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 News
为了忘却的纪念
来源:《我们的四十年》韩师77、78级校友回忆录郑培贞师恩难忘       我学习的专业是英语,尽管韩师1977年有招大专生,但英语专业是到我们这一级才开办。我们所修的课程有很多种,当时课程分得很细,有精读、泛读、听说、语法,第二外语,即日语。后来还开设一些公开课,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经济学、中文、体育。教材很多套,本专业英语就有很多课程设置。我感觉我们那时候的读书,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没有走过场的读书。       在韩师学习期间,有三位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是陈宗民老师、苏子锐老师和罗英风老师。       陈宗民老师是缅甸归侨,当时是我们英语专业的主任,主要教授听说课。陈老师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有意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立志回祖国,为中国建设出力。但那些人不遂人意,四处碰壁。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直到“文革”结束后,毅然决然回国,而且选择来到韩师,这时候老师已年近半百。想不到,陈宗民老师一走进课室讲台,就表现出精力非常充沛,甚至比一些年轻人更有活力。       记得上听说课,陈老师每讲一段话,即要求学生们或个别或集体交替复述,最后则整段复述。这样,大家精神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接着,陈老师...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6
读书的兴趣逐步转向史部的野史和子部的杂家:先后看过《玉芝堂谈荟》《鸡肋编》《南烬纪闻》《扬州十日记》《蜀碧》和《立斋闲录》等书。这帮助他认识封建礼教的凶残和增加对祖国伟大文化遗产的理解(据《鲁迅的青年时代》,第66、67页)。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中回忆道:“我常说明朝永乐皇帝的凶残,远在张献忠之上,是受了宋端仪的《立斋闲录》的影响的。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少年……”(〈6〉,第179页)。  2月12日,日军攻陷刘公岛,清朝经营了十六年之久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派富国强兵的梦想破灭了。4月17日,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并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万万两。从此,帝国主义纷纷效法日本,进一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罪恶活动。  2月21日,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11日,断辫易服。  5月2日,康有为为反对《马关条约》和提倡变法,联合十八省举人一千多人,上书请求拒绝和议、迁都西安、变法图强(即“公车上书”)。为了宣传维新运动,康有为等于7月创办《中外纪闻》(日刊,原名《万国公报》);8月,在北京成立“强学会”。  8月5日,恩格斯卒,75岁。
发布时间: 2019 - 07 - 30
浏览次数:5
《呐喊》《彷徨》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均有崭新的特点。茅盾曾指出,像《狂人日记》,“它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又说:“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9页。这是说得很对的。从《狂人日记》开始的鲁迅小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它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定了基石,并为其发展开拓了道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从“开掘要深”说起  鲁迅在《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中说,作家创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是对青年作家的希望,也是对自己的创作实践的总结。他的小说,在“选材”和“开掘”这两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下面,我们围绕着“开掘要深”谈一谈。  “开掘要深”,这是说要看准故事里的意思,即故事对于时代、人生有什么助力和贡献;也就是说,要从题材中发掘出深刻的主题。题材,好似从山上采下来的大理石毛坯。富有经验的工匠,经过捉摸以后,就能看准它所蕴含的纹理,加以琢磨,让它显现出最精巧的图景,成为杰出的工艺品。主题不是附加上去的,应是题材客观上包含的意义,就如同图像是大理石毛坯本身所固有的一样。但是,工匠必须掌握好琢磨的火候,火候不足,图像出不来;火候过了头,图像就会受损伤,大...
