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类

News
时政分类

纪念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

日期: 2015-12-14
浏览次数: 1290

  来源:《亚洲周刊》2015年11月29日

文/江汛、项惟

  “胡耀邦”三个字始终是敏感的,只是这两年才逐渐“脱敏”

  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除了北京由中央举办正式纪念活动外,经中央批准,胡耀邦故乡湖南浏阳市、胡耀邦祖籍地江西,都将会举办活动,纪念他为中国改革带来大突破,奠定时代基石。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就是这样一个人。中共和共和国的历史上,胡耀邦无疑是一个政治符号,在澎湃的改革大潮中,他是中南海凝聚人心的重要旗子。不过由于胡耀邦与“六四”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二十六年来,不论是他的生辰,还是忌日,乃至六月四日,“胡耀邦”三个字始终是敏感的,这两年才逐渐“脱敏”。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胡耀邦诞辰百年。这一天是二零一四年年底,中共新闻网提出的“二零一五年不可不知的四个重要纪念日”之一。虽然这位小个子伟人已去世二十六年,每到纪念日,人们无不怀念这位深得民众敬爱的说真话、办实事的中共领导人。

  胡耀邦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去世。尽管,十年之前,即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时任三位政治局常委出席,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发表讲话,称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但媒体在追忆胡耀邦时,依然小心翼翼,唯恐触碰“赵紫阳”、“八九”、“六四”等敏感词。中共纪念胡,总让不少人联想到“六四”是否会平反,胡耀邦逝世曾引发大规模悼念活动,最终演变成“六四事件”,胡的忌日因而成为中共禁忌。每次中共当局稍为高调纪念胡耀邦,便引发外界关于“平反六四”的联想。在胡去世之后二十多年间,官方媒体极少提到他,最近两年才逐渐出现。

  以二零零五年为例,中共打破十六年禁忌,时任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宣布在胡耀邦九十冥诞之际举行高规格纪念活动。然而在党内强硬派压力下,以及担心民间反响过大,最终低调闭门举行。原本预计在胡冥诞当天举行的纪念大会降格为座谈会,并提前两天举行,参加人数也由二千人减到五百人,而胡锦涛本人也未出席。这次非公开活动被视为政治上为胡平反,有西方传媒说这是一场“回复政治名誉运动”,引起外界关注当局是否藉此释出新的政治信号。

  根据十九年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的通知》准则,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诞辰纪念活动,在逢十、逢五十、逢百周年时举办,都有严格纪念规格。逢百周年,中共中央召开纪念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央主要领导人讲话。早前北京就传出消息,说当年的浙江省委书记、现在的中央主要领导人习近平会代表中央讲话。亚洲周刊注意到,习近平正在菲律宾参加APEC会议,会议结束后不会停留,十九日结束出访回到北京。

  除了北京由中央举办正式纪念活动外,经中央批准,胡耀邦故乡湖南省浏阳市、胡耀邦祖籍地江西高安市和陵园所在地九江市,都将会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十一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党校报刊举办“胡耀邦同志与《理论动态》——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最近一两个月,怀念胡的多篇文章出现在官方主流媒体上。胡耀邦大孙女胡知鸷的《长孙女心中的爷爷》在中国内地多家报刊刊登,还被中共新闻网转载,文章回忆和胡的往事。北京《炎黄春秋》月刊多年来突破禁忌,早就发表多篇关于胡耀邦和赵紫阳的评述文章。二零一五年十月,刊登了“耀邦百年”一组特稿,该刊八月十四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这组特稿就是会上多位讲者的发言稿:杂文家邵燕祥的《胡耀邦人格与政治道德》、《文艺报》原副主编陈丹晨的《人心为上》、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杜高的《走在历史最前列的政治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的《政治文明的新起点》、《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袁鹰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第十一期特稿有《胡耀邦与党的现代化》(郝怀民)、《改革开拓者胡耀邦》(单少杰)、《胡耀邦重视我对修改党章的建议》(高放)、《如何研究胡耀邦》(王海光、吴江)、《“三谏”胡耀邦》(陈侃章)。

