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 21世纪经济报 2013-5-13
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
今年上海市青浦区新招录的首批有正式编制的55名城管队员,均为本科学历以上,其中有16个硕士。据说当初招聘报考时,一共有2名博士及119名硕士。坦率地讲,硕士、博士抢着当大城市的城管,在当代中国已算不上大新闻了。值得思考的是,当媒体里充斥着这种“人材高消费”、“学历贬值”和规劝毕业生“放下身段”、“随行就市”的新闻之时,放眼中国大地,是否真的到了一个连“名校”硕士和博士都泛滥至此的地步?
诚然,高校扩招后,相当一部分增招的学生受制于教学资源不足,培养效果参次不齐。但公道地讲,得到“985”和“211”等专项工程资金支持的一批“老牌名校”,有雄厚的资本来培养学生,特别是硕士与博士——如果把各种交换项目与留学资助也计算在内的话,其生均培养成本与国外高校相比毫不逊色。它们培养出来的硕士和博士,如果宁愿在大城市当城管,也不去专业对口但在二、三线城市的单位,对于整个国家,尤其是亟需人材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肯定是一个巨大损失。
以往经验表明,愿意在大城市里“屈就”的高学历人材,大多并非本地生源,而是中西部培养出来的精英。这些落后地区的精英,求职目的只为留在大城市,要的是稳定的工作和落实户口,至于是否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均属次要考虑。这则新闻提到,上海城管从2011年开始参照公务员待遇,此后“一批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加盟城管”,相关负责人坦言,“主要原因还是城管有正式编制”。简而言之,沿海大城市不过是拿出一点编制名额,便把中西部最优秀的大脑吸引来,并以让人痛心有方式适用。
在社会政策讨论中,发达地区把落后地区的人材吸走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吸干脑汁”(brain drain),如果“吸”了过去又投闲置散则称之为“浪费大脑”(brain waste)。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吸干脑汁”并投闲置散,往往是后者难以翻身的重要原因。因为“脑汁”被“吸干”是人力资本逃走的表现,这对人力资本来源地的伤害远甚于金融资本外逃。例如很多英语国家向能说英语的印度医生开移民绿灯,以充实自己的医疗队伍,但结果是本来就医生不够的印度越来越缺医生,很多印度人得不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形成道德危机。如果说发达国家因道德危机而反思此做法,那么同一个国家之中的发达地区是否可以毫无道德负担地对落后地区如此下手?用全国纳税人的钱培养出来的硕士和博士,不去研发,不去教书,而是在街头驱赶地摊小贩,果真如此,岂能是国之幸事? 诚然,人材有选择职业的个人自由,外界无权批评他们通过落户大城市实现向上流社会流动的强烈愿望。但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思考,地区差异只会因此越发严重,希望通过做好基础教育改善落后地区面貌的努力也将付诸流水,因为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人材没一个回去。不要说这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要知道编制待遇由政府制定。在英国,一个小学老师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教书,工资都一样;一个医生不论是在大医院还是小医院,待遇都没区别。在引导人材流动的问题上,政府绝对可以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