外,又没有“收信人军队番号,也不知驻防地点”。作者深为慨叹,在文后的“附记”中说:“‘下乡宣传’,这件事自然很好。可是宣传并不只是靠‘热情’,还需要知识……想教育乡下人,得先跟乡下人学学……”  《王嫂》的主人翁是一个善良的女仆,她信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格言。小说写她乐天知命的性格,颇为生动。但是,主人翁心中也自有悲痛:女儿因生孩子而死去,儿子在敌机轰炸时险遭不幸。尽管她白天“只是微笑”,“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她想起死去的女儿……躲...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2
马子华(1912—1996),云南洱源县人,白族。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1937年6月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在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上海前夕,他离沪赴香港。1938年初经河内回到昆明,即被捕,经家人营救后获释。龙云批示云:“命其父领回,严加管束,并发交政训处服务三年,以资察看。”从此,他被派往滇黔绥靖公署政治训练处第二科(宣传科)工作,历任编辑股股长、副科长、科长之职。后来又调昆明行营政治部政治大队任科长、大队长一年多。1944年末,被派往民政厅,先后任33区(含澜沧、沧源、双江、车里、佛海、南峤)和4l区(含邓川、剑川、洱源)的政务督导员,深入这些地区达八个月之久。  1939年,马子华在重庆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举办的新闻研究班,受训三个月。研究班结束后,他在渝修改《大后方》原名《小城春秋》,1941年春脱稿。重庆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批示:“因暴露抗战期间后方情形,暂缓发表。”《复兴日报》原拟从1948年元旦起在副刊上连载,未果。。这部中篇小说描写一个县的情景,以暴露落后、黑暗面为主。抗战的中后期,他还在昆华一中、求实中学、云瑞中学、昆华师范、昆华女中等校兼任教职。  从1939年1月起,马子华一直连任“文协”昆明分会理事。他编辑过《抗战周刊》《抗战通讯》和《民国日报》副刊《驼铃》(第1至105期)。新中国成立后,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9年4月,他被聘为云南省文联名誉理事。...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30
周辂(1914—1995),原名周来庆,号乘之,云南峨山人。笔名有石天青、岑知、静君、通风楼主人等。他从1935年开始写作。1937年末至1939年,曾编辑《文艺季刊》。1939年9月至1940年初,编辑云南《民国日报》副刊《驼铃》。从1940年2月起,他以记者的身份,参加战时工作视导团第二队,前往砚山、丘北、广南、富宁等地。从3月5日至4月28日,在《民国日报》上发表有关视导情况的长篇通讯《滇桂边区行》。抗战胜利后,周辂任《龙门周刊》主编,还编辑了《中兴报》副刊《彩云》《香草》《副刊》。在这个阶段,他写了大量的章回小说并出版了《失去的心》《金顶山》《清代文网史略》上册和《千针万线草》等。  周辂在抗战以前就写了小说《田野的儿女们》《春风》《生》等。1938年初,他拟把抗战前后所写小说结集出版,但未能如愿。卢沟桥事变后,他写的反映抗日战争或与抗战有明显关系的小说有《铁蹄下》《慧星》(根据他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夜雾》修改而成)、《冬夜》《神女》,均写得流畅可读;但是,更有特色的则是他的乡土小说《耳朵》《贩烟土的一群》《石碑山的火》和《黑山中》《黑山中》,原在1936年10月的《民国日报》上连载;1944年3月,重刊于《建国导报》第6期。  《耳朵》中的店主无左耳,在询问下,他讲了30年前的故事:那时,他因病住于乌克拉木寨,一时好不了,马帮把他留了下来。他为了拯救受难的夷人而被砍掉...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12