  影视著作陆续推出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胡耀邦形象曾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开播的二十二集电视剧《浴血坚持》中。二零一二年播出的电视剧《红军东征》曾出现青年胡耀邦。今年央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则出现晚年胡耀邦。二零一二年十二月,电影《黄克功案件》首映,其中出现了二十二岁胡耀邦,是青年胡耀邦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内地银幕上。此外还有首部以胡耀邦为主角的电影《青春激荡的年代》、央视拍摄的五集纪录片《胡耀邦》,还有《胡耀邦在川北》等,上海剧作家沙叶新创作了最近剧本《良心胡耀邦》。中央党校收集了胡耀邦在党校任职时的讲话和批语,成书三十五万字出版,该书由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主编。

  在香港,率先追思胡耀邦的是香港支联会。十一月十六日,在位于尖沙咀柯士甸路富好中心的“六四纪念馆”,设置“胡耀邦百岁冥寿专题展”。十一月十五日,在内地游客川流不息的铜锣湾时代广场大钟下的街头广场,他们举办纪念胡耀邦百岁冥寿展览,向胡耀邦遗像献花;展出各界挽联、诗文作品;举办胡耀邦百岁冥寿专题展,是日下午,在这街头广场,支联会举办“胡耀邦与中国宪政改革”座谈会,由时事评论员刘锐绍、林和立、支联会主席柯俊仁主讲。

  何俊仁说,支联会举行纪念胡耀邦活动,是要与公众一起追思这位开明、务实、为政清廉、曾平反数百万宗冤假错案的已故中央领导人,并揭示他临终前对民主的期盼,胡耀邦说,“中国的出路是‘民主’和‘科学’四个字,我们为之奋斗了近七十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在还需要继续努力”,一九八九年一月胡耀邦在湖南长沙所说的这番话,成了他民主思想最后的公开表述。

  主持这一论坛的支联会副主席麦海华对亚洲周刊说,胡耀邦被视为中共开明派,以平反冤假错案、实行宽松的意识形态政策为人称道。麦海华说,胡耀邦担任中央组织部长,领导平反逾三百万宗冤假错案,使大批受迫害的民众、知识分子及老干部的生活重上轨道。他担任中共总书记后,实行宽松的意识形态政策,社会文化繁荣,形成思想启蒙潮流,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小阳春”。他还力推干部年轻化,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在经济改革方面,胡耀邦力主在农村土地“包干”,在城市建立商品和市场经济。

  麦海华说,胡的一生与两场学运息息相关。一九八六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舆论激发知识界和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中国科技大学的一次选举触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学潮,也因而引起强有力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胡耀邦被指应对不力,被迫于一九八七年一月辞职。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胡耀邦病逝,北京市民和学生不满官方对胡的评价及治丧规格,自发上街悼念,为胡鸣不平,提出与政府对话的要求。学生运动后来演变成全国性民主运动,当局最终将血腥镇压,酿成“六四事件”惨剧。麦说:“香港支联会对已故中共高层领导人的追思,至今是两位,即胡耀邦和赵紫阳。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俩带领中国人改革开放,特别是启动政治改革,那是差不多有十年时间的宽松环境”今天我们希望透过展览和论坛,能帮助港人对中国那个年代的政治发展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谈论,这对重新审视中国的未来是有帮助的。”

  提出“新闻八二开”

  刘锐绍讲述了二十七、八年他在北京等地接触到的胡耀邦,他从一些具体事件、具体细节,描述了胡耀邦开放的思维、开明的态度。他说,人们都知道胡耀邦平反很多冤假错案,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一件大事,香港人不熟悉,当时中央党校有一本刊物《理论动态》,内里刊登的文章不仅是党内的舆论导向,也是推动某一种政治动态的阵地。当时胡耀邦带领一帮人花了好大精力,讨论选题,撰写文章。当年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极大关注,掀起谈论热潮,由此解放了思想,摒弃了对毛泽东的“两个凡是”,踏出第一步,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平反冤假错案,逐步走上改革开放之路。执政党最看重新闻舆论的掌控,所有新闻都要求是正面的,是伟大而正确的,一点错的都不可以说的。当年胡耀邦就提出“新闻八二开”,即正面的新闻应该多一些,大致八成,至少有两成是说些负面的事,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突破。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