发布时间: 2019 - 06 - 22
浏览次数:77
来源:《我们的四十年》韩师77、78级校友回忆录黄越缅怀恩师陈哨光       我读小学的时候,课余曾听老师们评论:专家学者型的著名教师,潮州是陈哨光、吴颖、杨芳笙;揭阳是“三仕一风”。什么是专家学者型的教师呢?读小学的我当然不懂,但看到自己尊敬的老师谈起他们时那种肃然起敬的样子,我就明白那一定是了不起的人物。后来我到韩师中文科求学,第一天就听人说中文科的主任是陈哨光老师,我顿感在韩师一定能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并期待早一点一睹陈老师的风格。终于等到陈老师来上课了。“铃……”陈老师踩着铃声走上讲台,他给我们讲中文科的课程设置。我细细端量他:身材伟岸,像一株挺拔的红松,古铜色的皮肤,理“运动式”发型,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出温和的表情。外表看不出是个专家学者,倒有点像个农民。他讲课时语音不高不低,语速不快不慢,但富有亲和力,听起来十分舒服。       陈老师教《文选与习作》。这门课大学要不要讲?如果要讲,怎么讲才好?历来争议很大。鲁迅先生、罗常培先生都主张不要讲。罗常培先生说过:“大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鲁迅先生也讥笑过“小说写作”之类的东西。陈老师却认为写作有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学生要写作文,必须掌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才能写好。全国作家协会举办过几期作家进修班,讲写作的基本理论,每期...
发布时间: 2019 - 05 - 16
浏览次数:9
10月  12日,父周凤仪病卒,36岁;时祖父还在狱中。家景越来越困难,这对鲁迅的影响相当大。1935年,他说:“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13〉,第196页)  本年,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鲁迅曾说,刚去三味书屋时,“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2〉,第281页)。在对对子的时候,鲁迅的思维十分敏捷,如:老师出“独角兽”,鲁迅就对“比目鱼”(据《绍兴》,第20页);出“月中桂”,就对“星里麻”,说“星分牛郎织女,织女星当是织麻的”(见1947年8月10日《小时报?鲁迅故里访问记》)。寿洙邻曾说,鲁迅“是塾中的高材生”(《鲁迅研究资料》第3辑,第225页)。  本年开始写日记,约至1902年往日本留学前中止(这一段时期的日记已佚)。(〈16〉,第4页)  约在本年,为了打抱不平,曾经和一些同学袭击广思堂私塾。这私塾相当腐败,对学生“痛打长跪极是寻常,又设有一种制度,出去小便,要向先生领取‘撒尿签’,否则要受罚”。鲁迅他们“把笔筒里的好些‘撒尿签’全都撅折了,拿硃墨砚台翻过来放在地上,表示有人来袭击过了”。有一次,鲁迅还和大家去惩罚贺家的武秀才(因为他打骂过路的小学生),没有遇着才作罢。他还把这些故事戏剧化,“扮演喜剧,如打败贺家武秀才之类”。这些,都可以...
发布时间: 2019 - 07 - 30
浏览次数:20
《故事新编》除《序言》外,共收创作八篇。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1922年11月,在北京;《铸剑》和《奔月》写于1926年,在厦门和广州;《非攻》《理水》《采薇》《出关》和《起死》则写于1934年、1935年,在上海。从《补天》创作之日算起,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  对这些新编的故事,人们一直都相当重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研究《故事新编》时讨论了下面的问题:第一,它是历史小说还是寓言式的作品?即它主要是反映历史的过去还是反映历史的现在?第二,对《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和评价?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故事新编》根本就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寓言式的短篇小说”,是“以‘故事’形式写出来的杂文”,“是小品”,是“卓越的讽刺文学”。另一些同志认为,《故事新编》是历史小说,它所描写的人物、故事、情节甚至细节,大都有历史记载做根据;它虽然也采取现代材料来补充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但目的不在于“影射”现状。  第二个问题,有文章认为:《故事新编》的“油滑之处”“是这部作品的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些地方“是毫无必要的”。这种观点曾引起广泛的讨论。  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当时是各持己见,观点没有能够统一起来。现在,我想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故事新编》是不是历史小说  这并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就会对《故事新编》以及...
发布时间: 2019 - 06 - 22
浏览次数:59
196页次11/33首页上一页...  6789101112131415...下一页尾页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