散文(含小品、随笔、抒情和叙事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和新诗一样,在抗战时期是相当活跃、兴旺的文学样式。《云南日报》的《南风》,云南《民国日报》的《副刊》《号角》《大观》《驼铃》,《扫荡报》的《扫荡副刊》,所登稿件多为小品、随笔之类。1938年,《文化岗位》的“九月文艺竞赛”限定的文体,除诗歌外,就是通讯、报告、速写。1939年,昆明版《中央日报》的副刊《平明》,多次出《散文特刊》;1944年5月14日开始,该报的《星期增刊》,强调将“专载杂感随笔及文艺作品”。此外,1937年10月19日创刊的《南方》半月刊和1938车6月10日创刊的《战时知识》半月刊,在文艺版中,报告文学占了最大的份额。  编者和作者重视散文,这和抗战时期的条件有关。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曾说:“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镕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再加上政治的压力、作家的审美特点等,就构成杂感这种文体产生的原因。这些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抗战时期散文这种文体会那么兴旺。1940年7月的《今日评论》第四卷第一期刊载的《抗战三年来的文坛》一文就指出:“人事的不安定,生活的流离颠沛,能给作家写作的冲动,但不能给他充裕的时间及恬静的心情去从事伟大的创造。抗战给了作家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材料,但是那些须经过时代的抚育始能成熟应用。”李广田1943年写的《谈散文》,在指...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4
楚图南(1899—1994),原名楚方鹏,云南文山人。曾用名(含笔名)有高素、高寒、楚曾、阿囊、介青等。他于1937年底从上海回到昆明;1946年8月,离滇赴上海。从1986年起,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抗战时期,楚图南出版的译作有《大路之歌》《枫叶集》;著作汇集出版的有《悲剧及其他》《刁斗集》和《旅尘余记》三书。  《悲剧及其他》于1940年9月出版,是“诗与散文丛书”之一。所收作品为《悲剧及其他》《流矢之歌》《铁塔之什》《三礼赞》四辑。《悲剧及其他》这一辑,为1930年7月间写“在泰岳下”,是在山东任教时所作。《铁塔之什》大约写于1934年,那时他在开封北仓女中教书。其他各篇,大半曾在《云南日报》《诗与散文》等报刊上发表过。作者在《校毕记》中说:书中各文,“多为怀人,怀地,怀事之作”;“检点旧稿,如同旅人一样的又回视了岩壑上的旧迹,只不过增添心中的微微的黯然而已”。该书着重于议论和抒情,思想深刻,文词优美。他笔下的铁塔,虽孤独但却“倔强而庄严,如同挺然昂然的撑天的铁柱”;他写孤雁或孤雁所谱出的声清而悲的寂寞之歌;写尾生的故事,表现出自己焦急的心情和辛苦的“长久的期待”。这些话都寄托着深沉的意思。他到开封时,和中共党组织暂时失去联系,心中有压抑感、孤独感。但是,文章在表现心情苦闷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出真诚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  《刁斗集》由天野社于1943年11月...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7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有上官碧等,湖南人。抗战爆发后,他由北平回到湖南沅陵。1938年春,经贵州来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讲授“各体文习作”和“中国小说史”等课程。1946年夏离开昆明。他在云南这8年间,除了教学外,还从事文艺创作和著述,并参加云南文艺界的一些活动,在云南抗战时期文学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和云南发生直接关系,可以追溯到1930年。该年7月23日,他曾给云南文学青年杨南生回信,谈及上海出版界的不良风气,劝告杨“多作而少求发表,于自己益处实多”(见1931年4月《朝曦》创刊号“通讯”)。1934年8月16日,他赞扬马子华的稿子“极好”(见孔另境编:《现代作家书简》)。1935年8月28日,对李寒谷提出多写多看以及写文章时要快刀斩乱麻似地删去旁出的枝蔓等意见,还说:“写作是生活,不是闹着玩的,我们要终身忠实于写作,努力于写作。”(见《文艺季刊》创刊号)  沈从文到达昆明后,据说“收到了老舍的一封来信,请他出任云南‘文协’第一任主席”(见凌宇之《沈从文传》第371页),他没有答应。1939年1月,被选为“文协”云南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的理事,但他并没有参加多少活动。不过,沈从文十分关心文学青年的培养,告诫他们要锲而不舍,胸怀大志。他反复地对他们说过这一类的话:“从事写作,目的远,理想大,不因小小成就自满,也不因一时无出路灰心。”(见《警钟...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7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