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类

News
时政分类

中南海透风 韬光养晦已成历史

日期: 2015-12-15
浏览次数: 1297

来源:《多维》2015年11月5日

文/范晓鹏

    争论多年的“韬光养晦”战略在习近平身上只剩下精神了!

    2015年10月12日,前后赴美、英进行重量级的外事访问之间,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特地召集了一次以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为主题的政治局集体学习。尽管在外界看来,会议显得空泛、枯燥,过于抽象,但依然释放了清晰的信号——30多年来“韬光养晦”的主导思想已踪迹全无,中国正在积极尝试以另一种思维去更替近代以来基于强权原则的全球治理格局。

  美国并非世界中心

  曾有美国媒体抱怨,9月份习近平访美,中国似乎只在意招待他们的隆重礼节,而对于美国所在意的南海岛礁建设、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商业间谍等争议毫无兴趣。这固然与中国相信双方之间的猜疑绝非朝夕间便可涣然冰释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对此当真没兴趣。

  习奥记者会更像是两个人自说自话,中国官方公布的49项成果清单也鲜见重量级内容。观察家们发现,被外界寄望很深,认为是两个重量级国家首脑相逢一笑泯恩仇,化解或者说至少暂缓和中美紧张气氛的景象并未出现。相反,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主持倡导了诸多活动,包括大谈“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为此,本刊在社论《比美国更重要的是世界》一文中提出,“人们将中美关系摆放到一个不恰当的认知框架内。中美关系当然重要,但它不是中国国际关系的全部,更不是最关键的、基础的部分。”

  在此背景下,自美国回国半个月后,习近平于10月中旬着急的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显然印证了这一判断。中国外交的重心已发生明确转移,而且是以一种可能令美国政界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的方式所呈现的。

  在这次内部高层会议中,习近平的讲话通篇没有对美国之行的总结,也无中美矛盾焦点的指涉,贯穿政治者乃是对当下全球治理体制的不满,透露中国意图以发展中国家身份改变和参与主导国际秩序的雄心。

  中共新一届领导上台后的一系列外交动作,便显现深刻的结构调整。大规模的周边外交、两次重量级国际会议——亚信峰会与北京APEC、“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计划,二战后已习惯从不缺席任何国际场合的华盛顿突然意识到,在中国的未来世界中,美国已并非是中心角色。当然,相当意义上是华盛顿不甘心的自我排斥。

  对北京来说,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多元政治力量的崛起乃是必然。同时,中国已位列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利益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已不是数年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美苏争霸夹缝中的棋子角色。北京当下和未来拥有更多的自我利益诉求,也有意愿和能力挑战华盛顿的钳制。

  从韬光养晦到“全球治理”

  多年前,当中国维持高速增长之时,有关中国正在变得咄咄逼人的争论便甚嚣尘上。当年邓小平力主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外交战略也被视为一场蓄势反扑的阴谋,被西方世界翻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为掩盖能力,伺机东山再起。

  如今,韬光养晦似乎已非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更多成为一种自我克制的谦逊姿态——在感受到此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浓烈的积极进取态势后,人们几乎可以毫无疑虑地如此断言。

  百年之前,地缘政治理论开启先声。美国海军军官马汉(Alferd Mahan)提出制海权理论,“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则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创立与之对应的陆权理论,认为控制了所谓的“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直到今天,地缘政治学在西方仍是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外交政治理论。

  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的《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大棋盘》、乃至基辛格(Henry Kissineger)的《大外交》皆是如此强权政治理论的产物。

  美国“重返”亚太,并力推排除中国的TPP协定也被视为地缘政治思路的延伸。西南交大中国高铁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高柏在《铁路与陆权——“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借鉴》一文中认为“一带一路”与高铁已是中国战略支撑,“铁路”与“陆权”的交织将演出无比精彩的剧目。但是百年前陆权国家德国、俄国覆灭的案例值得中国在向西寻找“生存空间”发展陆权时警醒。

  然而,所谓的韬光养晦偃旗息鼓,中国以更为积极进取态度融入世界,又何止是地缘政治战略方向的转变。

  基于强权逻辑的西方国家奉行的法则可以完全无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规则,为一己之私蓄意指摘定罪他国,侵略他国。2003年美国绕过联合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2011年北约再次联合国宪章,推翻卡扎菲政权。而今“伊斯兰国”(ISIS)肆虐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美国依然幻想推翻叙利亚巴沙尔(Bashar al-Assad)政权……

  此外,由美国、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依然由美日两国掌握最大话语权,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则被视为一种政治调薪行为,遭到美日拒斥;在12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协定达成基本协议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拒绝中国的“请求”,宣称“美国不允许中国等国家来书写全球经济的规则”,TPP同样是拉帮结派的孤立和围剿工具。

  当今世界,正处于“地理大发现之后的500年”以及两个“近百年”的国内外格局转变之时。而习近平在之前的内部讲话及国际场合的表态中透露对当下基于强权政治而建立的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满和积极改造的意识。他表示,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中国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在此背景下,韬光养晦固然有其意义,但中国更注重疏离完全不同于数百年来的“强权势力配比”规则,更新一种价值规则。按照中国之设想,这是基于共荣和包容性,以自己发展同时也给予对方生存空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和合精神,譬如习近平的两大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亚投行计划均以开放、不制造对立为旨规。这恐怕是决定全球治理规则中中国版“普世价值”的官要所在。

 

分享到:
Copyright ©2018 - 2021 彦山学堂
您是第 位访问本站,谢谢您的关注!
犀牛云提供云计算服务